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拟人化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的发展趋势。而这个发展趋势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处理速度的提高,信息存储容量的增大,以及代码编写的半自动化程式的产生。
要谈论人工智能拟人化,首先第一步,要了解人;其次,才能谈论如何模仿人(拟人)。
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器?
首先,独立个人的初始化程式,来源于基因的遗传。这个初始化程式,具备多种固定编码,和一个同样的具有生成新程式的编码功能,也就是说,一个用来写入新的代码的功能。
1、简单认知:初始化程式的起始编码——简单等式链接。
一个现代新生幼儿,刚出生,就在外界的不断刺激下,学习简单等式链接。
初始化程式中的一个固定功能,是将看到事物反映到脑海中形成具象,这个具象本身包含颜色、形状等信息,简单点说,就是眼睛中看到的事物在头脑中呈现的结果。
当一个新生儿,在无数次看到自己的母亲,耳边听到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母亲时,简单等式链接编码,会通过试错重复将【eye(妈妈的具象)=ear(听到的“妈妈”这个词的声音)】链接起来。
这个过程看起来就是两个函数的等效,但实践起来,需要高频度的试错带入和重复带入。
或许当一个孩子将【eye(妈妈的具象)=ear(听到的“爱你”这个词的声音)】先行链接后,当他发现,“爱你”这个词由另外一个长相的人频繁发出时,他会对链接的准确度产生怀疑。
当然,初始链接不单单是一个等式的链接。
当【eye(a)=ear(b);eye(a)=ear(c);eye(a)=ear(d)…//eye(e)=ear(b);eye(e)=ear(c);eye(e)=ear(d)…//eye(f)=ear(w);eye(f)=ear(y);eye(f)=ear(z)…//...】发生时,
人脑具备的快速运算能力和多次程序迭代运算能力,使高频次的试错程式重复运行,会逐渐将不合理的等式筛除掉,留下的等式会逐渐向真正的【eye(妈妈的具象)=ear(听到的“妈妈”这个词的声音)】靠拢。
这个初始化程式最终会形成【eye(a)=ear(b)//eye(e)=ear(q);//eye(f)=ear(z);//…】的固定化程式。
这个程式,反映了人的知觉体验链接,将看到的和听到的链接。除此之外,人的成长过程中,听和触觉的链接,听和味觉的链接都是如此。
而听和说,一个作为人的输入,一个作为人的输出,在人的幼儿时期,具有绝对的等效。
人们常说,孩子的心灵里,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就是因为在成长的最初阶段,高频次的试错和重复程式运行最多的是简单等式链接。
说的容易,可形成等式的过程并不容易。5、6个月的孩子,多半能将【eye(妈妈的具象)=ear(听到的“妈妈”这个词的声音)】留存下来,却很难在父母无数次的教导“红色”、“蓝色”时,用等式确定下来。
因为,此时的链接,已不再是简单初始链接,具备了新的复杂链接,即抽象的提取。
2、抽象认知:初始化程式的起始编码——复杂等式链接。
气球是红色的,鞋子是红色的,床单是红色的…
“红色”的听觉和不同的具象链接了,怎么办,怎么办?
首先,当一个孩子能建立【eye(气球的具象)=ear(“气球”这个词的声音)//eye(鞋子的具象)=ear(“鞋子”这个词的声音);//eye(床单的具象)=ear(“床单”这个词的声音)】的简单等式链接后,
那么别怕,人类的基因中带有复杂等式链接功能。【eye(气球(形状、颜色、性能...))=ear(红色);Or eye(鞋子(形状、颜色、性能...))=ear(红色);Or eye(床单(形状、颜色、性能...))=ear(红色);Or …】>>eye(颜色)=ear(红色)。
以上这个复杂等式链接,在上述表示中仅以“>>”符号代替,但在实践中,仍然经历了高频次的试错和重复程式运行。
上述这个复杂等式链接这个程式,让人具备了具象认识和抽象认识。不断的反复,不断的迭代,不断的删除错误对应,最终将结果回归为大众都接受的某个抽象认知。
到此为止,不管是简单等式链接还是复杂等式链接,所产生的对应都是单一的,被大众反复相互印证的结果。
3、复杂认知:半自动化编码功能
在儿童成长期间,会形成多种固定的有关规则的认知。
比如,吃饭不可以说话;有小朋友欺负自己要给父母说。这些能教给孩子的容易理解的规则是具象规则。
以前看到一个笑话,老师要求,上课时不可以说话,结果老师的衣服被炉火燃烧了,老师后来很生气,说,你们怎么不告诉我?小朋友说,是你不让我们说话的!
