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 你好小悟&小爱同学(3)

关于用户画像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智能语音助手企业案例研究报告》)

用户数据:
  • 居住于一、二线城市,占比76.4%;
  • 男性,占比61.7%;
  • 年龄层次26-35岁之间,占比53%;
  • 本科学历以上,占比80%
  • 其中为企业人员的占51%;
  • 个人收入在8000元以上,占比51%;
  • 已经结婚并拥有小孩,占比66.3%。
用户画像:
  • 由上数据可知,核心用户的标签为“已婚男青年”、“发达城市”、“高学历”、“白领”、“高收入”,随便举例:

“小王,30岁,测试主管,湖北人,在深圳的科技生态园上班,朝9晚6,和老婆租了个1室户在郊区,每天开车上班。从小接触电脑并随着互联网一同成长,平时喜欢玩端游,并关注IT以及前沿科技的信息。”

高频场景:
  • 不方便双手操作时;
  • 休息或休闲时;
  • 无聊时。
使用频率:
  • 接近80%的用户持续使用半年以上;
  • 接近70%的用户几乎每天都要使用1次。
高频任务:
  • 信息搜索查询;
  • 手机上APP功能调用以及快捷操作;
  • 手机内置功能调研以及快捷操作;
  • 日程规划。
高权重使用理由:
  • 痒点:
    • 好奇并探索新技术。
  • 爽点:
    • 解放双手,便捷高效;
    • 执行力较强,节省时间;
    • 消遣娱乐,调戏解闷。
高权重渠道通路:
  • 了解渠道:
    • 手机产品中的引导,比如买IPHONE要设置SIRI;
    • 通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推荐,比如36KR上看到类似的评测软文;
    • 口碑介绍,比如天使用户中的“推销员”向亲戚朋友描述自己的感受;
    • 商家推广,比如各种短视频、新闻软件等渠道上的硬广告。
  • 获取渠道:
    • 对于软件,手机自带或是到应用软件商店主动去下载;
    • 对于硬件,就是通过电商、实体店购买。
选择产品的最重要标准:
  • 用户体验,高权:
    • 各种准确率(识别、查询等);
    • 交互体验(UI/UE);
    • 实用性(功能、内容广度)。
  • 口碑,中权:
    • 应用商店排名以及评价;
    • 公司、产品知名度;
    • 熟人口碑。
  • 性能,低权:
    • 实时功耗、内存占用、对续航的影响等。
认为影响体验的点:
  • 准确度上:
    • 语音识别准确;
    • 信息提供准确。
  • 智能性上:
    • 记忆、回溯能力;
    • 自主学习能力。
  • 实用性上:
    • 功能、内容覆盖面。
  • 易用性上:
    • 界面简洁度、交互体验;
    • 声音自然、情感度。

        可以看出,目前的核心用户是对新事物接受度相对较高的年轻人,他们占据了当前市场的主要份额,而从“智能语音助手”的商业化情况来看,2017年开始搞商业化到现在,还是属于跨越鸿沟的早期,这批核心用户属于“天使用户”,远远没有跨越鸿沟过渡到“主流用户”。

        这批“天使用户”对产品的包容性以及接受度是比较高的,同时数量还是非常少的,要做好消费级的商业化,必然要过渡到“主流用户”的市场来面临挑战。

        在产品需求方面,我们没有看到“刚需”的场景,以及“痛点”的需求,在“痒点”上也体现出“三分钟热度”的好奇而已,C端的“智能语音助手”总的来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即是产品提供的价值“不痛不痒”。但在另一面看,产品能戳中“爽点”,通过这一点在前期确实能培养起来用户的信任,在遇到对应的场景时,在用户心智中“智能语音助手”还是有比较前的位置的,所以习惯逐渐养成,还是有很不错的粘性的。如前文所述,在产品能够高效解决用户的高频需求(查询信息、打车等)之后,再不断去做对应的长尾需求来提升产品的内容丰富度,让用户真正提高效率后离不开产品。随着这种数据累积,和算法迭代,才能在智能化成熟时有发力的基础。

        在产品功能体验方面,看到用户对于“智能语音助手”的“智能性”上,是没有太大的期待也没有过多的指责的,对其现阶段的智能低下有比较高的包容性。基本上,这批“天使用户”是以一种“命令行”的形式去与其交互的,更在乎的是其能不能很准确地听到命令后去做对要求的事情,但这个过程的体验,时下仍然因为语料和算法的局限而导致错漏百出,需要用户高度配合(要保持发音标准、语速不能过快、尽量不要口语化),而不能以其习惯的轻松、自然的说话方式去交流。同时,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智能语音助手”提供的信息整合方案,有些功能是原APP的“阉割”版本,这种体验比起原APP是否更有优势也是一个问题。

        顺便举例一下“智能语音助手”的优势以供参考

  • 速度快:语音转文本信息的速度通常来说是比打字快的;
  • 便捷性:在许多场景下,使用语音操作比打字更为方便,如驾驶、家务、烹饪;
  • 直觉性:通过语音的方式操作其他工具,大大降低了用户对于工具的学习成本;
  • 信息量大:对于文字来说,语音包含了语气、情绪、音量、顿挫等信息,能更完整地表现用户的态度,而这些都是文字信息的短板。

        总结,时下的“智能语音助手”没有能够落地在“高频”、“刚需”、“痛点”的“场景”中,主要依靠“天使用户”来夯实自身,做小步快跑。其次,当下的技术以及产品体验有很大的局限,在用户的认知中,它们是一种需要高度配合的“命令行”工具。

(未完待续)

“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 你好小悟&小爱同学(1)
“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 你好小悟&小爱同学(2)
“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 你好小悟&小爱同学(3)
“智能语音助手”的竞品分析 —— 你好小悟&小爱同学(4)

你可能感兴趣的:(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