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助人。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进行非暴力沟通需要理解以下四要素:
要素一: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
你太大方了。(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
当我看见你把吃午饭的钱给了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区分观察和评论)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常常会出现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的情况,比如家长看到孩子的房间很乱,就会直接以评论的语气说:孩子很懒。如果区分了观察和评论,就应该说:看到你的房间这样乱,我认为你该收拾收拾了。
也就是说,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对他人妄下评论。
要素二: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作了区分。
正确的表达感受很关键,我们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做评论或者判断他人的态度。例如――
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这句话就是对他人态度的判断。
如果这样说: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很孤单。这样才清楚的表达了自身感受。
再比如:你能来,我很高兴。这就是表达感受。
另外感受与想法也有不同。例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这是表达想法。
如果这样说: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这就是表达感受。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如果想与孩子正确沟通,必须要学会如何表达感受。另外示弱也可以解决冲突。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就应当向孩子道歉:因为错怪了你,我很惭愧。
或者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爱学习时:看到你不抓紧时间学习,我很焦虑。以此为基础开启与孩子进一步沟通的话题。
要素三: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考了90分,回家后兴高采烈的把成绩告诉你,你回一句:考这么点分就高兴成这样,人家还有98,99的呢。孩子内心的欢喜随着你的一句指责灰飞烟灭。
周末孩子看了一下午的电视,你看见后说:就知道看电视,怎么不看看书,考成那个熊样还好意思看电视?你的挖苦、指责和批评不会让孩子从此爱上学习,而是更猛烈的反叛。
孩子告诉你考了90分时,首先观察孩子很开心,接着就可以表达感受和需要:看到你这么开心(观察),我也很开心(感受),希望你下次更有进步(需要)。
看到孩子看了一下午电视:看了这么久电视(观察),我很担心(感受),希望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另外眼睛也会受不了的(需要)。
如果家长能正确表达感受和需要,孩子也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要素四: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她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那么长(观察),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感受),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需要)。去理发好吗(请求)?”
明确谈话目的很重要。比如,妈妈看到家里很乱,她也许只会说出自己的不快“家里这么乱,就不知道收拾收拾,我上一天班还得回来伺候你们,累死了”,此时的妈妈只是在指责,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可能不清楚妈妈究竟想要什么。
换一种说法:你上学我上班(观察),我认为我们都很辛苦(感受),我希望你也能帮忙做些家务(需要)。你能帮忙吗(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请求和命令要区分开。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