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关平
目录:
第一章:魏征
第二章:房玄龄
第三章:杜如晦
第四章:长孙无忌
第五章:褚遂良
————
大唐贞观盛世绝非偶然,建立于明君贤臣的共同努力之下。
贞观年间,思想上以民为本,政治上虚怀纳谏,用人上唯才是举,制度上依法办事,致使人才鼎盛,络绎不绝,加之四海安定、四夷臣服,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经济、文化都出现了大高潮、大繁荣——这一切,全都仰仗了李世民和他的贤臣们。
观看电视剧《贞观之治》一剧深有感慨,明治国之道,识处事之法,叹古人之贤,故撰此文。
————
△魏征
他是古往今来最可爱的大臣。
在窦建德麾下,魏征就展现出了他直言敢谏的特点,后来投李建成,他依旧不改本性,仍未得到重用。直到他遇到了李世民,才凑成了这一对君臣的黄金组合。
玄武门之变后,魏征作为太子余党和当年主杀李世民的积极分子,在朝上受李世民亲自审问,李世民故意刁难魏征,没想到魏征丝毫不惧,振振有词,大臣们都主张杀魏征,而宽宏大度的李世民知道眼下此人乃辅佐自己治国的大才,于是既往不咎,反而任其为谏议大夫,专职为自己纠正错误。
当时的朝廷,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为主要文臣,他们还保留着传统的“忠君”思想:不可犯龙颜,要围绕在英明的李世民周围,可以提出建议,但不可顶撞冒犯,要给皇帝留有极大的尊严。
而魏征的出现,把这些虚伪的礼教一一打破,他首先给李世民阐明:“我就是给您提意见的,让您不犯过错,如果我全说您喜爱听的,完全顺从您的意思,那要我干什么呢?”
此言一出,大臣们各有反应:长孙无忌愤怒,房玄龄惊恐,而唐太宗比他们都心胸宽广,他哈哈大笑,心想魏征此言有理,于是鼓励大臣们多说真言直言,而不要阿谀奉承,逐渐形成了类似民主制的朝堂风气。
而长孙、房、杜的境界明显小了一些,他们还私下议论:“无奈当今皇上就是喜欢听反话啊!”可见他们的治国理念与魏征的差距。
我觉得,魏征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来源于孟子,属于儒家的理想主义一派,主张仁义治国,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以和为贵,性格也像孟子,刚直善辩,一身正气傲气。
《贞观》一剧不仅演出了魏征的原始性格,还增添了魏征孩子般可爱和倔强的一面,听魏征说话,既敬佩又好笑,让人又爱又恨,不由自主地随着李世民的心情为其担惊受怕、跌宕起伏。在直言敢谏与不知变通之间,纯正仁厚与傲慢可气之间,一个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立现眼前。
李世民经常被魏征挑战权威,本剧只是摘选了一些来演,历史上有200多次,也只有李世民这样的明君能够忍受。
如果魏征给朱元璋这样提意见,早不知死多少次了,而李世民就是与众不同,他每一次怒上心头,都能逐渐缓和过来,了解到魏征的初衷,想到整个国家的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颜面,继续嘉奖、重用魏征。
其实李世民年轻时颇尚勇武,脾气比较强硬,直到遇到魏征之后,才逐渐变得柔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从此,直言的人多了起来,褚遂良就是其中一例,他也是忠直良臣,在贞观中后期渐露头角。
但李世民毕竟是一国之君,而且也是个注重自身形象、有着与一般帝王无异的虚荣心的皇帝,他更爱听“天可汗”、“千古一帝”之类的话,像魏征这样只会处处作对、说话没有分寸的直肠子,导致龙颜大怒是早晚的事。
李世民有两次特别想杀魏征,一次被长孙皇后制止,并恭喜他喜获良臣,是社稷之福;第二次又被长孙无忌止住,并教皇帝用小伎俩来整魏征,出这口恶气。于是这就有了“魏征吃菠菜”的搞笑场面。
这则趣闻历史上真有其事(《贞观》一剧大多都符合历史记载),只是把醋芹换成了菠菜,方便当代人理解。
魏征平时看起来一本正经,不苟言笑,整日都是大道理,但一吃起菠菜来,却变得狼吞虎咽,手舞足蹈,六神无主,丑态百出,活脱像个孩子,看得李世民和长孙、房玄龄等人笑得人仰马翻。反映了魏征纯真和李世民可爱的一面。
李世民绝不是简单的领导,他能够把对臣的愤怒转换为一种游戏性的释放,这在古今中外都属罕见。
剧中有很多李世民向魏征道歉的场面,很让人感叹:贞观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差于现代西方标榜的民主制。
此处顺便一提儒家治国的局限性,韩非子早已指出:在遇到明君时发挥最大优势,实现人治光辉,也就是孟子所谓民贵君轻,天下太平;而遇上昏庸残暴之君时则会成为虚伪专制、愚弄百姓的幌子。
————
△房玄龄
这个老爷子的可爱度不在魏征之下。
