7.8科技新闻

专利新暗示 诺记石墨烯传感器研发进行时



  威锋网 7 月 7 日讯 关于诺基亚研发石墨烯传感器的传闻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官方并未对外宣布相关的研发进程,所以我们也无法获悉传闻的真实性。不过现在更有力的证据显示,诺基亚或正投身于相关的研发当中。

  来自外站 NokiaPoweruser 报道,一份诺基亚的专利正是关于采用石墨烯层打造摄像头传感器作用于照片传感,专利已经于今年 6 月 11 日获得了授权。目前,不少科技研发人员也正在研发石墨烯对于摄像领域的应用,相关人士曾表示,这一材质对光线的敏感度是普通摄像头高 1000 倍。石墨烯有利于诺基亚研发规格更小的 4100 万的传感器,而低光方面的成像效果也将更理想。


   以下为专利节选:

  “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本发明:首先有这样一个设备,包含无数的光子传感层相互叠加,而每一相邻的传感层之间都有过渡层,传感层采用石墨烯打造,每一过渡层都按特定形式装配以防止光线各部分颜色进入旁边的光子传感层。”

  专利列举了各种与手持移动设备的摄像头的例子,并证明石墨烯用于摄像头传感器的照片检测能力。

  例如,基于石墨烯照片探测器的摄像头传感器和检测光子的石墨烯晶体管。探测器可以集成到摄像头的传感器系统,并发挥于 CMOS 传感器的功能,它更酷似一枚 CCD 传感器。石墨烯的光子探测功能可以应用于合适的中间层以区分不同的波长,这样的结构同样能够作为摄像头的传感器。

  此外,专利中还通过手持移动交流设备(如手机)、智能相机、嵌入式摄像头结构、手机相机等进行了举例。

  总而言之,石墨烯强大的优势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普及应用将只是时间问题。相信诺基亚也能够将这样的材质功能发挥得更好,结合自家高超的成像技术,日后也将会为消费者带来更惊喜的产品。

Facebook谷歌等网络巨头或自行开发芯片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8 17:45  评论(0)  有188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7.8科技新闻_第1张图片

  由于 ARM 架构芯片日趋适合企业计算负载,互联网计算负载和规模使得 ARM 架构芯片更有吸引力,ARM 芯片将“入侵”数据中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使用 ARM 内核降低了设计新芯片的成本,使得芯片上的非 CPU (中央处理单元)元素无需再受到特定厂商的控制。

  这两个趋势将促使互联网巨头考虑开发符合它们需求的定制 CPU 内核,使得创业公司能开发网络和内存管理芯片。目前,谷歌、Facebook 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在设计、生产服务器等产品,但它们可能很快开始设计定制芯片。

  AMD 副总裁安德鲁·菲尔德曼(Andrew Feldman)估计,未来约 18 个月,一家互联网巨头可能斥资 3000 万美元开发一款定制芯片。开发一款 x86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需要3、4 年时间,耗资 3 亿-4 亿美元。

  菲尔德曼在一封电子邮件中称,“芯片开发时间和成本的变化为大型 CPU 客户(数据中心)与 ARM 芯片厂商合作——支付部分开发成本、在芯片中嵌入自己的知识产权,提供了可能性。几乎所有大型数据中心都在进行类似谈判。大型数据中心已经在自行开发服务器,它们在芯片中嵌入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通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ARM 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Facebook、亚马逊和谷歌可能自己开发芯片,以便完全控制它们的计算体验。2010 年有媒体报道称,谷歌收购了一家名为 Agnilux 的公司,目标是开发节能型服务器芯片。谷歌可能已经在开发自己的服务器芯片。

  利用 ARM 内核开发 CPU 还会给创业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带来其他影响。目前,CPU 芯片通常由内核和其他外围电路组成,例如I/O、内存控制器等。菲尔德曼写道,“x86 芯片厂商只有两家——英特尔、AMD,各自开发自己的内核和外围电路,外围电路方面的创新比较少。其他公司为 x86 芯片开发外围电路没有意义,因为只有两家潜在客户。”

  但 ARM 领域则有所不同。任何厂商都可以许可 ARM 内核,开发不同的外围电路,例如提高芯片的I/O吞吐能力、更适合特定任务的负载加速器。

  当大型数据中心考虑 ARM 芯片带来的机遇时,它们不会仅仅向 Marvell、Applied Micro 或 Calxeda 等厂商采购芯片。据菲尔德曼称,互联网巨头在考虑联合开发 ARM 芯片,更好地满足自己应用的需求。

  这一变化对于英特尔、服务器厂商和企业客户等厂商将产生深远影响。企业客户的计算成本将高于互联网和云计算巨头,进一步提高了外包 IT 任务的可行性。

纳米机器人:帮眼部动手术都没问题啦!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8 13:10  评论(2)  有325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英文原文:Nanobots Could Perform Surgeries in The Future

     把机器人放在眼睛里做医疗手术可能是下一个创新趋势,苏黎世的研究人员正在建立微型机器人用来帮助精致的手术,机器人有一个可伸缩的针来探测身体部位(眼睛),针的直径只有 4 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人类3-4 根头发的厚度(宽度),意味着它薄如外科手术刀的刀锋,锋利如刀刃。

  因为这样的尺寸,任何手术的侵入性和损害性都会变得最小。相比传统机器人,它不能携带任何类型的电池或驱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OctoMag”系统,使用了一系列的电磁铁放在病人头部,可以给电力机器人充电。

  然后通过调整电磁铁的力度,机器人可以在身体里推动或拉升。目前这个技术还没正式医用,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第一轮实验,以便更好地用这项技术探索眼睛的奥妙。

  目前苏黎世的团队正在不断完善它,希望缩小到更低级别——纳米级别的机器人。

2013年的硅谷类似1976年的《Logan's Run》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8 13:04  评论(1)  有221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1976 年的经典科幻电影《Logan's Run》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未来社会,为了限制人口数量和资源消耗,所有年满 30 岁的年轻人都将被处死(为了避免反抗,美其名曰叫重生)。这个未来社会和今天的硅谷非常相像——至少是在技术工人的平均年龄方面。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美国工人的平均年龄是 42.3 岁,惠普是 41 岁,IBM 38 岁,诺基亚 36 岁,甲骨文 38 岁。但硅谷新贵雇员的平均年龄都在 30 岁以内——Google 是 29 岁,Facebook 28 岁,Zynga 28 岁。根据劳工部的数据,只有鞋店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低于 30 岁。硅谷是年轻人的天下。从光明一面看,年老的程序员不会死在硅谷,他们只是得不到雇佣而已。

MIT邮件元数据分析工具:揭露你是怎样一个人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8 12:33  评论(0)  有163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你的邮箱里有多少能揭露“你是怎样一个人”的元数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答案是--相当的多。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的研究人员们成功创建了一个名叫“Immersion”的 Web 应用,经用户授权之后,该应用就会深入挖掘用户的邮件历史信息,并将之整理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邮件人生”。

  Immersion 到底都能挖掘哪些数据呢?其实,Immersion 只分析邮件的发件人/收件人(包括抄送人)和时间戳,而避开了邮件主题栏和正文。

  不过,Immersion 所挖掘出的最终结果依然不容小觑,它能挖掘你所联络过的任意人员名单,而且这些人员之间都存在着逻辑方面的联系。

  Immersion 的幕后创作者之一César Hidalgo 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数据都是与‘人’(即人际关系)有关,撇开了这些,纯粹的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将 Immersion 所挖掘的所有信息放在一起,就变成了可视化的“人际关系图”,你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暗含的逻辑关系,这对你形成更加明确的自我认知很有帮助。”

  需要重申的是,若想体验 Immersion 的分析结果,你需要授权 MIT 访问你的 Google 账户。

7.8科技新闻_第2张图片

谁将成为下一代维基百科?Rap Genius给你启发
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3-07-08 09:21  评论(0)  有244人阅读   原文链接   [收藏]   «  »

