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花开敦煌展记

这个展全称为“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常沙娜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与教育。她自12岁开始随父亲常书鸿临摹敦煌壁画,之后赴美留学。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是在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中,第七集:五十年代中,林徽因开始对中国装饰图案艺术的演变进行研究。近些年清华整理资料,发现了她的《敦煌边饰研究初步》的手稿。林先生指点常沙娜进入了工艺美学的领域,以敦煌图案为蓝本,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建筑装饰。

老人家年轻时长的贼好看

今天在展厅里有点晕头转向,所以不按布展的实际分隔讲,大致记录一下我记得的分类了。一个是其本人的生平,一个是她大量的花卉作品,一个是对敦煌壁画的大量临摹展示,另外就是其对敦煌壁画研究消化之后总结提炼出来的工艺美术相关部分。

我自己而言对后两个部分比较感兴趣,最后一个部分则提供了一种观看思路,对其基础了解之后,大概知道看壁画的时候眼睛往哪儿放了。

记录一下最后一个部分的分类:

  1. 配饰:从佛、菩萨、伎乐天、供养人等的穿着打扮,配饰图案可以侧面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生活场景。古代壁画上的任务主要分为项链、手饰、耳饰三大类。配饰中最为华丽者,为菩萨身饰的璎珞。

  2. 动物图案:这些动物大多在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中出现,也有在藻井、边饰、龛眉等图案中。动物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也有神话中才有的。早期石窟中动物图案重视“写意传神”,对应隋唐时期的盛世气象,晚期则更贴近生活,对应宋元时期的绘画整体风格的细致写生特点。

  3. 树木图案:早期石窟中出现较多。创作时,画匠们有意将其处理成二维平面造型,因而对装饰图案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4. 华盖图案:华盖代表权位,壁画中,华盖的图案材质因朝代更迭有明显的变化,但始终与壁画的风格保持一致,是为其特殊之处。魏晋南北朝时形态简练;隋代时倒悬的莲花为其主要特点;唐代时最为华丽繁复,且与藻井相互衬托,配套;宋代则趋向简单化;西夏时期装饰从立体转为平面化,独具特色。另外,华盖的华盖图案与其他图案不同,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透视感。

  5. 散花图案:主要用于填充空间,使画面更加完整,更具装饰性的作用。

  6. 人字披图案:这个是由人字屋顶演变而来的团,画匠以二维绘画技法模仿三维景深,十分有各自的特色。北魏时期人字披由藤蔓、莲花、忍冬叶、供养菩萨和飞天组成,为此时期的特色。之后慢慢不再出现。

  7. 地毯图案:大部分出自唐代石窟壁画。唐代敦煌壁画的内容主题为经变画,而经变画中的大型乐舞场景正式当时宫廷乐舞情景的再现。丝织等染织工艺难以保存,因而这些壁画中的图案自然是研究中国染织工艺的珍贵材料。

  8. 边饰图案:指壁画中用于分界的带状连续纹样。

  9. 头饰图案:石窟壁画中人物分为两大类:佛教人物与世俗人物。这些细节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审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惊蛰】花开敦煌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