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1张图片

游走书店街

寻找散失的文化记忆,是我此行的另一心愿,因为内陆书刊市场极难找到民国时期刊行的图书资料了。早几年我写《李书田传》,根本查不到他从北洋大学来台任职又如何出走美国的任何踪迹。在台北书店街、旧书市场,有可能觅得些许线索?另,孙中山先生是最早提出开发长江三峡的,我们编纂《三峡工程史料选编》查找先生1917年在上海出版的《建国方略》,毫无着落,在台北书市有无可能如愿买到呢?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2张图片

与其坐而谈,莫如起而行。

先到了位于台北车站附近的重庆南路书店街。

据说,这儿昔日是老台北人购书逛街的首选地。1949年前后,众多书店相继在此落脚,成为全台找书、购书中心。上世纪70年代是书店街的鼎盛时期,琼瑶的言情、金庸的武侠牵动着读者的心。书店早晨一开门,购书的队伍已排了几十米。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3张图片

如今,书店街百家书店的盛景衰亡,旅馆一家一家开,书店却一家一家关。我们街左街右寻找,只见建宏、三民、集文、志远几家书局,再就是规模较大的诚品书店。

很遗憾,所有书店寻遍,没见《建国方略》1917年版影子。

 逛牯岭街旧书摊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4张图片

不甘心,便又专门到牯岭街跑了一趟。

隐没在躁动都市里的牯岭街,如今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街巷。殊不知,昔日里它却是台北文化地图上的记忆闪光点。

据了解,牯岭街旧书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战结束初期,欲回国的日本人纷纷将书籍、字画等摆在牯岭街兜售,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假日市场。尔后,牯岭街两侧大树下的旧书摊越来越多。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书摊店竟多达百家,作家、学者、公务员、学生、和出版商都成为这里的常客。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5张图片

牯岭街的没落,始于70年代之“市容整顿”。牯岭街上的旧书摊,现只剩廖廖数家。

我今来此,内心充满期待。

先进第一家店曰“松林书局”,门面斑驳简陋,纵向成排的旧书垒得比人还高。老板叫蔡秉和,听我说是自大陆来,十分热情,告知自家收藏旧书有15万册,谢冰莹、李敖是他的老主顾,是淘书行家。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6张图片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7张图片

我求购《建国方略》最老版,蔡先生思索片刻说:只有民国20年(1932)以后版本的,更早的没有。

继续南行,见一巷道穿堂间书屋,门楣仅挂一块“旧书”招牌。进入方知,这就是曾经鼎鼎大名的“人文书舍”。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8张图片

书舍空间逼仄,老板名叫张银昌,在这儿惨淡经营很多年了,一直舍不得离开。张先生说:牯岭街最兴旺的时期,是1966年至1973年,那时候大陆正搞文化大革命,香港书商从大陆收购不到旧书,就到牯岭街来买,一大箱、一大箱地搬走。

与店主攀谈很惬意,他心中装着店里的“宝贝”,你想找书不用在书堆里翻了。询问《建国方略》1917年版,摇头。打探北洋大学资料,他眼睛一亮说有。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9张图片

果然,他经自走向里面,找出了一个薄册子。

我拿在手里,喜在心头,却不敢太放纵,怕被宰。

这本小册子,居然是王宠恵署名盖章的北洋大学同学录手抄本,珍贵无比。王乃晚清皇帝钦定的新式北洋大学毕业文凭第1名,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

  

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_第10张图片

彼此不谈价,我塞给老板100元人民币,他笑笑说中意就好。

出店后将这册同学录送给袁国林先生,他像见了亲人似的,说这本小册子我回去一定赠与母校,校友会或档案图书馆里存“天字一号”文凭获得者遗物,定会视为珍宝!

据说牯岭街旧书市集上,曾张贴过这样一张海报:“你是来找旧书,还是来找自己?”

是啊,到底是找啥?

我想,每个来牯岭街的人,是在心灵寻找一条可以回家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北:逛书店和旧书摊一一涩行台湾岛(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