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日本京都北区,是非常美丽、非常出名的古寺。现存的贴金箔的三层建筑初建于1397年,1950年曾被烧毁、1955年修复,1987年重新贴敷金箔,金碧辉煌。

金阁寺 摄于2017年5月

去年曾探访京都几日,也曾前往金阁寺打卡。好像听过金阁寺有同名小说,当时并未读过,也不知道故事讲的什么。因年初道长在一千零一夜京都篇里推荐此书,趁端午假期回家路上读了——小说的长度刚好够单向车程。


小说《金阁寺》_第1张图片
《金阁寺》三岛由纪夫

小说出版于1956年,作者是日本曾经两度被提名诺奖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小说里充满了对于美的思考,有不少偏哲学意味的讨论,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可以读的。

故事梗概

小说时代背景是二战期间,主人公沟口,被父亲临终托付给金阁寺的住持来照顾。住持是沟口父亲的旧友,在他关照下,沟口在金阁寺做起和尚,并依靠住持的资助在京都念中学、大学。
沟口从小就听父亲说起金阁寺的美,来到京都后,沉迷于金阁寺的美,最后竟然放火烧掉了金阁寺。

心路历程

沟口因天生口吃,从小被周围同学嘲笑欺负,有自卑感。到了金阁寺之后,日夜守望中,更是对从小就听父亲无比赞誉的金阁寺的美越发沉迷,可以说金阁寺是他精神的唯一寄托。在战争期间,因觉得这美丽的金阁寺也可能遭遇到空袭而毁灭,从而认为同样也可能遭到毁灭的自己与金阁寺产生了连接。然而,日本战败,京都未遭空袭,金阁寺依然完好,这让沟口觉得金阁寺经历劫难即将走向永恒。
究竟这位年轻人为何要做如此非匪夷所思的事情,放火烧了金阁寺呢?
这期间的心路历程,有思想的挣扎,也有现实的刺激,包括与住持的反目。
金阁寺的美是永恒的,而“美是怨敌”,沟口是这么总结的。
小说封底写的是,“惟一的精神支柱是寄托于名胜古迹金阁寺的美,但又日渐感觉美的永恒存在是对世俗人生追求的阻碍,于是一把火烧了金阁寺,摆脱了“美”对人生的禁锢。”

书中人物

故事并不复杂,书中出现的人物也不多,对沟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是长辈们,父亲、母亲、金阁寺的住持。父亲原本寄托着家人的希望,在异乡兢兢业业地做着恪守本分的和尚——日本的和尚本来就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却在壮年因病去世,在沟口看来,这是平时总帮助别人解脱生老病死的父亲“失手的表演”;卑微的母亲在沟口眼里甚至有些丑陋,而母亲让他努力争取得到金阁寺住持衣钵传承的想法,煽起了他的野心,尽管他一开始其实不认可。住持因为一些事件产生误会,对沟口态度发生改变,也是现实的导火索之一。
二是同样寄养在金阁寺的小伙伴。鹤川出场便是穿着白衬衣的阳光少年,心思单纯透明,对沟口的口吃完全视而不见,往往能把一切丑恶的想法解释出一个积极正面的初衷。这位衣食无忧、看起来非常阳光的年轻人,竟在一次假期回老家期间,遭遇车祸去世,生命戛然而止。当时隐约觉得,以日本小说的风格,他可能是自杀,看到后面果然验证了我的猜测。
三是大学同学,柏木。柏木和沟口一样,也有身体的缺陷,但他却一直以自己跛足的身体缺陷耍手段欺哄女生,博得美女们同情并骗取感情。他对于美和缺陷,自成一套畸形的认识。
四是几位女子。为爱情而殉情的美丽姑娘有为子,房东姑娘,南禅寺山门的和服女子——胎死腹中的少妇把奶挤到茶碗里,也真是典型日本情节…

禅宗故事

书里有几次提到南泉斩猫这个禅宗公案。

南泉普愿和尚因东、西两堂的僧人争一只猫,南泉乃提起猫说:“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从外边归,南泉举似赵州,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南泉说:“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第一次提到这个故事,是在日本战败那天,金阁寺的住持在读经后召集僧众讲课。老师是这么解释的,

南泉和尚斩猫,是斩断自我迷惘,斩断妄念、妄想的根源,斩断一切矛盾、对立和自我与他人的执拗。如果这叫杀人之道,那么,赵州的表现就是活人之剑。凭着一副无限的宽容之心,将沾满污泥、遭人厌弃的破鞋顶在头上,这就实践了菩萨之道。

后来,沟口和柏木聊天,先是因对女子的讨论聊到临济宗里的“逢佛杀佛,见祖杀祖”,接着就提到南泉斩猫,而柏木则用他的那套哲学解释这桩公案。他把美丽的猫解释称美,而斩猫这件事,就像拔掉虫牙,来剔除美的存在。

美的根源不断绝,即使猫死了,抑或猫的美丽不死。为此,赵州将草鞋顶在头上,以此讽喻此种洁净办法太简单化了。可以说,他很清楚,虫牙除了忍耐别无其它解决的办法。

再后来,沟口放火前又和柏木讨论南泉的猫以及美的话题。

“这美……”,说到这里,我结巴的厉害了,思想也没边儿了。但此时此刻,一种疑虑划过我的脑际:我的口吃不正是我的美的观念所产生的东西吗?“这美……美的东西,对于我,是怨敌。”

关于美和毁灭

译者后记,是这么说的,

作者所要极力表达的是“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青年僧人烧毁金阁寺的行动,实际上是一次对于虚美和奇矫人生的反抗。小说结尾飞扬的火场,使读者似曾相识,作者好多作品都有借助烈火强化文字气势的表现手法。

读完有点出乎意料。作者把青年僧人的心理变化一点点渗透,看到最后竟然觉得顺理成章,好像他放火烧寺的想法也不是那么荒唐。

记得道长在一千零一夜的京都系列里有一集里提过,对于美,日本人的美学思想,即包含自己看自己,又有受西方人影响之后用西方人的的视角来看自己,很复杂。又想起爱因斯坦说,日本人对于智识的追求,不如对美的追求。

《金阁寺》,确实是很日本人的小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说《金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