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在斯堪的納維亞等你)

我曾經是一名金剛石硬度等級的地質愛好者。

上學那會,自大二起就逃課去其他學院上地質類課程去了。學的雜亂無章,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更沒有親身參與較為貼切的地質實習,一直在地質專業門口徘徊。就像牆外偷聽人家講課的學賊。

後來看各種專業期刊,人物傳記。雖然還是在門外,但有一顆心已經在地質冰川前麓的雪線下融化了。

學習地質可以怡情。這是真的!(下文用他代表地球)看懂构造地质学,你仿佛看得清他被透視的身軀。看多了第四紀地質學,你就更清楚當今他的美麗外型及內心原因。看一點地磁学,似乎都理解了他歷史上发過的脾氣。

有個夏天,我暑假不回家,啥也不幹,窩在宿舍看第四紀冰川各類資料。有類似的教材課本,有人物傳記,有某几類期刊雜誌。偶爾出門上個網,把自己幾個疑問搜一搜。

那個夏天真的好冷。宿舍背阴面,常年不見陽光的,也相對不熱。加上自我陶醉在北極或南極或某山脈的雪線以上,感覺好冷。短把的冰稿,羅盤,放大鏡,繩子,背包裏只有白紙和鉛筆。沿著不知名的河流蜿蜒上行。因為,這是想象,所以沒有隊友。一個人,就這樣出發了。每一處,每一個角度都是風景。恨自己沒有只神奇的手,勾勒出眼前的輪廓。

這樣是不是很孤獨?不,一點孤單的感覺都不會萌生。也曾幻想,畢業了就去西藏。去尋找那些冰川及前人走過的痕跡。哪裏人少,往哪跑。這樣似乎可以屏蔽好多的影響。

曾有一絲猶豫:這麽只靠自己一個人,能做出什麼成績麽?不交流,遠離人類交流的中心區域,能做點學問嗎?

正猶豫,卻得到了一個實際的例子。某中科院院士,當年在青海燒了十年左右的鍋爐。然而,學問遺塵出脫。

交流不交流,有時候很重要。其實也不是非在意不可。就像我們混跡在網絡,可以獨立的像在世外,也可以熱鬧的如在世界的中央。虛擬的世界,完全受參與的我們控制。有的人來了,有的人走了,自由自在。如果不是,是不是有點小氣了?

聲明:如果我從這裏離開,要找我,歡迎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來。我或許住在那個不知名的冰川前麓;看著每天流經我脚下,永遠都融化不完的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冰川(在斯堪的納維亞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