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黄仁宇笔下的历史《万历十五年》

    《万里十五年》这本书最初是在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了解到的,高育良对于此书甚有研究,对于酷爱阅读的我来说,这样一部在还算喜欢的电视剧中对其中某个主角影响颇深的一部文学作品当然是不能错过的。虽然在默默将它加入书单里半年多后才开始品读,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在剧中扮演角色的兴趣。

    初次翻开这本书,黄仁宇先生的自序立刻就引起了我对整个明史的兴趣,甚至突然对历史这个东西有了别样的认识。既然已经对明史都充满了兴趣,那这书肯定是让我爱不释手的了。而且黄先生这篇自序不由得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己三观的又一次调整。

    万历十五年公元为一五七八年,去鸦片战争尚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中央集权,技术不能展开,财政无法核实,军备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做标准,则前后相同。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是我对黄先生笔下的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的初印象,十分简单却让我通过之前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对于这段历史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不知黄先生写下这句话时的想法,但我却十分喜欢这句对读者极其方便的一句话。

    也不知道是因为我对阅读各类书籍有所钟爱,而对历史或故事甚至现实中的人情世故总是很感兴趣,还是恰恰相反因钟爱这些世故人情而渐渐地喜欢上了阅读。总之,这两者在我身上一定都是有着的,所以这本《万历十五年》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甚是符合我的阅读口味的,若不知因为导师对于个人时间安排的突然干涉,定是很快就会读完一遍的。

    整部作品除了开头一部分的“大历史观”,其它均是以特定人物为题,继而以此为线讲述这“万历十五年”的大小琐事,进而建立起这整个人物的历史形象和其对历史的影响和意义,并不一定有多么的准确,确实作者黄仁宇先生凭借不知多少日夜对这段时期以及相关历史的研究而得来的结论。

    书中各节看似是毫无结构章法,但待全文读完,或是从头读起而渐入佳境的时候便会发现这并不是随意为之的,作者先从这段历史的整体大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并由此讲述了自己的“历史观”,由此读者便可以粗略的才想出自己对于这段历史、这部作品的思路(这个词并不太恰当,一时没有想到合适的词语,便用在了此处)理解等,甚至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读完这一节便可以合上这本书了,因为它并不同于一般书写历史的作品,并不一定合乎每个人的口味。

    在完成整个历史的叙述以及整本书“历史观”的介绍后,作者由最重要的人物——万历皇帝写起,随后由主到次,由紧至散又一一书写了张居正,申行时,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当然也由这些人又牵扯出了一大批的亲友等有利害关系的旁人,如万历皇帝的母亲仁圣太后,另外还有慈圣太后,皇后孝端,贵妃陈氏等等,这些人虽然并未入题,却也是整个历史中的关键人物。

    在这些人物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对其想要展示出来的“万历十五年”的描写与讲述,以政治和文官集团为主线,又写到军事、文化等等各个方面,当然皇城之中并不简简单单是这些,皇城中的复杂、皇室关系的复杂很难用一个确切的词体现出来。

    整部书的结尾未有什么总结性的章节,我想这也是没有什么必要的,或许黄先生故意而为向往读者在读完本书以后可以从自己的理解中对这段历史留下自己的印象,对先生的观点有所取舍。

    我这篇不只算是什么的短文并未写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只是流水账般的叙述并添加了自己少许的看法,只是希望对于已经阅读过此文的读者有所启发,对于还未阅读过《万历十五年》一书的读者可以引起他们一丝兴趣。

    附两句喜欢的摘抄:

    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的时候,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必有其背面、侧面,即我们自己还没有看清楚的因素。

        李贽给侍郎周思敬信:“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然而祸又来不即来,等死又不即死,真令人叹世苦海之难逃也,可如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 | 黄仁宇笔下的历史《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