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smart目标管理法也许只是个山寨版?

最近各种培训各种学习班各种励志的讲座,都流行教给你一个技能,叫做smart目标管理法,说的是如何选定你的目标,选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有哪些原则。

很多人认为smart目标管理法源自管理大师德鲁克,实际上,smart是多兰(George T. Doran)在1981年11月份美国的《管理评论》杂志(Management Review )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用S.M.A.R.T方法写出愿景及管理目标》(here's a S.M.A.R.T. way to write management's goals and objectives),多兰是从企业管理层面来阐述smart,并对其做了详细的界定:

S,具体的,要指向一个具体的需要改进的区域为目标。(Specific – target a specific area for improvement.)
M,可测量的,有具体数量,或者至少有一个参考指标(Measurable – quantify or at least suggest an indicator of progress)
A,确定人员,明确由谁来完成这件事(Assignable – specify who will do it.)
R,可实现的,明确现实的可实现的结果,并提供可能的资源。(Realistic – state what results can realistically be achieved, given available resource.)
T,时间限制,明确获得结果的时间(Time-related – specify when the result(s) can be achieved.)

多兰在他的文章中特别提到:

“必须要明白,我所建议的五个字母s-m-a-r-t,并非表示所有的目标管理考虑的就是这五个步骤。”(It should also be understood that the suggested acronym doesn’t mean that every objective written will have all five criteria.)

就好像多兰早就想到了会有人为了凑这五个字母来编造新的smart原则,或者把smart原则当成死教条来使用。

著名的全球培训及项目管理专家麦克莫里森写了一篇文章“Why SMART Objectives don’t work”(为什么smart目标管理不管用了?)考证smart的来龙去脉,在文中说,真正智慧的想法(smart这五个字母组合本身就是单词,表示智慧的意思)应该是不被这样的思维方式禁锢束缚。

smart山寨版1:成功心理学。

丹尼斯.韦特利在他的《成功心理学》一书中,把其中的第三项A做了修改,改成了可实现的(Achievable),表示对目标能否实现的预估,同时对第四项R从价值观层面做了重新定义,就是判断这个目标是否符合你的价值取向。所以,韦特利的5点分别是:

具体;
可衡量;
可实现;
现实;
时间限制;

这五个维度。其实我们分析这五个维度会发现,“具体”跟“可衡量可实现的”意思有重合的部分,我们可以说,“具体”到“可衡量”,“具体”到“可实现”,如果不具体,自然就没法可实现。我们再看看“可实现”跟“现实”这两个维度,当我们考虑一个目标的具体性的时候,自然也包括了现实性,如果具体不到现实,还谈得上什么具体呢?其实,韦特利的可衡量可实现和现实性,就是对“具体”这一项的具体说明而已。

所以,当把一个商业管理的理论移植到个人成长的时候,难免有生搬硬套之嫌,如果仅仅未了这五个字母smart,看上去很“智慧”,其实是思想反而被禁锢,让方法流于形式主义。

smart山寨版2,目前国内多数用的是这个版本。

具体的(Specific)
衡量的(Measurable)
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其中的3、4、5条使用的单词与多兰的原来的版本已经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首字母组成的单词smart。

美国通用公司开始用smart方法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好的效率,但是后来发现效率越来越差了,究其原因,是人们过于关注结果,是smart这个方法流于了形式主义,变成了表现个人业绩结果的遮羞布。后来1993年通用电气总裁韦尔奇去日本考察的时候,就发现了通过修正其他因素来最终实现不可能目标的事情,违反smart原则。当年火车的速度通常在60英里左右,日本政府要求提速到120英里,而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当时就是先建立这个不可能的目标,然后再想办法去实现,日本终于修成了新干线,后来韦尔奇把这个思维方式叫做“子弹头火车思维”。

我们习惯于把结果拿来使用,当这些结果被冠以大师,专家所言的时候,就不会去关注其过程究竟如何。如此就会造成网上专家一片。其实培训过程中,把这个道理讲给你的人,也不见得自己就亲自考证这个方法的有效性,可能甚至连用都没用过,只不过看到书上这样写,就这样教,全然不管好不好用,能不能用;学的人也是一样,只看到是大师专家写的教的,就按图索骥,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吴军最近在他的《硅谷来信》提到了我们普遍缺乏科学精神这样一个现象,也促成我去做这样一个考证。

参考书目及文献:
1、英文维基百科:SMART criteria条目

2、“Why SMART Objectives don’t work”,作者:麦克哈里森。为什么smart目标管理不灵了?

3、《成功心理学,发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丹尼斯.韦特利著

4、万维刚《精英日课056|大目标,和任务勾选框》,逻辑思维-得到。

其他说明:本文提到的“山寨”的含义,是指跟最初的多兰版本不同的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所知道的smart目标管理法也许只是个山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