这里,【 {上课时不可以说话}=DO {上课} and DONOT[说话]】。
但是在真实世界里,会有小朋友接收到遇到紧急事件要打破规则的教育【{有危险要求助}=if {危险} DO{求助}】。
这时,如果小明说,老师你的衣服着火了,他的程式是这样的。
【 {上课时不可以说话}and {老师衣服着火}=if {老师衣服没有着火} DO {上课} and DONOT[说话];if {老师衣服着火} DO{求助}】。
半自动化编码,是说,当一个规则从外部环境(人的教导)吸收后,会变成行为模式的一部分,成为被套用的编码。
可以想象,当那个笑话中的孩子们被老师教训后,会产生和小明一样的选择编码。【 {上课时不可以说话}and {老师衣服着火}=if {老师衣服没有着火} DO {上课} and DONOT[说话];if {老师衣服着火} DO{求助}】。
这时,可以看出,选择机能开始在人的行为中体现,而选择的条件,是来自成长中的固定规则,这种固定规则开始在各种情境下反复使用、练习,当运用得当,这种规则意识就会加强,当运用不得当,这种规则意识就会减弱,同时,新的规则意识开始加强。
【RULE1:=RULE(goodresult-badresult);RULE2:=RULE(goodresult-badresult);RULE3:=RULE(goodresult-badresult)】
这种反复迭代、反复试错,使得人的心境和规则的运用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
这里插入一点,厉害的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将各种规则提取(抽象)成相关原则。
【{吃饭不可以说话}】>>【{做事要礼貌}】;
【{有小朋友欺负自己要给父母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向可依靠的人求助}】。
4、选择困难症——随机漫步的傻瓜
当不同原则相互冲突时,人怎么运用不同的原则来做选择?
【if RULE1>RULE2,DO a(RULE1),IF RULE1RULENURULEN+1URULEN+2...,DO a(RULE1,RULE2,RULE3,...)】
如果你也认为我上面写的判断方式是最优的选择,就像许多就业指导家、学习领域的专家,在选择方面,给出许多涵盖全面的计算公式。《精进》书中,有关选择太多怎么办一章,给了令人叹为观止但又概括全面的维度分析法。
但实际上,人脑的cpu计算能力比起计算机差好多,这也是为何人工智能在规则竞赛领域多次打击人类的信心。
人脑在选择上,对于难以直接衡量优劣的选择上,要么借助类似的公式来保持理性,要么,直接在脑袋里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多半是【DO rand()】。
当然,人会为自己的选择生成多种理由。但理由,只是理由生成器给的结果罢了。
5、选择结果生成库
对于没有发生的事,人总是幻想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正是没有发生,让人产生了这种错觉。而人真正的选择,无非是几种常见选择中的明显优势选择或是一个人的随机选择。人类假设自己拥有一个无限大的选择结果生成库,但其实,这个选择库中的选择远没有人自己想象的多。
在人可见的选择上,用常见的几种规则进行评价,评价不出来的,随机选择一下。人脑控制不外乎这些。
至于结果,老天会告诉答案。贾跃亭也曾辉煌过,何来最优解?不过也是简单机器罢了。
6、神秘的奖惩制度
真正神秘的,是人类生理上的奖惩。规则的加强和减弱依赖的就是生理的奖惩。人工智能拟人化,最难的就是如何设定评价体系来加强和减弱规则,而如何给机器奖惩,不知道科学家有没有找到答案。有了答案,机器就不会是人类的威胁,没有答案,或许机器的发展就依然是人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