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故事的“听、读、讲”,哪种效果好?

Dr. 魏

上期节目我强调了故事对小朋友的好处,我说了大脑天生爱故事,故事对孩子的记忆、情绪、思维能力都有帮助,具体到实际操作,我们一般有三种方法来利用故事:第一是让孩子听故事;第二是照着故事书读故事;第三,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

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三种方法一起用,效果最好。

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齐头并进

这三种方式各有各的好处。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给两组3至5岁的宝宝听故事,一组宝宝听大人给他们说故事,叫storytelling;另一组宝宝也听一样的故事,不过是大人拿着书照着内容读,叫reading。

最后,研究人员让两组宝宝把故事复述一遍,看看哪组宝宝表现得更好。结果发现,听大人讲故事的这组宝宝,对故事的理解力更强,可是听大人读故事的这组宝宝,表现出更高的语言复杂度,他们能够运用更高级的词汇和手法,来描述这个故事。

对识字不多的小宝宝,多给他讲故事,让他对故事内容产生兴趣。孩子识字多了,可以开始照着故事书给他读故事,锻炼他的语言复杂性。

你也可以照着故事书一句一句读给他听。相比口语,故事书的用词更加书面化,词汇类型比口语多样一些,读故事书,孩子能接触到更多词汇刺激。故事书中还经常带有排比、比喻类的修辞手法,这些语句是平时孩子接触不到的。

等孩子到了识字启蒙的阶段,你就可以用指读的方法,用手指着句子读给孩子听,或者跟孩子一起读,这些方式能提升孩子的字形意识,为孩子的识字打基础。指读是非常重要的窍门。

家长讲故事对低龄的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好处。我们人和人的互动,除了语言沟通,还有非语言沟通,比如动作、手势。这些信息只有家长讲故事的时候才能传递过去,这个过程就不是电子设备录制的故事语音可以替代的。

而且你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孩子的表情状态调整故事节奏,帮助孩子消化内容。孩子永远都喜欢具象的东西,听你讲故事的时候,即使很多地方意义不明确,但是通过解码你的动作、手势和眼神,他也能够顺利猜出意思。

比如,你给孩子讲《三只小猪》,你在故事里带入情感、腔调和动作,一会儿学大灰狼恶狠狠的样子,举起爪子说:“我要吃了你们!”一会儿学小猪害怕的样子,缩起手说:“啊?不好了,怎么办?”这种面对面的表演充满了细腻的情绪表达,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他人深层次的想法、情感和动机,这种互动让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阅读文字没法取代的。

给孩子听故事和读故事,是增加孩子的信息输入,让孩子自己讲故事,则是把输入转化成输出了。讲故事的能力代表学龄前儿童发展的一大进步。孩子大概3岁时,已经渐渐可以应对生活中一系列复杂的事情,他对世界、对别人的理解和他思维的整合能力都发展了,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可以自己讲故事了。

这种能力,不只跟孩子语言能力有关,而且跟孩子的记忆提取能力也有关系。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经验,你在给小孩讲故事的时候,你发现他们都懂,说明这些信息都在他脑子里面,但是你要是问他,他可能讲不出,无法有效地输出出来。

比如上周,我女儿看完电影《摔跤吧!爸爸》,回来之后我问她:“这里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啊?”我女儿讲了一些,但都是零零碎碎的记忆片段,也不成逻辑,这时候我夫人在旁边,到了重要情节就给她一些提示,她也能越说越顺畅了。

这说明孩子不是记不住东西,这些记忆存入了他的大脑,但是到了记忆提取的时候,无法有效地提取出来。所以,鼓励孩子复述一个故事,有利于孩子锻炼提取记忆的能力,也有利于他提炼故事逻辑的能力。

宝典查询结果

如何鼓励孩子讲故事?