7.8科技新闻_第3张图片

  从打造“说唱维基百科”到打造“新维基百科” ,Rap Genius 的创始人雄心勃勃。然而,新维基百科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家尚未有明晰盈利模式的公司又将如何发展?29 岁的 Rap Genius 共同创始人 Ilan Zechory 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上周的 Power Pitch 节目中,Ilan Zechory 认为:“注释”现象是如此普遍,因而有可能和 Facebook、Google、YouTube 相提并论,成为互联网的支柱应用。

  Rap Genius 是一家创办于 2009 年的网站,它采用类似维基百科的编辑机制,每发表一个新歌词,就由所有用户来进行解释,用户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歌词进行解释,写出对某句歌词的理解。据外媒报道,不再满足于做“说唱维基百科”,Rap Genius 准备将自己的业务拓展到诗歌、纪录片、书籍、演讲、新闻事件等领域。

7.8科技新闻_第4张图片

  *橙色歌词是已经注释的歌词,白色是还没有被注释的歌词。选中歌词会出现已有的对歌词的文字和图片注释。大家可以在对此注释表示赞同或反对。

  上图中白色窗口中显示的就是对歌词中橙色阴影部分“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 water”的注释,该注释被“踩”了 5 次。

  显而易见,将 Rap Genius 模式拓展到人类艺术成就的每个领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在不仅有 Rap Genius,还有 Rock Genius、 News Genius 和 Sports Genius:找到 Daft Punk 新曲的歌词注释和找到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注释一样简单;今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每日比赛的注释也已经给体育迷带来福音;在 Soundcloud 平台上,甚至连英文字母表的注释都已经被链接到字母歌上。这就像是生活领域的 Cliffs 笔记。

  新维基百科应该是什么?

  Rap Genius 的转向为互联网的未来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成为“下一个维基百科”究竟意味着什么?起初,维基百科使用的方法如此新奇,以至于受到大量质疑。但现在它已经达到了目标,成为世界历史的百科全书,这也成为共识。

  如果说维基百科的内容是事实,并维持着中立的外观,那么 Rap Genius 则更注重让人们添加对周围事物的个人理解或记忆。用户想要在网站上添加内容非常容易,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账号并进行注释。允许人们对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艺术或事件添加自己独特理解,这其中蕴含着人性和广博。

  当社交问答网站 Quora 兴起时,人们就讨论过其是否会替代维基百科。专业的技术让 Quora 将全新、相关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并且其内容库几乎覆盖了所有主题。虽然从整体流量来看,Quora 仍然不能和维基百科相比,但 Quora 的未来增长趋势被认为不可忽视。

  关于成为人类知识“新维基百科”的潜能,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互联网真的能像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那样,成为人类知识的无限量图书馆,充斥着“毫无意义、无所目的、随意排列出的字母序列”,那么“新维基百科”需要能够以实用、方便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组织所有的信息。

  “注释”模式的市场

  Rap Genius 与维基百科的区别在于所有内容由“志愿者”们无偿创造,这其中有时还包括了进行歌曲、图书或纪录片原创的“认证艺术家”,Facebook 的 COO 谢丽尔(Sheryl Sandberg)也是其中一员。忽然之间,粉丝和艺术家汇聚一堂,这可能会创造艺术家向市场发布内容的新模式:艺术家们将在发售新品前发布针对作品独特部分的“内容简介”,以此取代原来提前发布部分歌曲或章节的方式。

  想象一下,世界上的每一本书都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读书爱好者注释,并被授权给亚马逊,以供下载到 Kindle 上;每首歌有注释的歌词都可以在 iTunes 上下载;刚被《华盛顿邮报》爆料的新闻事件都会出现在 News Genius 上,以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阅读,获取每日资讯……作为一个现时的例证,CNBC 关于 Rap Genius 的报道已经被收录到 News Genius 中,并被各种注释和评论标记。

  包括 Andreessen Horowitz 在内的许多杰出的投资公司,都对由 Rap Genius 引领的“注释”模式充满信心。Andreessen Horowitz 在去年 10 月宣布向 Rap Genius 投资 1500 万美元。马克·安德森解释了他投资的原因:如果 Google 的使命是组织信息并让其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使用,那么 Rap Genius 的使命同样的巨大——注释所有的信息并使之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使用。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维基百科作为非商业性网站,坚持非盈利模式,通过用户捐款维持运营。但盈利却是号称将打造“新维基百科”的 Rap Genius 的目标之一。究竟如何通过与媒介或娱乐相关的事物赚钱?在 Andreessen Horowitz 对 Rap Genius 进行投资时,本·霍洛维茨就曾坦言,该公司的业务模式尚未确定,但他表示 Rap Genius 创始人的宏伟蓝图让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当创始人准备将这一蓝图付诸实践时,Rap Genius 仍面临着这一艰难的战役——他们需要创造一种基于用户无偿生产内容的盈利模式。在 CNBC 的节目中,当 Zechory 被问及对使网站盈利的计划时,其回答并不明确。他只是表示,将来网站达到了一定规模时,盈利确实是他所担心的问题。

  虽然艰难,但并不是不可实现。本质上 Rap Genius 是一个群组协作工具,它也将利用这个特性在寻找自己的盈利模式。Ilan Zechory 认为现在大公司、企业、政府机构的文档协作还是很混乱的,总是将一份文档用 email 传来传去做修改和批注。Rap Genius 可以用协作标注平台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可逐字逐句做批注后再定稿。


聪明人都在绞尽脑汁让人点击广告,更聪明的人在做什么?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

 (图/PingWest)

Facebook数据分析团队早期负责人之一Jeff Hammerbacher在离开Facebook的时候留下一句很有名的话,“为什么这些聪明人都在绞尽脑汁让人点击广告?

他说的没错。在硅谷花心思让人点击广告的创业公司太多了。但是什么才是更聪明的方法?

创业公司AdStage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过去复杂的广告分析工具变得更简单,甚至简化到让对广告一无所知的人都可以使用。方法如下:无论我在做广告和分析数据方面是否有经验,在AdStage的网站上输入公司的信息,例如你的公司是什么、主要的领域、针对的受众是什么年龄段、广告预算是多少。AdStage会从自己的数据库里检索出和你的公司类似业务的公司的信息、也包括他们过去的广告是怎么做的,同时提供四个平台给你选择:Facebook、Google、Bing和LinkedIn,用户可以只输入最简单的信息,AdStage会根据这些信息发布到四个平台上去并提供一些优化服务,同时用户也可以选择更侧重哪个平台,例如Google和Bing会更侧重展示广告,Facebook则更适合创建活动利用社交关系,LinkedIn则侧重商务人脉。

至于为什么选了这四个平台,Sahil Jain的回答是除了他们都是主流的社交网站,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点击付费模式”。(也和团队中有前Google AdWords员工有关,暂时还没有Twitter是因为Twitter对API接入非常谨慎,但AdStage透露正在跟Twitter谈合作)

“你可以输入最简单的信息做一个适应四个平台的广告,但是我们不是复制到四个平台上去,页面上会引导用户输入更多的信息来对四个平台的广告内容进行优化。”Sahil Jain在接受PingWest采访的时候这么说。

这个产品叫做AdStage Express,是AdStage今年三月在Launch Conference上发布的,现在暂时还免费。

(图为AdStage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  图/PingWest)

Sahil Jain说他们为此准备了许多工具。其实最重要的是AdStage通过“学习同类公司过去是怎么做的”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和分析工具。对AdStage是如何索引这些公司信息,Sahil Jain说目前他们已经收录了130万个公司的信息,平均每天增加500个,“从他们的名字、产品、业务统计等纬度建立起来一个主页,就好像每个人在社交网站上有个个人主页,我们也为这些公司建立起来自己的信息页面,通过算法让用户知道谁和自己的数据接近。”

Sahil Jain说他的目标是把广告分析这种B2B的业务做到让普通人也能用,他学习的目标是企业级通讯工具Yammer,他最新一轮融资的投资人就是Yammer的创始人David Sacks。

