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vivo Xshot 凭借其优秀的影像能力,让我对国产手机的拍照体验刮目相看,也使得我对 vivo 手机萌生好感。那时,vivo 还是以 Hi-Fi 作为主打卖点,而这篇文章的主角 X 系列才刚崭露头角。
最近,我仔细回顾了 X 系列的发展轨迹,发现 vivo 对于这个系列的产品规划非常清晰,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也有一些产品特色的传承,比如不断打破记录的轻薄设计。并且随着 X 系列知名度的扩大,它的产品定位几乎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持续往更高端,更前沿的方向发展,顺利成为了 vivo 新技术的首发阵地。而作为搞机爱好者,谁不想第一时间尝鲜新技术呢?
这不,搭载「微云台」硬核科技的 vivo X50 Pro,最近就来到了我的手里,在将其作为 Android 主力机体验了半个月后,我想,是时候可以聊点什么了。
提到 vivo 手机,我和不少认识的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在硬件上,vivo 的工程师很有想法和实力;在系统体验上,Funtouch OS 的表现还得再接再厉。
vivo 自身也很清楚系统方面的不足,据我所知他们已经在悄悄进行全新系统的研发,最快会在今年秋季正式对外公开,将是一次里里外外,焕然一新的重构。哦,对了……我听说新系统的负责人来头不小,并且还吸收了不少来自 S 和 M 厂的产品经理。
其实严格来讲,Funtouch OS 对于大众用户还是很友好的,只是对于我们这些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数码发烧友来说,它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所以,当我听说 vivo 准备将 OS 推倒重来,我内心还是很期待的。当下,手机行业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创新的脚步也明显放慢了下来,这也使得我的内心深处特别想看到不一样的创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
从去年开始,各大手机厂商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视频创作体验,早已在防抖算法下足功夫,大多数产品都采用了混合防抖技术,不过这种方式多少会带来一些问题:
1. 防抖是通过裁切画面达成,在一定程度上会牺牲画质;
2. 在特定防抖模式下,虽然可以兼顾画质和防抖性能,但是取景画面会感知得到些许延迟。
为此,今年部分手机便通过采用镜头素质更高的超广角,达到兼顾画质与防抖的目的,毕竟超广角放大裁切之后,依然有非常可观的视野。
按理说这样的组合已经足够好了,接下来只要持续改进算法,加强镜头素质就行了,作为消费者我还是很懂得知足的……只不过,厂商对技术的追求始终是无止境的。因此,当我得知 vivo 将在 X50 Pro 上实现「微云台」技术的量产时,我还是有点惊讶的,这也是 X50 Pro 最开始吸引我的主要原因。
「微云台」技术的首秀是 APEX 2020 概念机,几个月前我也短暂体验过,不过考虑到该技术在当时还没量产,确实很难感知得到「微云台」的魅力。时隔数月后,我重新在 vivo X50 Pro 上体验了这项「微云台」技术,完全是判若两样,虽然不如预期那样惊喜,但是我对于这项技术的前景还是非常看好的。
云台跟「相机」功能做到一起的消费电子产品,最流行的应该是大疆推出的 Osmo Pocket,它通过将手持云台和相机合二为一,最终带来了非常便利省心的视频拍摄体验,并且还在防抖性能上拥有出色表现。
接下来我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今年,我正式切入到视频创作领域,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视频制作,当我越是深入其中,就越发现拍摄一部视频的难度,远远超乎了原本的想象,并且,使用相机拍摄还得借助各种工具,比如电动滑轨、三脚架、手持稳定器等等。且不说这些工具使用起来有多繁琐,光是硬件成本,就是一个大问题。
视频不同于照片,拯救废片的难度和成本较高,如果前期拍摄时发挥稳定,自然也可以减少后期可能产生的问题。至于画质、对焦和录音等方面的体验,目前各大 Android 手机普遍存在问题,需要点耐心去适应和接受。
另外,视频制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前期拍完的素材需要整理,导入到项目之后还得剪辑,接着需要针对每一个视频片段进行调色和音频处理,甚至是制作字幕等等。在这些方面,vivo 提供的配套体验还比较基础,好在有「剪映」这款强大 app 的存在,手机厂商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至少还有第三方 app 可以补救。
总之,一部视频从拍摄到最终渲染输出,是一个复杂且考验耐心的过程。vivo X50 Pro 在得到了「微云台」的加持后,前期拍摄的整体画质较为出色,即使不借助手持云台,也可以拍出过渡自然、平稳的视频。未来,也希望 vivo 能够将配套的工具做得更加完善,并提供更出色的算法,全面发挥「微云台」的强大优势。