“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暗示了房玄龄的性格,多谋而不能决,需要杜如晦为之决断,这一点在剧中深有体现。
杜如晦贞观三年就英年早逝。在杜如晦没死之前,此二人几乎形影不离,为秦王画策时二人紧密配合,统一后,由于他们是秦王的左膀右臂而被李渊故意调离。可以说,李世民前期创业时最重要的谋士就是此二人。
每当李世民出现难题,房玄龄总是出主意最多的人,他能说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供李世民参考,李世民由于是一军主帅,当然决策十分关键,他有时也犹豫不决,而杜如晦在此刻能够及时决断,选出最佳策略,有点像郭嘉为曹操决断一样,可见杜如晦之智。
仔细分析房玄龄多谋而不善断的原因,其实并不是他不够聪明果断,而是他性格使然,不敢承担责任,这是他的一大特点。
因为献计献策是谋士的责任,是否听取建议由统帅说了算,本来后果是需要君臣共同承担的,而圆滑的房玄龄一下子说了那么多办法,供李世民选择,如果最终造成了不良后果也非房玄龄的责任了,这是很典型的耍小心眼,也是房玄龄的韬晦所在。
尤其是贞观年间,魏征出现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这时杜如晦的戏份逐渐减少,而魏征成为君臣戏的头号人物。魏征的刚正强硬的作风使房玄龄的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窘态更加鲜明。
很多次在李世民暴怒的时候,房玄龄都神情紧张、欲言又止,按照他与李世民共患难那么多年的交情上,他本无须这样。
汉初丞相萧何相当于房玄龄这个角色,功盖群臣,惹人嫉妒,他虽然也安守本分,但也不会如此紧张,而李世民的心胸比刘邦还宽阔,房玄龄仍然天天担心龙颜大怒,真是够谨慎的。
后来他儿子房遗爱和魏王李泰聊起父亲,说有一次,房玄龄回到家中,满头是汗,浑身湿透,他问父亲是不是去跑步了?老房说,我刚和陛下议事回来……让人无言以对!这就是唐朝第一宰相!
另外,《贞观》一剧为了表现魏征的可爱,把房夫人吃醋的历史片段嫁接到魏夫人身上,其实真正怕老婆的也是房老!
李世民也很了解房玄龄的这种性格,他几次对房玄龄发火甚至将他革职,房老都一声不吭,逆来顺受,还有一次李世民说房玄龄老是在办小事,荒废大事,房玄龄立刻向李世民说:“臣错了,臣道歉”,引得魏征在旁大叫:“我弄不明白,房大人为何要道歉!?”激得李世民怒气更旺。房玄龄那时使劲向魏征暗示,叫他别害了自己,而魏征依旧如故,一幅老顽童小淘气的样子,两个人的性格对比栩栩如生。
后来李世民御驾亲征,留房玄龄在朝中主事,房玄龄因为一件荒谬而敏感的小事不敢自作主张,于是让人请示刚刚出征的李世民。李世民对随同的长孙无忌发脾气:“这个房玄龄果然如此,能干什么大事??这点小事也来问朕!!”就像家长批评小孩似的数落这位老臣,让人看得不免有些心酸。
《贞观之治》此剧把房玄龄胆小怕事的性格演得活灵活现,还有很多细节展现了房玄龄喜欢附和李世民的笑,对朝堂上的风吹草动微妙的心理变化等等。
虽说房玄龄有这些缺点,但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反而觉得他真实亲切就像身边的朋友一般。正如孙权朝堂上有温和圆滑的顾雍,也容得下刚直固执的张昭。不同的人性格不同,做事态度也有不同,只要是能够为国家社稷和天下百姓做出贡献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欣赏。
————
△杜如晦
本文把重点放在了魏征和房玄龄身上,正如《贞观》一剧中,杜如晦也不是很重要。
但历史上,杜如晦早年跟随李世民征战各处,是典型的军中智囊,当时军国大事,他能做到剖断如流,为时人所服,连房玄龄都对李世民说:“你想成就大业,别的人都可以不要,唯独杜如晦不可割舍。”
实际上,房玄龄可能比李世民更离不开杜如晦。要是没有杜如晦的决断,房玄龄的多谋可能也发挥不了作用。在这哥俩打配合的时期,李世民的军事、政治决策很少有什么错误,所以才能在对战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众多战役中接连取胜,直至玄武门之变的胜利,他们也是首功。
房杜二人各有特长,也各有缺点,李世民求的并非全才,他并非像刘备对孔明、苻坚对王猛那样完全倚重于一人,而是对他们合理运用、各取所长。
曹操手下,荀彧、郭嘉、荀攸、程昱等人也是争香斗艳,纷纷给曹操献策,但他们都比较独立,没有说谁非要与谁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而房杜二人是历史上少见的有趣组合,因此传为美谈。
当杜如晦早逝后,房玄龄有些感到独木难支,至少他缺少了一位知己,一位与自己谈心的人。长孙无忌身份特殊,魏征顽固不通,房老又不敢直接与李世民闲话家常,最能与他交心的就是杜如晦了,可惜此人死得太早,以至于房老晚年过得更加谨慎孤单。