让对广告一无所知的人也能明白它怎么运作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过去也有不少公司尝试做针对个人广告服务的事情,Sahil Jain说广告依然难懂是因为针对个人的广告服务需要一个“向导”来让广告变的简单,AdStage团队内部还有专门的“专家团队”来负责设计引导用户创建广告的各个步骤。每个星期二,AdStage还会发一封通讯总结最近的广告行业热点、趋势,“都是我们说的教育用户的过程。”

从三月到现在,AdStage已经有超过15000个注册用户,下一步他们打算在网站上加入更多的功能并扩大针对的人群,从目前积累的个人和小型商户到中、大型企业。


Space X火箭试射:腾空高度超1000尺,悬停技术成亮点

去年9月份,Space X蚱蜢火箭(Grasshopper)在德克萨斯州试验场第一次发射,腾空高度为2米,去年12月份,蚱蜢火箭第三次发射,腾空高度为40米,而今年6月份再次发射,腾空高度为325米(1060尺),成功着陆。

当然除了腾空高度的大幅度提升外,6月份的火箭发射在空中悬停也是一个亮点,因为使用了额外的传感器设备——相对常规火箭精度更高。

蚱蜢火箭此次试射于6月14号在德克萨斯州试验场进行,而以上的视频是昨天刚放出,采用六角无人机从空中拍摄,火箭悬停的画面非常清晰。

蚱蜢火箭是Space X基于猎鹰九号火箭部件和Merlin引擎打造出来的,使用了全新的垂直起飞垂直降落(VTVL)概念,即运载火箭发射后可以自动降落在预定场地。并且在此基础上Space X研发出可以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而这样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成本的降低。

Elon Musk在接受ABC采访时表示,到2025年花费不超过50万美元便可以将一个家庭送上火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

蚱蜢火箭是Space X未来的火箭的雏形,Elon Musk希望将来的火箭应该是重复利用的,而不是使用一次便当做废物处理。

对于Elon Musk,想必前段时间Tesla盈利、股价飞涨所带来一系列的媒体曝光,大家对他已经非常熟悉,不过这位除了致力于将Tesla打造成燃油汽车的革命者以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Space X CEO,计划在20年内带领人类殖民火星。

最后用Elon Musk对ABC记者提问“我们有没有可能让普通人也能登上去往火星的列车”,的回答作为结束语:I know it is possible(我知道这有可能)。


"可穿戴设备"猜想:硬件业长出互联网大脑

分享到

7.8科技新闻_第5张图片

近日,由科通芯城和3W创新传媒联合举办的“可穿戴设备大爆发”系列活动之手机跨界专场在深圳举行,超过200名的产业人士与科技评论界、芯片制造业和投资界的大佬进行了互动交流。

有手机界的“刘翔”之称的科技评论人 ZEALER.COM创始人王自如、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德迅投资投资总监邓海韬分别从媒体角度、产业角度和投资角度发表了对可穿戴设备的看法。

可穿戴设备能否形成规模产业

技术的成熟与硬件的升级换代,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驱动力。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目前的技术水平毫无悬念,完全可以支持产业发展。尤其是苹果智能手机这一跨时代的产品的推出,带了很好的头,成为驱动力。他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速度可能没智能手机那么快,但大势不可挡。目前iOS和Android两大平台的开放为可穿戴设备产业规模化成为可能;

从产业需求来说,著名科技评论人王自如认为在功能机时代,手机就是通话和发短信,9个按键。在苹果手机上市之前,没有人觉得手机是要触控的。这种大需求、大趋势是需要人去挖掘的。所以要引领潮流,要有一个领先的公司去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穿戴式设备的火热不仅带动了本行业本身的发展,更带动了上游、下游产业链,就像手机的发展带动了电池、显示技术的发展那样,可穿戴设备成为交互方式的一种新诉求——更加人性化的诉求。同时王自如也指出,产业形成和产业繁荣是两个概念,有待研究。

德迅投资总监邓海韬从投资角度,纯的硬件或纯的软件都不是未来趋势,未来肯定是软硬结合的。尽管大部分原来投资互联网的投资人普遍表示对硬件创新应用看不太懂,还处于旁观状态,但已有投资圈开始试水投资一些硬件创新项目。如果项目确实有市场需求,且团队对软件和硬件都了解,他们会考虑投资。

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结合的N种猜想

业界有不同的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两者结合可能会出现颠覆,延伸,分割等多种可能。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认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论未来会不会被取代,可以肯定的是趋势是产业的融合和跨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想一:未来可穿戴设备将会取代智能手机

德迅投资投资总监邓海韬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创新硬件最终真的可能颠覆智能手机。

猜想二:可穿戴设备只在某些方面是智能手机的补充

宇龙酷派高级工程师王志刚在线上发言,他认为智能手机已发挥到极致,可通过可穿戴设备把手机功能做进一步的提升,实现硬件创新。硬件将在信息传输、肢体感知等领域作为智能手机的有益补充,但智能手机将仍是主体。

猜想三: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硬件创新将分割智能手机应用

科技评论人王自如认为,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有三点,同步、管理和人机交互。同步是把可穿戴设备获取的人体数据随时随地的体现在手机上,获取有价值信息;管理是把同步获得的数据通过手机传到后台服务器上,并进行分析,给出建议,以便用户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人机交互就是让设备与人的交互更加智能化。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未来可能会有包括INWATCH,GOOGLE GLASS在内的应用于信息传输,肢体感知等人机交互的多种硬件创新设备。智能手机可能会回到最初的原始状态,用于电话接听,而包括手机和多种硬件创新设备在内的多种设备组合则依据不同人的喜好而异。

硬件创业的三大门槛

与会嘉宾认为可感知领域,健康领域是被看好的硬件创新的应用领域。大公司可以做大应用,小公司创业,一定要集中在某个细分领域,每一个应用场景就是一个创业机会,而且一定要从用户体验出发,满足用户需求。

与会嘉宾认为硬件创业在技术上是没有门槛的,但有三大门槛是值得重视:一是系统性思维方式;二是好的用户体验;三是供应链资源。

创业者不要把可穿戴设备做成了手机

王自如认为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远远大于手机的机会,手机已成了红海。可穿戴设备的机会,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们对新事物的容忍度较高。建议可穿戴设备创业者不能做成大而全,最关键的因素是发挥可穿戴设备作为手机延展的功能,替换手机一些功能。“当成手机去做,绝对是错的。”而且,现阶段的卡位非常重要,就跟互联网企业做手机卡位一样,要在消费者脑子里面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市场。

热门APP延伸周边硬件

邓海韬认为在中国,硬件创新不需要颠覆式的创新,像谷歌眼镜那样的硬件创新在中国可能难以普及。中国用户能认可的更多是一些习以为常的硬件的微创新,如电视上的“盒子”;充电宝加上WIFI和分享功能成为新的智能终端;音响具备无线传输和蓝牙功能等。

现在硬件升级唯一的机会是在移动互联网app的基础上做硬件。最近很火的美图秀秀手机正好佐证这个观点。如果唱吧推出唱吧麦克风,或者唱吧蓝牙音响,相信也会卖得火热。微信刚刚推出了微信蓝牙耳机,肯定会火起来,原因是基于的软件海量的用户基础。

传统硬件行业培育“互联网”大脑

科通芯城营销副总裁刘宏蛟认为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硬件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前互联网领域通过APP创新成为千万富翁的奇迹越来越小,反之,通过硬件创新创业,或许也能再造苹果神话。而迄今为止,可以欣喜的是,不仅仅是互联网领域,投资圈,作为硬件创业的另一个主体领域——IC行业,也开始关注并吸收互联网思维,通过科通芯城和3W这样的跨界能够扰动整个硬件创新,产业发展。

硅谷可以被复制吗?NO!

