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那个“她”

认识吴导缘于17年9月港大的workshop,当时的震撼于小小身体里大大的能量,看到了智慧的沉淀,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坚定,当时心理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喔哦~我的榜样力量”,有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接着像个小粉丝一样,加了吴导的微信,接着发现吴导在用,然后下载,注册,默默关注;然而带着批判特性的另外一个“我”告诉自己:“盲目崇拜是不对的,要一步一步的小心验证,她就是我心中的那个”她“。然而刚刚学习教练技术的我,在一次的”进门“和”出门“中不停的往返,以为自己的门里的时候,发现自己其实还站在门口,当取得一些进步,收获一些感悟的时候,欣喜自己已经站在门里面;然而,几次课之后,看了几篇吴导的,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并不是说中文的意思看不懂,而是没有自己的领悟,get不到点。或者更直白点说:“心里有怀疑,不确信”。用男女关系来比喻那就是:“对一见钟情持有怀疑态度,心告诉我就是她,头脑告诉我:要小心求证”

17年12月知道吴导4月要来成都上一次教练精品课,早早的报了名,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见到吴导,然而表面上去表现得异常淡定(学了教练心理学之后,我在想到:这或许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类似于”合理化“,而我的反应应该是”正常化“,跟自己对话之后,发觉防御的原因缘自‘焦虑”。 担心老师如果不记得会怎样?(肯定不会记得呀,几百个人一起上课,记得才奇怪),担心如果老师都不太愿意理我会怎么样呢?担心如果自己的像小白。。57600句的对话...(没办法呀,我就是这样的凡人一枚)

课堂上“以人为镜”练习,让我有些小小的收获和感受,然后对于贪心的我来说,还不够,还没有达到点。

然而很幸运的遇到CCLD深圳和上海的校友,再仔细一看,深圳的师姐已经加入了吴导的拓思,第一反应是:“找学姐去咨询,一定是不够客观的人,因为师姐的身份和职位”。于是找了上海的年轻的季师兄,把和自己对话的57600句的众多疑问通通抛给了Eric,感谢Eric耐心的听我问了无数个问题,然后发表了他的看法和想法,然后却丝毫没有给我一丝丝的强迫感 (之前比较担心,怕成为一场让自己后悔的谈话,就是把他的想法变成一个过来人的好心礼貌的建议,洗脑式的告诉你,去报名PCP和吴导继续学习吧,相信Eric一定会是一个很温暖的教练),然后还是不能确认她就是那个“她”


紧接着4月7号,8号两天的课程。总结一下感受就是:”融合/整合原来可以这样玩的“,”原来是要出A+B+D+M+X+Z的组合拳哦“,”原来条条框框是可以打破的哦“

不说的那么飘渺,收获最大的是:

1. 以客户为中心的提问,提问的出发点一定是好奇心!

2.高徒出名师

3.教练和被教练者的期望和感受可能会不一样,不要把太多教练的期望加在被教练者的身上

稍微描述一下第一条收获:课堂上因为同学A被邀请上台做需求层次理论的平衡轮,我在台下津津有味的吃着东西,然后习惯性的接话(接话这个事情,身边有些人是持有不一样的态度的,我直接和间接的有收到过一些反馈,一直的惯性做法是说声 ”谢谢“,然后笑笑离开,不想解释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理解你,也懒的去解释,有自己坚定的理由就够了;其实我发现吴导说话也特别喜欢指说一半),然后就是嘴里吃着东西,裤腿捞到膝盖,然后就直接被叫了起来(我想当时的我一定Man极了,也辛苦我老公还一直乐于接纳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我),”你来问问题,会怎么问?”  脑袋空白了一下,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57600句。

“啊?还在吃东西,还没有准备好,就被抽起来了” ”我该怎么问?”“用GROW?还是目标完善?还是老师的CDCA?”“早之前怎么没有多做练习?好像运动的都不够熟练” ”问了第一个问题,该从哪里问起?“ “怎么办?好难,怎么问?” “要放弃直接投降吗?”“多么好的机会,一定要问下去”,“糟糕,第二个问题问的好像不够好,没有引向正向的“,”下个问题要让努力把他带到有画面感的地方,要去正向的“。。。

就这样的在不断的和自己的对话中煎熬了好一会,觉得时间很漫长,当老师直接的指出:”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问话,没有正真的关心被教练者,没有出于好奇心“。听到老师的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启动自我防御机制,想否认我不是不关心同学A,可是老师重复了我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不骗人的,我又在问自己:“难道自己真的关心了吗?如果关心了,为什么自己的57600句都是我该怎么办?我要怎么样呢?” 

于是,转身面向同学A,有些愧疚的说了一句:“对不起!”


她就是那个“她”_第1张图片

两天下来,收获了很多,自己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体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而心中也听到一个坚定的声音:“就是她,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就是那个“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