具体怎么鼓励孩子讲故事呢?你不用等到孩子能自己编故事了,或者孩子能完全背诵一个故事了,才让他讲故事。当你给他讲完一个故事,或者读完一本故事书,都可以让他再来给你复述一遍。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也要鼓励他讲出来,比如让孩子描述他画的一幅画里的故事,他阅读的绘本,他看到的动画片的故事。

当孩子把输入转换成输出时,他的大脑得把听到看到的一连串事件,重新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串联起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却能帮助小孩子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让孩子多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故事,也可以多给小朋友讲。这些故事的内容可以是完全的幻想,或者是将几个真实的事件组合成一个故事。这时候你要注意,你需要的是当好你的听众的角色,带着欣赏的态度去听。我们大人不要去苛求孩子讲故事的合理性、真实性,而是多鼓励他把脑中的想法表述出来。

我刚才说要多给孩子提示线索,帮助孩子把故事顺下来。怎么给线索呢?第一,邀请孩子给故事添加细节。第二,利用线索帮孩子把思路拎到故事主线里来。你可以用问问题的形式给出这些线索,这样孩子感兴趣,互动感也更强。

第一,邀请孩子给故事添加细节

孩子在复述一个故事时,经常把故事说得干巴巴的,没有什么辞藻,也没有细节。你就可以主动说出一些细节,引导他回忆,引导他说得绘声绘色点。还是《三只小猪》的例子,你问孩子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挑战:“这只大灰狼刚才恶狠狠的样子,它露出牙齿了吗?”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啊,故事里没有说。”那你可以再引导他,你问:“你觉得呢?” 你可以张牙舞爪,给他模拟一下大灰狼当时的样子。

孩子看了看你,想了想,可能会说:“哦,露出来了,白白的尖尖的牙齿。”他下次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可能就加进去了一句:“大灰狼恶狠狠地露出白白的尖牙。”你看,通过问细节,孩子复述故事的时候,也可以锻炼他脑补和想象细节的能力。其实,孩子自己读取的故事里面有很多细节,无论是文章的,还是图片上的,他其实都记住了。只要你鼓励,他就能提取更多的细节的记忆。

第二,利用线索帮孩子把思路拎回主线

孩子在复述故事的时候,记忆零散或者偏离主情节是常有的事情,除了问细节以外,你还可以问一些线索性的问题,帮助孩子回忆故事的主线内容。我上一期说过,故事的主线剧情是连贯的,常常包含大量的因果关系结构,也就是A-B的结构,只要记住一个情节A,就能根据这个线索,推理出下面的情节B。

你可以给一个原因的线索,让孩子来回忆结果,比如问孩子“第一只小猪做了一个草房子,所以大灰狼来的时候用力一吹,房子就怎么样了?”你也可以问一些结果,让孩子来反推原因,比如问“第三只小猪战胜了大灰狼,你知道为什么吗?”问一些线索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孩子回忆主情节,还能锻炼他们对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结一下,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这三个方法一起来,意思就是它们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三个不同的方法,而是可以随时融合到一起去的。你大概还记得,我以前讲过,亲子阅读最重要的是互动,那才能有效地提升孩子智力。

为什么呢?一个原因就是互动就是融合了这三种方法,你们本来是在读故事,读着读着,孩子问了一个问题:“大灰狼为什么要吃小猪呢?”你们就转入了你讲他听的故事模式。或者你们读完后,你合上书,说:“来,宝宝,你把这个故事讲一遍给我听听好不好?”这就转入了他讲故事的模式。

Dr. 魏的小“叨叨”

最后,我还要叨叨一下如何给孩子选故事书。一方面,要注意故事的多样性,不只是童话故事,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周围人的真实故事,包括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航天员、运动员,也都可以讲。孩子听的故事越多样,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越好,因为故事提供了这些思维活动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注意高质量。

201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比读流行小说的人更能读心,看懂别人的情绪,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这些小说得是高质量的经典,是对人物心理和行为描写得细致入微而且真实可信的,如果是粗制滥造的口水小说,那就没什么效果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38—故事的“听、读、讲”,哪种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