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的知识,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知识体系,也是一项与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科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各贯穿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科学标志着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化,由经验水平到理论性水平的升华。
在现代科学发展中,最突出的对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法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是四大基础理论:量子力学、相对论、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
二、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结晶。科学与宗教、艺术等其他文化形式或知识体系是有区别的。科学的目的是进行判断,对是非、真伪予以辨析。
人们通常根据以下标准界定科学:
1.科学是实证性的。科学必须建立在经验的事实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得出的结论必须是他人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可以重复验证的;
2.科学是创造性的。新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先行理论已经解释了的理象,而且必须能解释先行理论所不能解释的某些现象;
3.科学是预言性的。在给定的条件下,它能够定量地预言继后发生的结果,并且在其预言与实践结果不符的情况下,愿意接受实践的证伪;
4.科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必须追求逻辑上的自洽。任何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内部必须是自圆其说,协调一致的,不存在矛盾。
三、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所积累经验、知识、技巧以及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一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资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者作业程序、方法,也包括人们的各种操作技能、经验和技巧等。
技术有三种基本形态:
1.潜在形态也称抽象形态的技术,是指在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基础上整理和表达出来的技术资料和技术知识,如专2利、设计说明书等。
2.物化形态的技术,是指在技术知识指导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仪器和设备等,是技术知识的物化。
3.功能形态的技术,是指人类主观精神因素凭借一定的物质手段,对客观对象施加作用的构思和操作等。
现代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主要由三大基本技术:物质变化技术,能量转换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组成。
1.物质变化技术是在物质的组分变化、物化和物性变化、外形和色泽变化等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技术,主要包括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
2.能量转换技术是以各种能力形式转换为核心的技术,如电池、发电机、电动机以及当代的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等。
3.信息控制技术就是通过信息控制系统,对信息过程(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和处理等)能动地加以利用的技术,如集成电路、数字化技术、基因技术等。目前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等起重大作用的技术大体上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航空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农林技术等。
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各有自己的相对的独立性,但又都不是孤立的,二者既有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科学和技术是相互区别的。首先二者的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尚未被人们认识的现象和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等问题。而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则是改造世界,发明世界上仍未有的东西,利用、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什么作用~等问题。
其实,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科学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具有认识、文化、教育和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但很难说科学有明确、具体的社会目的。技术则具有明确、具体和直接的社会目的性,它直接追求经济的,军事的和社会的利益。
再次,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相对不确定的,活动的自由度大,选择余地也大。而技术则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和明确方向和步骤,活动的计划性。
最后,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就表现为新现象、新规律和新法则的发现,而技术成就则表现为工具、设备、工艺、方法的发明和创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