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宝玲提出的“地摊经济”的建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共鸣。而随着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全国各地也开始陆续发出支持“地摊经济”和“夜间经济”的政策。
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一时间,“地摊经济”成为了地方解决就业、人们找回生活的重要目标。
全国各地陆续发布相关政策,推动“地摊经济”谋求经济复苏
今年3月份,成都市发布相关措施,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附近开辟临时占道摊点摊区。
5月12日,陕西省出台的《陕西省促进市场消费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若干措施》中提到,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允许城区临街店铺出店经营,允许在居民居住集中区开辟临时摊点摊区,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占道经营。
6月2日,郑州出台相关文件,培育夜间经济有序发展市集。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省也正在恢复消费活力,湖北宜昌、大冶尝试放开夜市“地摊经济”。5月底,毗邻武汉江汉路的保成路夜市重新开市。
截止到6月3日,全国已经有超过10个城市放开或鼓励“地摊经济”。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摊经济”在促进复工复产、保障就业方面效果显著。
根据成都市发布的数据显示,在3月份发布的“五允许一坚持”政策推行两个多月后,截至5月22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地摊经济”成新风口,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
政策对“地摊经济”的鼓励,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们的注意。
5月29日,新批发平台阿里1688正式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为地摊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
6月2日,微信支付面向平台所有使用面对面收款的微信支付小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方面输出四大全新数字化政策。
同样在6月2日,京东发布了“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促就业三个方面,组织超过500亿的品质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预计该计划将服务百万个便利店+百万家地摊儿,为超过500万人的就业提供供应链和服务支持。
苏宁则推出“夜逛合伙人”地摊夜市扶持计划,对全国所有政府指定的夜市区摊主全部给予开放扶持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苏宁全国“当日配”1000亿本地化直供可追溯货源;
2、开放全国家乐福、苏宁小店门店10000个冷柜仓储服务,夜市摊主可申请3公里内的免费冷链仓储服务;
3、免费开放直播及社群平台,为夜市摊主提供直播培训为其提前蓄客并给予10亿直播红包支持;
4、提供20亿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
无论是从争抢流量的角度出发,还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振兴经济,互联网巨头对“地摊经济”的支持,成为了推动“地摊经济”短期内实现持续增长的催化剂。
“地摊经济”概念股走强,企业蹭热点搭上顺风车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到产业,“地摊经济”的一夜走红也给股市带来一波上涨行情。“地摊经济”概念股近日持续走强。6月3日,西安饮食、兰州黄河触及涨停板,兰州民百、曲江文旅、惠泉啤酒等快速跟涨。小商品城、茂业商业、海宁皮革、银都股份、百大集团等概念股迅速涨停,作为地摊原料、设备主要供应商的多只股票也出现大涨。
除了“原料供应商”和“设备供应商”们在股市实现了收益增长之外,也有聪明的企业结合自身产品与实际需求,巧妙地搭上了“地摊经济”的顺风车。
6月2日,被网友们戏称为“秋名山神车”的五菱汽车,在官网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文章将五菱旗下的五菱荣光翼包装成“地摊经济”正规主力军,号称“打开就能卖货、小本创业好选择、整车出厂、品质保证”。
五菱汽车的这一招“投石问路”,直接导致6月3日港股五菱汽车出现异动拉升,股价涨幅一度超120%。而五菱汽车的这一把“骚”操作,也同时带动了A股的售货车概念,福田汽车、小康股份涨停,江铃汽车一度触板。
“地摊经济”能为经济增长带来多大想象力?
目前来看,人们普遍对于“地摊经济”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复苏的积极意义满怀期待,但其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待考量。东北证券发布研报认为,随着各地政策的放开,“地摊经济”成为了经济复苏的新动力,一方面拉动就业人数上升,另一方面带动消费。从宏观指标来看,“地摊经济”政策的放开对于就业有一定支持作用,但对于社会零售总额的提升并不明显。
“地摊经济”的主要商品基本以内衣玩具、服装饰品以及食品饮料等低端消费品为主。在“地摊经济”的相关政策放开之后,特别是在前几个月受疫情影响的市场数据对比下,消费行业的市场表现一定会出现显著提升,但由于实际市场需求及商品价格有限,整体提升的空间也不会太让人惊喜。
“地摊经济”究竟能达到什么规模?它在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中国台湾地区,有关摊贩经营情况的一些数据。
中国台湾地区每5年会发布一次摊贩经营概况调查。根据2014年发布摊贩经营全年营业收入表显示,2014年摊贩经营全年营业收入为5510亿新台币(约1077亿人民币),而台湾地区GDP为160467.75亿新台币(约31703.6亿人民币),即摊贩营收约占GDP的3.40%。如果我们“不负责任”地用3.40%的占比,乘上2019年中国大陆超过99万亿的GDP总量,这还是很有想象空间。
不过,“地摊经济”在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新未来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光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摊经济”增大了城市管理难度,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有序竞争、社会安全等带来一定隐患。对于发展“地摊经济”,政府需要做好的核心工作就是要规范管理。一方面,要在保障公众安全、稳定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尽量采取包容的政策原则,多以鼓励和支持为主,避免出现城市管理执法过度或者标准不一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由此带来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要严格管理,要树立底线原则,干扰市场正常秩序的“红线”坚决不能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