分享到

7.8科技新闻_第6张图片

过去的50年,专家们一直都在探索硅谷成功的奥秘——人才。

1960年,硅谷作为高端技术中心而为世界所关注。它催生了微电子行业,开创了产学关系模式。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观摩过硅谷,惊叹其坐落在旧金山南部农场和果园内的庞大的科技园区。

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心脏,已经创立了惠普、瓦里安、沃特金斯 - 约翰逊以及应用科技类的领先公司。这些公司拥有前卫的创新理念和独特的创业精神,共同推动科技前沿的发展。

很快,其他地区开始尝试筑造第二个‘硅谷’。

第一次尝试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新泽西州,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财团构想着创立第二个‘硅谷’。该公司聘用了斯坦福大学的前任教务长、教授、工程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其被称为‘硅谷之父”。特曼曾将斯坦福大学羽翼未丰的工程学院创建成后来的创新主力。此外,通过鼓励科学界与工程学院的合作,并联合当地企业,共同研究行业发展的动向,他创建了一个后来被定义为文化合作和信息交流的专门区域。

新泽西州已经创建出了领先的高科技中心,拥有725家公司包括RCA,默克以及贝尔实验室(晶体管发明者)。它拥有50,000名科技人才,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工程大学,不得不从外界招聘人才,同时又担心自己的人才和技术会流向外地。尽管普林斯顿大学就在其附近,但是那里的教师一般都会避免和应用研究企业合作。为了解决高科技人才的问题,由贝尔实验室领导下的新泽西州商业政府领导团队,提出了建立一所像斯坦福大学一样的高校,这也正是他们希望特曼教授做到的。

特曼教授起草了一份计划书,但是未能实施,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愿意合作。其实,在1996年斯图亚特·莱斯特和罗伯特·卡巩的一篇《出售硅谷》的文章中就描述过上述情况。他们写出了RCA公司不愿意和贝尔实验室签署合作协议,Esso公司不想和一所大学分享自己最优秀的研究人才,Merck和其他药品公司想要保留自己的研究经费。尽管这些公司有普遍的人才需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和自己的商业竞争者合作。之后,特曼教授又在美国的达拉斯市尝试实现自己的方案,但是仍以失败告终。

199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一种新的建立区域创新中心的方法,这次是基于已有的科研大学而创立的。他发现将存在联系的公司和专业化的供应商们聚集在一起,可以提高一些行业的生产力和成本优势。由此,他推断如果将上述这些成分聚集在一起,那么区域创新中心就能人为地产生创新力。

波特和许多顾问沿着他的方法论规划了全世界各地自上而下的集群。方法论衍生出了一个通用的公式:热门行业+依托研究院所的科技园区+公司补贴激励政策+风险投资。可惜,这种“魔法公式”在任何地方都未见效。据了解,全世界成百上千个地方集力花费了数百亿美元妄图建立属于自己的区域性硅谷高科技园区,尚未见成功的例子。

从波特和特曼两位教授的想法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意识到硅谷的成功创立不在于学术、行业或者美国政府给予航天航空和电子行业的军事化研究的资助,而是特曼教授在斯坦福大学任职期间精心培养出来的教师和企业领导者之间的人才合作关系。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资讯学院院长安娜丽·萨克瑟尼安通晓人才、文化以及两者之间关系。1994年,她在代表作《区域优势:硅谷和128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书中通过比较波士顿128公路地区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来探究硅谷兴盛的内在动力。她在书中提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依托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校资源以及靠近纽约这一金融中心的天然优势,波士顿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产业一直遥遥领先于硅谷。上世界80年代,硅谷和128地区高科技产业并驾齐驱:混合型大小科技集团、世界级学府、风险投资团体以及政府的军事化资助。最后128地区高科技产业却在和硅谷地区的产业创新竞赛中不断落后。

究其原因,在于文化层面。在一个开放和弹性的体系下,硅谷更加强调人才的自由流动,创新知识的分享、产业间的密切合作与策略联盟。硅谷知道合作与竞争对于成功来说同等重要,这一思想甚至出现在加州不寻常的禁止不完整协议中。这样的体系支持实验、冒险和分享成功与失败的教训。换句话说,硅谷拥有开放灵活的体系-巨大真实的早在Facebook之前存在的社交网络。当然这也同样归功于硅谷地区具有好山好水、适宜的天气以及无数州立公园的远足小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形成了硅谷的乐观奔放的风气。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在硅谷地区建立的52.4%工程技术创业公司的领导者中总会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人不是美国人。总体来说,在美国出现外地老板的概率是蛮高的。因为像我一样来到硅谷的外来户,很容易适应和被同化。在这里,不管来自哪里,都能够学习社交规则、创立自己的社交圈和平等地参与社交活动。这段时间,谷歌等公司仿效联合国,他们的餐厅不再提供热狗,而转为供应中国和墨西哥菜以及来自印度南北部的咖喱。

在这样的自由的多样化环境下,创新力才能够真正地蓬勃发展。移民们带来了自己的全球市场理念、不同学科的知识和在自己国家的关系圈,这些都为硅谷地区提供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竞争优势。由此,硅谷已经从最初生产低端的收音机和电脑芯片转变成后来生产高端的搜索引擎、社交媒介、医疗设备和清洁能源技术。

硅谷并非完美,但是一个精英式管理社会。一些方面的缺陷使它变得特别。妇女以及黑人和西班牙裔这样的少数名族大都不会被列入到公司创始人和董事会成员行列中。此外,风险投资家们有种从众心理,大都会选择资助那些产生短期效益的企业,这就导致了社交媒体和图片分享应用程序优势的产生。房地产价格如此之高,大多数美国人都支付不起这里的房租。

以上这些缺点都影响了硅谷产业的发展,但是不会阻止它的前进。依笔者所见,值得讽刺的是,硅谷面临的唯一的严峻挑战来自于曾促进它发展的美国政府。硅谷的发展急需人才,而工作签证的限制又阻碍了外来科技人才的加入。最新数据显示在美国,超过100万的临时工作许可证的外国工人等待着成为永久居民。签证短缺意味着有些人将被迫离开,有些人带着沮丧的心情准备回国。人才外流可能导致硅谷地区公司失去生命力。接着我们会迎来真正的竞争对手,例如新德里和上海。这样的结果不是因为这些新兴的产业中心发现了一些奏效的创新集群建立的秘诀,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向外送出去了构成硅谷独特优势的要素——人才。

FitBit Flex拥有健康追踪产品的一切功能

分享到

7.8科技新闻_第7张图片

一直以来,FitBit都志在开发可穿戴设备,在他们发布FitBit Flex腕带之后,成功的将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加优秀。至今为止,FitBit Flex是我们见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穿戴设备。

FitBit Flex几乎能够检测佩戴者的一切活动,从走步到检测睡眠,由于拥有防水性能,它甚至能够计算佩戴者在泳池内的运动量。FitBit Flex于今年一月的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大会上正式面世,并与今年5月开始销售。从那以后,这个产品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与好评。

该公司并未公布FitBit Flex的具体销售数字,但是这个产品已经进入了亚马逊健康监测产品销售的Top 10。FitBit Flex售价为99.95美元,比Nike+Fuelband和Jawbone UP等竞争对手的产品低30美元。这些产品的目标都是让你站起来,进行活动,让用户拥有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前代产品类似,FitBit Flex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各种运动,甚至能够记录用户的睡眠情况。这意味着FitBit Flex能够监测到用户消耗的每一个卡路里,甚至如果用户在睡眠时打鼾,它也能记录下来。另外FitBit Flex可以与计算机或是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同步,目前支持iOS和部分安卓设备,包括三星Galaxy S3和三星Galaxy Note。

随着FitBit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他们的产品已经变得越来越智能。

FitBit Flex使用蓝牙与手机进行同步,这意味着手机将会消耗更少的点亮,这对于出门在外的用户十分实用。相比于其竞争对手Jowbone UP,FitBit Flex在省电方面做的更加优秀。它的同步方式很简单,只需要打开手机端的FitBit应用,并且将FitBit Flex腕带放在手机附近即可。