李世民在立太子之事上举棋不定,多有失策,房玄龄如履薄冰,不敢乱言妄语,如果杜如晦在,我想,他们一起规劝太宗,也许不会造成日后数子争嗣的闹剧。
————
△长孙无忌
作为李世民的大舅子,他的地位特殊无可厚非,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并且一直活到李世民死后,仍然是辅政大臣,这可不简单。
长孙皇后是著名的贤后,她的品德与对时局的观察也影响了哥哥的命运。比如说她坚持不让长孙家族的人身居要位总揽朝政,就是对自己家族的一种保护,而长孙无忌也是个识时务的人,亦进亦退,很懂得官场之道。
玄武门之变时,他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当时如果没有他,只有房杜二人在,可能也未必能成事。坚定信念,稳定人心,出谋划策,制定方略,东奔西跑,联络各方,长孙无忌是为首功,他把李世民的事完全看成了自己的事,这也与他的特殊身份有关,除了为了李世民的帝王大业之外,为了长孙家族的私心也使他能够在众多臣子中脱颖而出,使事变提早进行并取得成功。
看《贞观》一剧,会发现魏征、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对待李世民的三种态度:
魏征不是“自己人”,他和李世民也没有太多感情,他把自己命为“良臣”,而非“忠臣”,他关心的更多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和自己的历史评价,而非狭隘的仕途前景和生命安全,所以他胆子大,说话狠,言语犀利,不给李世民留什么面子。
房玄龄贴近于“自己人”,可又不完全是“自己人”,他跟随李世民很早,那时李世民刚刚起步,李世民能有后来的天下,房玄龄功不可没,而且又是在最危险的时刻(玄武门之变)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所以现在的同富贵对他来说应是理所应得的。
但由于并非长孙那样的皇亲国戚,天生谨慎的房玄龄便委婉圆滑了许多,不可能像魏征那样直谏敢言,也不愿意去妄议群臣,更多的只是去完成本职工作。房玄龄是三人中最现实的一个,不像魏征有清高的理想,也不像长孙无忌有点个人野心,他只求能够平平安安,做好他的左仆射,安然终老罢了。
长孙无忌是真正的“自己人”。从玄武门之变的果断就可以看出此人的魄力,虽然淡出了一段时间,但太子争位的事件中他又机智地浮出水面,并且在褚遂良的协助下聪明地选择了最有前途的太子李治,最终果然迎来了权势的顶峰,再次首辅了一代帝王登基。虽说之后遭遇了更可怕的政治对手武媚娘而落败,但他的大部分政治生涯都是成功的。
无忌在和李世民说话时比较亲切自然,既不像魏征那样铮骨自傲,又不像房玄龄那样谨言慎行,他给李世民一种感觉:我就是最知心的人,我是你的家人,我的妹妹是你最爱的人,我是一直对你最好的人……所以李世民有什么烦恼,无论是魏征还是房玄龄惹他生气,他都会找长孙无忌倾诉。
李治能登帝位,长孙再次获得首功,虽不似李世民登基那么惨烈,但其中所含的机智权谋应有尽有,可见长孙的最大长处在于此也。
————
△褚遂良
《贞观》一剧,褚遂良的戏份不少,越到后期越显重视。
他的功劳:千辛万苦为李世民找到《兰亭集序》最为印象深刻,之后又察觉到李治的帝王之气并推荐给长孙无忌,侦破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为李世民写《起居注》的刚直不阿,直到与长孙无忌一起成为托孤重臣。
在历史上,褚遂良引起人们关注的更多是他的书法,而非政治。
李世民从小痴迷王羲之,征讨洛阳后就开始命长孙无忌去搜寻《兰亭集序》的真品,经过一番周折,褚遂良终于不负所托,找到了《兰亭集序》,这让李世民爱不释手,并下令所有大臣都要临摹王字,并且亲自撰写《晋书》的《王羲之传》并作序,皇帝为臣子做传,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大书法家褚遂良能深得李世民喜爱,志趣上的相同也是其中之因。
褚遂良此时能得到魏征和长孙无忌多人称赞,与他忠直的性格也分不开,初为谏议大夫,多有良谏,后兼任太宗起居郎,为其写《起居注》,记录他的一言一行。
在历史上,帝王无权查看《起居注》的内容,李世民和他商议,要看一看《起居注》,实际上是有些心虚,害怕有不利自己的言行留传后世,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光辉的帝王形象,而褚遂良明明知道李世民的意图却仍然坚持底线,不让他看,可见此人之直。
但即便如此,李世民依然和长孙无忌说褚遂良对朕“飞鸟依人”(“小鸟依人”一词的由来),故而让朕十分怜爱,可见褚遂良确有长孙无忌之风,能够得到李世民喜爱又不违背原则。
————
看完《贞观之治》,不禁掩卷长叹:李世民尽得如此良臣,何愁天下不安!
2011年8月29日初稿 2018/3/5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