聊完了视频创作,我们继续看看「微云台」对于拍照的意义所在。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快速了解手机一般是如何提升弱光和暗光的拍照表现。
这几年,手机摄影领域主要有三大派系:
直接靠大底传感器来硬的,它们先天具有进光量大的优势,在弱光和暗光环境下可以拍出更棒的照片。不过缺点也有不少,例如增加厚度和重量,影响手机的外观设计等等。
均衡型:
通过定制传感器并结合优秀的数学摄影算法,虽然优劣均很明显,但是它最符合主流用户的选择。部分产品甚至比「肌肉型」选手还要厉害。
这种只有绝世高手级别才能修炼,世间罕见。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手机几乎都是「均衡型」选手,普遍采用 1/2 英寸或更小尺寸的传感器,包括 vivo X50 Pro 也是如此。不过这位朋友还是有点特殊,它在拥有了「微云台」的加持之后,硬件规格要比同级选手更胜一筹。
通常情况下,手机想要获得更好的弱光和暗光效果,一方面是靠夜景模式之类的数学摄影算法,另一方面就是靠光学防抖降低安全快门时间,或者增大光圈。
而 vivo X50 Pro 做出的选择是:「你要的,我全都给你。」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 X50 Pro 采用了定制的 IMX589 传感器,光圈提升到了 f/1.6 ,还联合索尼定制了专业色彩滤光片,并且还放了个「微云台」的大招,升级了数学摄影的算法,师从谷歌 Pixel 系列。
为了验证这个说法的准确性,我拿着 vivo X50 Pro 拍了大量弱光和暗光的照片,发现它确实做了一些交互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在弱光环境下使用 X50 Pro 主摄 1X 拍照,快门速度普遍集中在 1/15 左右,相比其它手机慢了不少,这说明它在「微云台」的加持下,安全快门确实可以进一步降低,从而得到更高的进光量,最终提升弱光环境下的成像质量。
在暗光环境下使用正常模式拍照时,画面会出现自动倒计时的提示,此时我可以选择让倒计时走完,如此一来照片的成像质量就会得到显著改善,而且不会有夜景模式拍出来的那种油画感;若不让倒计时走完,按下快门后就马上移开手机,照片也不会出现拍虚的现象,区别只是成像质量不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防抖性能更强的「微云台」和定制传感器的组合拳,确实让 X50 Pro 拥有了更低的安全快门,这项优势也使得 X50 Pro 在弱光和暗光环境下拥有更大进光量的先天优势。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微云台」也好,「光学防抖」也好,这些技术的存在都是为了抵消手持状态下的抖动问题,让手机摄影变得更稳,达到降低安全快门的目的。
因此,vivo 这次带来的「微云台」技术,可以说是将手机的防抖性能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一进化也得让手机在传感器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全新的硬件技术来提升弱光和暗光的照片拍摄能力;而对于视频创作来讲,「微云台」的加持带来的体验提升则更加明显,真正做到了「你负责抖,我负责稳」的防抖体验。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5G 网络的到来,加上流媒体的质变,与视频相关的一切已经成为大众用户的首选。而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也从手机摄影转移到了视频创作这条全新的赛道。
视频不同于拍照,它是动态变化的,牵涉到的点和面更多更广,对于创造工具的人是如此,对于使用工具去创作的人,也是如此。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而 vivo 敢为人先带来了「微云台」技术,其探索精神值得佩服,这点我认为必须给个赞,毕竟作为晚交卷的大厂,「微云台」的思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事实上,这并不是 X 系列第一次首发 vivo 的最新研发成果,早在多年前它就带来过第一代的屏下指纹技术,作为 vivo 知名度最高的产品线,今年伴随着 vivo X50 Pro+ 的发布,X 系列甚至一跃成为了旗舰系列,与 NEX 系列并驾齐驱,完整覆盖了 3000 元到 5000 元的价格段,下半年如有 NEX 系列新品,这个价格肯定还会继续向上探。
当然,好马也要配好鞍,优秀的硬件同样也需要出色的软件体验,在这一点希望 vivo 加快步伐,尽早通过新系统满足更多追求极致的用户。
毕竟……国产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存量市场,加上疫情的原因以及 5G 网络的到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新的拐点。
越是艰难,越是需要创新,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