也许FitBit Flex并非我们见过的最高科技的可佩戴产品,但是它的使用十分简单,不想Nike+Fuelband那样复杂。它的橡胶材质可能欠缺一些Jawbone UP那样的科技感,但是它能够更好的贴合佩戴者的手腕,提供更高的佩戴舒适感。另外,当用户在运动或是睡觉时,如果不小心打到了自己的脸,也不会产生剧烈的疼痛感。而可调的周长,让各种体型的用户都能舒适佩戴。另外FitBit Flex还提供了两种尺寸的产品,让用户可以进行初期的选择。

由于FitBit Flex具有较高的舒适性,很多时候用户甚至会忘了它的存在。但是肯定会有人提醒你,你身边的朋友一定会问你戴的是什么。

FitBit Flex具有多种颜色。在充电方面,用户需要使用独立的USB充电器为FitBit Flex充电。充满电后,FitBit Flex能够工作大约一周的时间。

该产品质量很好,具有较高的抗摔性能。另外,由于具有防水功能,佩戴者可以在洗澡或是游泳时佩戴。用户可以实现设定每日的活动目标,双击设备顶部,FitBit Flex能够以发光的方式告诉你目标的完成情况。当完成每日运动目标是,它会震动提醒用户。另外,点击设备顶部5次,就能告诉FitBit Flex你即将开始睡眠。转天早上,再点击5次就能将其唤醒。

对于想要检测自己睡眠情况的用户来说,FitBit Flex也能够为他们提供帮助。它能够记录你在夜间醒来的次数,并且帮助用户分析造成自己睡眠质量下降的可能原因,并且给出指导建议。FitBit Flex的另一个优秀的功能,就是用震动的方式代替闹铃,叫醒用户,这样就不会打扰到同屋的其他人。与Jawbone UP相比,FitBit Flex并没有智能唤醒功能。

另外,用户还能够与其他使用FitBit Flex的好友进行连接。用户能够看到好友的步数和运动时间,以及对方30天以来的运动监测图表,了解对方最近的运动情况。另外,用户还能够手动管理信息分享类别,还可以添加其他信息,例如进食量、运动量、睡眠数据等。当然,如果用户不希望与别人分享这些数据,也可以手动将这些数据的分享功能关闭。

与朋友分享运动信息,将有助于用户培养运动的习惯,尤其是在运动的前几天内。用户还可以将运动信息发送到Facebook和Twitter上,让更多好友看到自己的锻炼成果。

FitBit Flex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够不断的提醒用户进行运动。如果佩戴者有一段时间没有运动了,FitBit Flex就会在用户的手腕上震动,提醒用户进行运动。

如果你正在考虑购买一个健康监测可佩戴设备,FitBit Flex就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它能够与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进行无线同步;它的售价低于其他同类产品,并且结实耐用;目前还不知道FitBit Flex何时能够支持更多安卓设备,这一点是FitBit Flex目前最大的软肋。

你是否认为FitBit Flex值得购买?请在评论中留下你的看法。

接续笔记类产品,Taguage通过标签将笔记内部思想牵引一体,自动搭建人脑中的知识思维脉络

苑伶 发表于  11小时前  Taguage / 元数据
 分享到 

通常我们会认为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变薄,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吸收到大脑里了。而在线下行为往线上迁移的过程中,能够把书读厚的产品已然出现——Evernote、有道云笔记等等笔记类产品,都在帮助你收纳各处有用信息,并附带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后一过程,即将信息由厚变薄的线上化却远远滞后了。记录容易,我们却不免困惑:记录的内容何时能被记忆、被内化为脑海中清晰的知识脉络?

Taguage想通过结构化笔记内的元数据“标签”来做到这一点。初用 Taguage,用户需要先往 Taguage 中填入内容——可以是“点博一下”,即往 Taguage 中新写入原创内容,也可以从网页收藏夹或是新浪微博外部导入(见下图)。

有了充足内容之后,Taguage 系统会自动从内容当中抓取 tag,并通过算法在 tag 间建立联系,呈现出内容之中的整体思维框架和逻辑脉络(见下图)。

整理后的思维图谱中每一个 tag,都可以看成用户大脑思维的一个神经元,它通过辐射状态与周边的神经元相联系,每一个周围的神经元又能作为中心节点引出下一张辐射图谱。同时,在整理了思维架构的基础之上,Taguage 还将用户的 tag 与全网拓展内容关联起来,引入“相关的事”和“相关的人”模块,类似于帮助用户完成在搜索引擎里搜索某个 tag 的工作。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还是无法单凭阅读来了解 Taguage 是什么,没关系,从我对 Taguage 的个人使用体验说起。在我尝试使用 Taguage 并了解其创始人李庭赟的想法之后,觉得它至少有三点独特之处

1.与笔记类产品差异化,做到轻记忆甚至不需记忆;

眼下诸如 Evernote 等笔记类产品,皆在努力做到跨平台间笔记记录的平滑切换与同步,并且 Evernote 还拆分成记录美食、记录人等独立产品,帮助用户记录生活中全方位的内容。所以笔记产品相当于是做了记录的功能,而记录随后记忆的过程,则需要用户来完成。

但 Taguage 中虽然也需要写入内容,但它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整理以及呈现脉络(签引一切),必要时你可以随时找到关键词来唤醒记忆。换言之,笔记产品是让你用一个产品来完成对所有事情的记录和深度记忆,而Taguage则希望用户不需记忆,它把大脑中的记忆过程和结构都交给机器完成,需要的时候看一眼激发记忆便可,这也正是 Taguage 所提出的“思维管家”概念。

2.用户主动参与Taguage建设的意愿将超过其它工具类产品;

作为一个写字的人,平常又没有足够时间将笔记仔细地归纳、加标签,所以当我看到 Taguage 时觉得这样一款帮助梳理的产品正是我急切需要的。从这一角度来说,需要 Taguage 的用户,会自愿不厌其烦地将所有内容都搬到 Taguage 中,尽量让自己的数据库足够完善以便抓取出的 tag 能有令人满意的精准度。

因此对 Taguage 的使用不存在中间状态,用户不是对其没有任何需求,就是需求很大主动往 Taguage 中加入完整内容,这一心理状态可以让 Taguage 在最初期接触这个产品时,就愿意主动贡献自己的数据,跨过入门的门槛

而用户对 Taguage 的主动贡献,还在添加标签这一行为中可以提现。虽然 Taguage 能够自动帮助用户提取标签,但它仍要求用户在加入内容时自己设定一些标签(而不是标题,如第二张图所示)。Taguage 创始人李庭赟说,这是系统个性化的关键所在——如果全部标签都由系统提取,那么如果两个人同时收藏了同一篇文章,他们的标签就会完全一样。但如果鼓励用户加入自己的标签,那么用户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理解便能呈现出来,为系统理解每个用户的个性化思路提供参照。

3.产品设计思路更符合大脑的思维过程;

Taguage 整理出的思维脉络是以辐射状呈现(如第三张图所示),而长期使用思维导图产品的人一定会有疑惑:为何采用辐射状而非树状(如上图),层层递进能把逻辑呈现得更为清晰?李庭赟告诉我,树状结构代表着完全理性的思维结构,但就人脑本身而言,是理性与感性参半的

譬如你在回忆某样东西放到哪里去的时候,会有两种思维——一种是这东西在卧室的某一个角落里的衣柜的第几个抽屉里面,这是典型的树状思维。但每个人都会有另一种思维,就是直接想到它“是在一个银色把手的抽屉内”。Taguage 的思路是走向每个人最容易触动的记忆、感官思维的点,将这些 tag 扁平到用户大脑的第一层,想要的时候就直接看到,而不是过多的去解锁。

在理解人思维的背后,要实现这些想法靠的是 Taguage 团队背后的语义分析以及搜索技术,团队的核心五人多来自上海交大的相关专业,也有在微软中做过十年相关工作的成员。他们在提取 tag、建立 tag 与 tag 之间的关联时,引入矩阵模型,提出类比万有引力的“牵引力算法”,正在申请专利。

