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本是法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小镇。但在二战中,由于英法联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使得这个小镇,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不仅为盟军有效地保存了作战力量,更成功打乱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德军是完全有机会全歼英法联军的。要知道,那么多人,从一个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乱。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军的坦克部队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离了。如果德军在这时候对英法联军一阵猛轰,英法联军绝对抵挡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国元首却突然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军一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迅速回应,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不过,虽然宣战了,但实际上却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英法两国之所以按兵不动,一是希望通过波兰,检验一番德国军队的实力;二是他们吃不准德国的意图,毕竟德国是向东进攻,极有可能只是对苏联的庞大领土感兴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两个欧洲老大哥,便稳坐钓鱼台,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然后便开始安心看戏。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英法两国确实也没有慌张的必要。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法国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和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国是一战中的战败国,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才短短20年,怎么可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不过,英法两国这次却打错了算盘。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兰,被德国陆军闪电攻陷。紧随其后的,是大半个欧洲也飞快地沦陷。最要命的是,德国并没有继续东进的想法,而是调转枪头,气势汹汹地扑向了马奇诺防线。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国陆军,并没有选择矛与盾的对决,他们在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后,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插入了法国的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果断地向前推进,成功将40万英法联军赶到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并切断了他们与南部法军的联系。如此一来,英法联军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全力突围,争取与南部的法军取得联系;二是全线撤退,退往英国从长计议。
不过,一旦对上气焰正盛的德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不仅法国危在旦夕,甚至连英国也会元气大伤,整个欧洲就再没有人能阻止德国了。因此,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敦刻尔克只是一个小港,聚集军队有多达34万,怎么撤退呢?
就在英法联军思考对策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全军停止追击的命令。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船只,成功完成了34万人撤退的奇迹。那么,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为什么元首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的命令呢?
原来,德军从5月10日发起进攻以后,虽然仅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欧洲中部杀到了欧洲西部。纵然“兵贵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德国的装甲部队来说,闪电战的推进速度固然可怕,但供应燃料和弹药的步兵部队,早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旦真的和作困兽之斗的英法联军发生战斗,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很可能损失惨重,这是德国人不愿见到的。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遍布沼泽地,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推进。作为统帅,打仗毕竟还是要顾及全局,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外,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假如强行冒险推进,只会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须尽量避免两线作战。在德国的战略计划中,苏联是必须要拿下的大敌,而想要拿下苏联,就绝对不能有后顾之忧,必须尽量地避免和英国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英国投降或者与英国谈和。
由于英吉利海峡的保护,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势,德军想要占领英国将会是非常艰难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给了英国一个谈和的台阶。只不过他实在想不到,英法联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撤退成功。最终,德国还是无法避免两线作战的麻烦。最终被打败。
另外一种说法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于德国进攻波兰,而波兰和英法是军事同盟,所以法国和英国也在德国进攻波兰后随即对德国宣战。但是当德国进攻波兰之后,英法在德国的西线一直都按兵不动,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英法误判了形势,他们当时还是一战的思维,认为德国会和波兰僵持很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英法在二战刚开始的时候是想要德国和波兰死磕,然后等到死磕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出兵德国。
或者,他们认为德国的进攻方向很可能是苏联,在拿下波兰之后会挥军东进,进攻苏联,这也就是英法的一个如意算盘“祸水东引”。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波兰战役在短短28天就结束了,而当时的德国和苏联在战前就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苏联一起瓜分了波兰。
在解决了波兰之后,德国人就调头攻打西线的英法。此时的英法并不慌张,因为他们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鉴于在一战时期战壕战、堑壕战的经验,法国人认为如果德国要进攻法国,仍然是一战的模式,所以法国人只要把防线建好,并且建的固若金汤,就能抵挡住德国人的进攻,进而消耗德国人的战力。只要消耗的时间长了,德国会面临两线作战(东线的苏联也会在德国攻势衰竭的时候进攻德国),此时的法军再出击,就能够打一场漂亮的防守反击战。而英国人的想法除了协助法国人固守马奇诺防线,另外英吉利海峡也是英国人的天然屏障,能够确保英国本土不失。
想法虽好,但现实是残酷的。法国人的马奇诺防线经过了近20年的经营和巨额资金的投入,固然是铜墙铁壁,如果德国人从马奇诺防线进攻,必然会磕的头破血流。但是马奇诺防线的缺点也太明显了:修的太短了!
马奇诺防线只是修了法国和德国的边境,并没有修到北边的卢森堡和比利时。于是德国人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绕过了马奇诺防线,直接进攻法国首都巴黎。多年经营,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在德国人的绕道进攻下变得一无是处!
很快,德法前线的英法联军就迅速溃败,大约有40万名英法联军撤退到了敦刻尔克地区,而德军的装甲部队,一度离敦刻尔克只有10公里,可以说如果当时德国人发动进攻,在敦刻尔克地区的40万英法联军将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奇迹竟然发生了,德国人并没有进攻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原因就在于:
一,当时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惨重。经过数天的激战,德军装甲部队损失接近了50%,此时的德军装甲部队一马当先,而步兵则远远甩在了后面,如果发动进攻,则很容易陷入僵持,会造成德军更大的损失。
二,德军侧翼存在威胁。当时法军也组织了一定规模的反攻,如果德军装甲部队继续进攻,则有补给线被切断的可能。当时的希特勒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也没有必要去冒险了。
三,希特勒高估了德国空军。戈林当时认为依靠空军就可以封锁英吉利海峡,到时候只要英国人敢开船过来接这些士兵,德国的空军就能将他们炸沉。但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选择在了夜间撤退,德国空军由于连续的恶劣天气原因,无法发动有效的袭击。
四,希特勒没想到英法联军会撤退的那么快。原本希特勒认为最多就放跑2-3万人,停留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不用暂时急着进攻,等到其他地方都解决了之后再进攻也不迟。但是没想到的是,德军只是修整了几天,英法联军就撤完了。
五,希特勒认为英法都会投降。希特勒当时认为法国已经崩溃,接下来英国也会崩溃,所以在他占领法国之后,可以通过劝降的方式解决英国。但是不想英国之后上台的是强硬派的丘吉尔,这一想法也未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