根据MVP(“最简可行产品”)理论,目前以技术驱动的 Taguage 算是呈现了一个可用产品的原型,后台的技术架构以及产品思路已经体现出来,但产品的交互设计(比如如何让用户能轻松理解 Taguage 是什么)以及简化操作过程(是否可以自动提醒用户应该添加什么标签,给用户一个起标签的参照点)都还需完善。Taguage 预计会在一个月后推出重大更新的版本,对它的技术以及思路感兴趣的人,不妨在这一个月逐渐体会一下 Taguage 算法的精准与不足。

无人汽车对未来城市的影响

Leon 发表于  2小时前  Google / 无人汽车
 分享到 


如果你人在湾区,可能会偶然看到 Google 的无人汽车在 101 公路上默默的前行,或者自己把自己给停在旧金山的某条街旁。其他汽车大佬,像奥迪、丰田和奔驰也有做无人汽车的计划,也许不久以后在路上开着车,旁边就是一辆宝马牌的无人汽车。

虽然在湾区之外的人们的世界里,无人汽车还是比较科幻的事情,但是已有不少人开始思考,无人汽车对未来城市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是,“很多。”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城市变成这样,你不用开着车滴溜溜转大圈找停车位,到了地儿直接下车,车自己会开往某地等着,或者有机器人管家把所有车放到一块,就像超市里的手推车一样。

还有其他的,现在这些城里的停车场可能改造成公园,红绿灯也许会消失,因为车自带的感受器和电脑会代替红绿灯调控交通。停车罚单可能都会消失,因为车自己知道哪些地方不能停。

无人汽车也可能会有不好的影响,人们可能会更愿意搬到远郊居住,反正不用自己开车嘛,上下班四小时也还好啦,这么一来,城市会进一步扩张。

未来城市可能会有更窄的街道,因为停车区域可以砍掉了;空气也会更干净,因为人们可以少开些车。据美国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称,在闹市区约 30% 的汽车驾驶里程都是花在找停车场上了,每年这一部分的行驶路程差不多有 10 亿英里。

“自动化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城市空间和汽车的用途。”华盛顿大学的助力教授 Calo 称,他研究机器人和无人机。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称在某些城市近三分之一的空间都用来修停车场了,有些城市规划者据此预测,等无人汽车普及了,房屋的价格会降低,因为有更多地皮可以用来修楼房了。现在的超大型购物场所需要大量的停车场,如果没有了这个需求,它们可能会进驻到更多的城市中去。

这些都只是远景。全自动汽车要真正进入公众市场可能还得等好多年,相应的监管问题也需要好久才能解决。但是依然有许多眼光长远的人们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去年,加州州长 Brown 签署了无人驾驶车法令,这已经是第三个州了。联邦政府也开始考虑无人驾驶车的影响,今年五月公布了第一项正式法令,鼓励各州试验无人驾驶汽车。

有一批人对无人汽车就没这么乐观了。“未来城市不会消灭拥堵。过去也有这类语言,说汽车的出现会让马匹遍街的城市不再拥堵,”斯坦福的一位教员 Smith 称。他认为未来的无人汽车会成为家的一部分,人类可以睡在车里,甚至可以在车上放一辆自行车,开车上班的路上碰到堵车,可以直接换自行车继续赶路。

无人汽车只是未来交通的一部分,传统汽车不会消失,但是它们的功能会被新工具所取代,比如无人机或者机器人。比如现在送快递的小哥和他的三轮摩托,未来也许就会换成一架大型无人机。

与Google展开无人驾驶汽车赛:汽车人工智能技术公司Mobileye融资4亿美元,估值达15亿美元

boxi 发表于  3小时前  人工智能 / 自动驾驶 / Mobileye
 分享到 


Google 显然是无人驾驶汽车界的明星,夺走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但是做无人驾驶的绝对不仅仅只有 Google 一家。本月早些时候,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开发商Mobileye发表声明称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在 2016 年面世”。 与 Google 靠雷达、摄像头、传感器以及激光测距仪等一系列昂贵的仪表设备辅助的自动汽车不同的是,Mobileye 希望利用主流的摄像头技术实现自动驾驶,成本只需几百美元,具有绝对的价格吸引力。

Mobileye 的技术目前已应用于沃尔沃、通用、宝马、现代、沃尔沃客车、雷诺卡车等世界领先汽车制造商生产的车辆中。当然,与 Google 的自动汽车相比,其自动化程度略低。但是,根据业界的预测,无人驾驶汽车的成熟要到 2025 年,在此期间,装备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汽车显然可以大行其道。由于已经与 5 家主流汽车制造商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家汽车人工智能公司以摄像头为基础的智能“交通辅助”技术有望在今年夏天面世。

Mobileye 今天宣布向 5 家独立的金融投资商(黑石集团、富达投资集团、威灵顿管理公司、汽车租赁巨头 Enterprise Holdings、中国投资集团)出售了价值 4 亿美元的股权。此项交易令公司的价值(投资前)达 15 亿美元。

公司认为当前的时间窗口(监管及全球安全标准的进展情况)有助于鼓励汽车制造商加速将智能驾驶辅助技术集成进汽车中的速度。

Mobileye 成立于 1990 年代,总部位于荷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有一个开发中心。跟 Google 一样,这家公司对成为人工智能公司更感兴趣。其关注点是改善摄像头的智能来辅助自动驾驶,而不是自己生产汽车。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进行过若干能力测试,但应用主要是针对避免碰撞。比方说,像沃尔沃这样的公司将这项技术运用于检测前方或位于驾驶员视觉盲区的行人或者汽车,在汽车逼近时警告驾驶员。

而今年夏天发布的新版系统将会用于在启动(stop-start)时帮助控制汽车(驾驶员仍需手握方向盘)。而下一个版本将会实现免手控驾驶。

该公司计划开始新的实验,通过增加实时摄像头数量来改善此项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功效,然后慢慢逼近 Google 那种全自动汽车的愿景。当然,仅靠摄像头智能是否能实现这样的愿景仍有待观察。

从解释歌词起步,做具体内容的维基百科

70镱 发表于  3小时前  Rap Genius / Andreessen Horowitz / Ilan Zechory
 分享到 

Rap Genius 联合创始人 Ilan Zechory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说:“我们正在改变人们的音乐消费习惯。”Ilan 的豪言壮语不止这一句:“Rap Genius 最初只是我们几个创始人的兴趣,但现在我们认为这个网站将成长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站——比 Facebook、Google,乃至于 Yahoo 和 CNBC 都要更大。”

正如它的名字,Rap Genius 网站的基础内容是歌词解释,歌曲类别最初以 Rap 为主,而后慢慢扩大。歌词解释并不难理解,以大家都熟悉的《加州旅馆》为例。在“On a dark desert highway, cool wind in my hair, warm smell of colitas, rising up through the air”一句,Rap Genius 的释义窗口会显示:colita 在西班牙语中是”尾巴“的意思,但在这一句中指的是甜甜的大麻。此网站上的一切内容,都来自于用户的自发创造。

就是这么一个歌词解释网站,日前获得了知名风投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1500 万美元融资。在这个平台上,如今汇聚着百万级别的歌词,月独立访问量超 2500 万。最为关键的是,Rap Genius 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歌词解释平台。在这里,你不仅可以看到 Yahoo CEO Marissa Mayer 备忘录,更有股神 Warren Buffett 至股东的一封信,以及 Groupon 前 CEO Andrew Mason 的辞职信等等。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目前也是 Rap Genius 的活跃用户,她正忙活着给自己的畅销书《Lean In》写注释。

“我们认为,该社区将继续扩大,从说唱音乐扩大到任何文化领域。”;“如果他们的使命获得成功,他们最终将解释整个互联网,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以上是 Andreessen Horowitz 内部投资人对 Rap Genius 的评价。

Rap Genius 目前完全免费,并且拒绝穿插广告,这意味着它没有任何营业收入。不过创业团队并不担忧网站的盈利模式:”产品目前就好比一个月大的婴儿,我们不用去考虑它 13 岁时要到哪里进行受戒。“当 CNBC 的记者问及”你们怎样盈利“时,联合创始人 Zechory 面无表情地回应:”抱歉我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对互联网创业者而言,这是个情理之中的回答。

想把屏蔽在移动互联网之外的老一辈涵盖进来,家庭私密社交应用Family发布硬件设备——家庭云相框FamilyCube

Jivin 发表于  5小时前
 分享到 


移动互联网兴起,大家都热衷在各种社交网站上传自己的生活照片与好友分享,但其实最想看到这些照片的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家人。之前我们报道过家庭私密社交应用Family,一款以家庭为单位,主打照片分享的私密社交应用。为了把一直屏蔽在移动互联网之外的老一辈们涵盖进来,Family 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硬件设备 ---- FamilyCube (中文名:幸福时光). 这是一款家庭云相框设备,用户在手机应用 Family 中分享照片即可以即时、 自动地在云相框中进行同步更新,给家人欣赏。 FamilyCube 于 7 月 11 日开放销售,现在已经开始接受预定。

FamilyCube 操作非常简单,只需按下电源键打开设备,在无线网环境下,输入在 Family 应用上的账号和密码即可与应用打通,接收家庭成员分享的照片,FamilyCube 也有简单的互动功能,比如对照片点喜欢。

上线不久的 Family 已经有 9 万多用户。作为一款主打家庭环境的照片分享应用,如果没有家庭老一辈的参与,家庭私密分享就成了伪命题。事实上,对这一块有强烈需求的也正是老年人,他们渴望知道儿女、子孙的近况,却因子女忙碌的工作无法如愿以偿,Family 团队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需求。之前 Family 也出过老人版的应用,但他们发现,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虽说一台智能机也许并不需要花多少钱,但是对于大多没有接触过互联网的老一辈来说,自然而然也被排斥在移动互联网之外。于是,Family 团队萌发了做 FamilyCube 的念头。

“或许 FamilyCube 对于 IT 圈的人感触不会太深,但是我们不能用 IT 思维去衡量一款产品”Family 负责人 Robin 笑着说道,“我们也并不是因为现在软硬结合是很火的趋势就去做云相框,而是基于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在做家庭私密分享这块 FamilyCube 可以跟 Family 应用结合,良性发展。”FamilyCube 主打一线城市的年轻父母,而且通过团队的调研,一些行业特别是演艺、文化圈的从业者更容易接受 FamilyCube 这款带有浓厚家庭情感的产品,也许这也是 FamilyCube 售价并不便宜的原因—— 售价 899 元。Robin 告诉 36 氪,FamilyCube 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码相框,而是拥有智能体系的云服务平台,未来还会有更多适合家人操作的功能更新迭代。

共享和电动会是未来汽车领域的两大趋势

果子 发表于  22小时前  未来的汽车 / Youssef Sarhan
 分享到 


编者注:本文作者是设计师 Youssef Sarhan,这篇文章是他眼中的《未来的汽车》,原文发表在Svbtle上。

通常我们开车从 A 点到 B 点的时候,总会碰到被堵在路上,困在停车场里等情况,以下是我针对这一情况的建议,我希望在不久的未来人和汽车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

汽车,同很多工业时代留下的来的事物一样,是危险的。老实讲,我很不满意两辆高速朝彼此开来的汽车,事故与否完全由人的注意力控制这套机制。我认为在未来所有的汽车都将是电力驱动、无人驾驶,到时候汽车将会同现在的马匹一样,只有一部分人会真正拥有它们。

仔细想想,现在我们买车,车虽 100% 属于我们的,但我们只有 10% 的时间用它,其它 90% 的时间,它都停在某处“休眠”。你有认真想过这件事儿吗?每当你在某处停下车,相对的,你附近 500 米的范围内,就会有车发动。这是一个我们急需处理的低效的情况。

购买私家车在我看来总体是会呈下降趋势的,自然并非所有人都不会去购买私家车,但大部分的人会这样。在未来更多的人会愿意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距离,去租赁豪华轿车,价钱可能比我们今天的还要便宜。

我之所以这么看,是因为我现在就过着这样的生活。我有一辆全电力驱动的汽车已经三年了,而在过去三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我都会用两次打车软件。这种体验非常棒,因为只有在我需要的时候,我才会去用车。我不确定在同一时刻,有多少车门在关闭,同时又有多少车门被打开,但每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总会觉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来减少“没必要的浪费”。

同样,如果你关注电动汽车,你或多或少已经能感受到电力驱动汽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了。


用业余时间做创业梦,让他们学到了什么?

raina梦雨 发表于  22小时前  Getodo
 分享到 

上帝在第七天造出了人,而这些人多少继承了造物主,拥有那么些创造欲。但在“想做什么”和“真的做了什么”之间,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因为这样,我钦佩所有愿意从空想走出来,真正去创造的创业者。而在有家庭要照顾,大家还需要工作的时候,创造的梦想或许依旧可以用业余时间做到。创造 Todo 应用Getodo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三人组,今天来看看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一个被iOS 7 仿了的应用

在 iOS 7 亮相之后,有篇文章叫《苹果已向这15款产品和应用宣战》,而 Getodo 大概就是那第 16 个。苹果的 Reminder UI 不免让人想起 Getodo 的其中一个主题(下图),而这也不是苹果对 Getodo 的第一次肯定了。在苹果向 Getodo 团队要走一张 1 万多 * 七八千像素的应用 UI 大图后,Getodo 就成了 iPhone 5 广告中的一部分。这也成了不少用户第一次知道 Getodo 的途径。

去年,市面上已经有不少 To-do 应用,但王沛和钱海波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为自己做个适合的应用成为了 Getodo 的开始。和过于标准的 Wunderlist、简洁的 Any.Do 不同,Getodo 在出生的时候就有那么一些有趣的特质:同时拥有 iOS 及 Web 版本(很少 Todo 应用这么做),界面看起来清爽简洁,手势操作简单直观,可用颜色标注事件,最重要的还是可将 Todo 事项通过 @的方式让其他人加入,并跟踪完成的状态,做任务协作。

在 Getodo 上,无限的子任务系统(你可用不断地在任务、子任务下方添加子任务)可以看出这个 app 的灵活性。而在其他应用为用户设定事项的到期时间、强调用户有多少绝望的任务没有完成时,Getodo 另辟蹊径,只有时间提醒,并且让你通过日历统计激发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成就感。

能做到和其他 To-do 应用不同,王沛回忆说,可能是因为他们当时就是对其他 Todo 应用不上手的用户。要简单,又要用得下去的想法让 Getodo 试图面向和自己一样普通、没有太多时间管理习惯的用户。当然这个业余时间的创造也让他们学到不少教训。

精益创业的理念真的适用吗?

作为还在全职工作的三人来说,Getodo 的诞生牺牲了他们工作日晚上 2、3 个小时以及周六日的业余时间。而王沛对应用七月底刚上线时的回忆并不那么十全十美,因为他感觉被“精益创业”给坑了。

在没有花多少时间的情况下,Getodo 的第一版实现了他们理想 todo 应用中最核心的的任务分享及颜色标注事项功能,团队按照精益创业的想法把应用先放了出去。但这样的创新并没有迎来用户的忠诚,因为产品虽然有别人没有的,却没有满足别人已经有的。最基本的提醒功能没有做上去,让不少用户下了又删了。

王沛觉得,一个没有任何用户基础的新产品,不太适用于“精益创业”。初创产品还是要完整一些,把通用功能先解决好。而那些本身有用户基础,比如 Facebook 出的产品,或许更适合这种一步步来的节奏。在这个用户没有耐心等待成长的年代,“起码它的用户不会跑掉。”

用户的需求真的是需求吗?

因为没多少时间泡着,王沛他们感觉到要抓主要矛盾,尤其在一次教训之后。

在 Getodo 应用发布后,有不少热心用户给他们发邮件。其中有位用户就建议团队在 web 版本上将某任务设为模板,方便复制。但是这种觉得有道理的需求却不是大家的真需求。当团队真的花了不少时间把功能做出来后,用上这个功能的用户少之又少,这对兼职团队来说还比较伤人。

这件事以后,王沛给自己总结:产品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原则、方向。对于 Getodo 来说,就是必须简单易用,促进用户去做。“一定要问,普通用户能理解吗?能用上吗?”

兼职创业得注意的其他小事

和王沛聊天的过程中,我听到不少他们从没想到但却发生了的事。比如,产品刚推出的时候有很多人问 Android 版本什么时候出来,他们觉得产品应该很快推出,但到现在都没有推出。实际上,虽然兼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享受,但也因为这样的工作性质容易缺少合理的时间规划。

推广和运营同样是件大事。因为没有预算和经验,Getodo 目前的 15 万用户很多来自口碑传播。最大的推广渠道就是苹果商店的那张图了,然后是零星的媒体报道。在三人同是兼职,又都是工程师的情况下,如何做推广和运营成为了他们的问题(如果你对兼职团队的推广运营有建议,欢迎给我们留言)。

当然他们还是悟到了一些门道,比如怎样让人们主动去分享自己的应用。一开始在 Getodo 的设置页面里,用户可以看到漂亮的新主题。但如果想换上新主题,就需要付出代价——帮 Getodo 发一条社交媒体广告。这么设置出来的效果不好,还带来了负面评价:因为应用限制了功能的使用,给那些原本想要立即启用主题的用户带来挫折感。在之后,他们换了个策略:新主题不预先被看到,只流一个分享按钮,表明分享后可获得新主题。同样的目的,却因文案策略让用户感知到可以通过分享获得之前所没有的奖励。仔细一想,或许有不少应用都可以像 Getodo 一样化“剥夺”为“奖励”。

王沛告诉我,他们已经在努力做 Android 版本,预计会在两个月内推出。而他们还有不少想法,比如做一个往小型团队管理发展的 app。不过因为 Getodo 还不够养活他们三人,在还没有第三方支持的情况下,进度可能不会太快了。

李彦宏布局百度:三子归边

北京晨报[微博]葛甲 2013年07月08日06:08

[导读]现在百度的状态可以形容为:一位无所不知的老板、一柄不轻出鞘的宝剑。

7.8科技新闻_第8张图片

中国有句棋谚叫做“三子归边一局棋”,指的是但凡有车、马、炮的三个进攻性的棋子集结在一起,就有可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杀势。

7月3日,百度研究院(IDL)传出最新消息: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30届国际机器学习大会上,百度公司多媒体部副总监余凯博士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学者合作的有关深度学习的论文“Smooth Sparse Coding via Marginal Regression for Learning Sparse Representations”获得了大会最佳论文奖银奖。

李彦宏掌舵下的百度有一种区别于BAT另外两家巨头的精英范儿,比如动不动就要在国际技术会议上拿个奖,或是首席科学家出任ACL首任华人主席。而这次的不同处在于,除了难以复制的学术气质,基于深度学习概念的百度魔图,此前已经将战旗插到了苹果APP Store免费排行总榜榜首位置。

2013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根据BAT各家交出的答卷,也算是在移动上暂时站稳了脚跟,在现在的阶段里,站着不倒就是胜利。而以三个大佬的动作与表态上看,BAT在如何前行上各有各的思路,由此引得外界对于这三家老板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马云(微博)继续他最擅长的事情,堂而皇之地在大家眼皮底下翻云覆雨;马化腾(微博)紧紧抓住腾讯的两条命脉,一方面鼓励内部冗余竞争,一方面还要八面玲珑地当好各种协调人。与“二马”不同的是,李彦宏上半年的表现依旧低调到了外界可以忍耐的极限,鲜有现身公众场合,甚少豪言直抒胸臆。管中窥豹看不清楚他的想法,那不妨像老祖宗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就站在远处,来看这位掌管中国搜索巨擎的人在干什么。

去年年底李彦宏决定在公司内部普及狼性,业务上加速拥抱移动互联网,修正投入不足的问题。半年过去,百度内部确实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套用玄幻小说的说法,现在百度的状态可以形容为:一位无所不知的老板、一柄不轻出鞘的宝剑。

如果说,通过淘宝网的统计数据,你能知道长得漂亮的女生都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那么李彦宏无疑知道更多,毕竟他是掌握中国最大流量网站、接受7成网民自动透露个人需求、拥有最有价值最结构化数据公司的CEO。

在丰富数据的支持下,李彦宏发言的前瞻性不言而喻。无论是曾经的“互联网三大机会”,还是对“互联网加速淘汰传统产业”这个大趋势的论断。但李彦宏从来学不会的一点是“嘴上唱多,手上做空”。他说出的往往是未来百度会逐渐发力的,却又是无法在短期内挠到市场痒处,不经历阵痛而无所得的事情。例如爱奇艺年年被传亏损,但仔细想来,今天爱奇艺+PPS的硕果正是2011年李彦宏谈及“互联网三大机会”中的中间页,2年之后百度已经在视频市场指点江山了。

在看清趋势之后,百度内部大举尝试创新,适当鼓励内部冗余。百度最高奖和编程马拉松都已经不新鲜了,李彦宏明确下达的指示是,要让员工迸发创新思维,不受从上而下的限制。这其实不难理解,李彦宏本来就是技术出身,百度上市时他曾表示愿意不做CEO去当项目经理。对技术的追逐与热爱,是李彦宏的一个鲜明符号。

在这个大环境下,内部创造力也被激发出来,美拍,魔图、百度eye等其实都不算基础产品,但有些工程师要搞,李彦宏也鼎力支持。百度eye是有个工程师看到Google glass之后萌生的想法,跟领导说想搞一下。领导说:“那好,搞吧,要找谁帮忙你尽管说话,KPI先放一边。”结果不但产品出来了,工程师还拿到了不菲的奖金。

李彦宏曾明确说过不搞研究院,其心证是看到IBM等大企业研究院的下场,不想为了创新而创新,而要把精力更多放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上。这一目标,研究院干不来,一线技术人员更合适。过去半年,李彦宏似乎意识到了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基础创新项目对于整体创新环境的重要性,于是百度历史上第一个研究院IDL出现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全是长线项目。因为他深知互联网企业的本质是技术,唯有技术是比钱和商业模式更靠得住的东西。当别人都在风光无限时,百度选择沉默,当别人都在追捧概念时,百度选择深耕技术,这个状态,要说不是韬光养晦,确实也没别的太好的解释了。

半年来百度的业务调整已逐渐清晰,移动产品是移动搜索和LBS两大引擎,商业模式上是传统的搜索和前向收费。百度的情况和三巨头中其他两家不一样,走的路子也不同。半年来,一个个产品默默出现,有聊、微购,还有一个个产品在默默长大,搜索、LBS。百度移动搜索日活过亿、百度成为目前最大的LBS调用服务提供商,换到半年前,谁能想到会是这样。

印象中,李彦宏是那种有能力追求变化但并不喜欢频繁变化的人。这种性格的人有个特点,他们不会表现出急赤白脸地要做什么,也不会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可一旦定清晰目标,并掌握前进节奏上路后,则势不可挡、毅然决然,绝无拖泥带水。回想当年,百度从为新浪、搜狐提供搜索技术的后台服务提供商,到转型面向公众的独立搜索引擎,李彦宏那一步走得是多么决绝。

中国有句棋谚叫做“三子归边一局棋”,是说但凡有车、马、炮的三个进攻性的棋子集结在一起,就有可能构成各种各样的杀势。现在看BAT,马云和马化腾可能给人感觉是走在大好艳阳天,一个试图以宏大的战略布局取胜,一个试图以产品突围占据主动。然而,互联网真正的较量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刻会突然到来,不远处浓荫下的百度持子待落,一方面战车所指、方向清晰,另一方面文化为马、蹄声裂瓦,而技术的炮火已然累积多时,李彦宏弈棋不语必有深谋远虑,一旦三子归边,将军旨在刹那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