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沉淀 在重建中发展
——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自我研修与实验准备
钟 和 军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回归教育实验室
参加了国家级研修,实验就要开始了,我到底做了哪些准备,又该如何反思和重新定位自己,以怎样的状态投身到新课程实验,才能在做好学生成长服务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己?藉此机会,我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在课标实验中的所想所做,并彼此见证成长。
l 课标引领我前行
2002年底,我开始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课标”),2003年1月参加教育部面向广东省举行的课程标准意见征集研讨会,随后参加了课标实验教材的立项和编写工作。我组织并广泛参与了网上教师的课标研讨话题,就不少困惑问题请教了不少专家和教师,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过见解。2004年6月,我有幸到北京参加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国家级研修班的学习。
我曾在国家级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亲身体验、设计实施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广泛涉猎了其他学科教学案例、优秀经验和课改区实验报告,阅读了课程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以及信息文化的哲学探索等大量文章和书籍,我还组织研制并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内容标准以及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这些有助于我从更高层次去发掘和理解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有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并把握内在规律。
一年多以来,我反复学习和研读课标内容,在教材编写和研讨交流中不断钻研课标,审察自我,并对课标的部分内容自发地做了一些教学实证研究,系统规划了新学期教学安排,进行了细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我还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改版了自己的网站(http://www.hgjy.net),以便为我和合作伙伴的课标实验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充足准备,成为师生交流共享的活动场所。
l 研读课标的方法和体会
起初,我用质疑的眼光通读了课标全文,我在思考:内容标准这样描述合适、准确吗?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我已有的经验是这样的吗?课标蕴含的学科教育本质是什么?……
在聆听课标专家的讲座报告之后,我开始系统学习课标内容。我意识到在课程重建的今天,自己需要的是主动参与、积极建设的态度。于是我重新梳理自己研读课标的思路和方法。我不求甚解地通读了《课标解读》一书,并摘抄了自认为精彩、有启发的观点与论述。在通读课标及《课标解读》三四遍之后,我把重点放在自己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内容或急需解决的困惑之上。
我用“标记法”把“学习目标水平要求” 标识在内容标准条文上。我还用“概念图”把课标内容归纳起来,但未能完成。我与其他教师一起用表格形式建立课标内容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后来,为了方便阅读及准确把握课标内容,我又不断改进表格内容。如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与目标水平要求分析表”所示:
编号 |
内容标准条文 |
知识性目标 |
技能性目标 |
情感性目标 |
|||||
知识点 |
水平 要求 |
技能点 |
水平 要求 |
情感要素 |
水平 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A112 |
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
知道信息来源的分类与多样性 |
a2 |
获取信息的操作 |
b2 |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
c1 |
|
|
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 |
a3 |
|
|||||||
关注信息获取效率问题 |
c2 |
|
|||||||
选择信息获取适当的方法 |
a3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1)为规范起见,课标内容标准条文均采用编码方式。表中“A112”指的是“必修模块”“(一)信息获取”“1.内容标准”的条文“(2)”。(2)表中“知识性目标”的“水平要求”:a1(了解水平)、a2(理解水平)、a3(迁移应用水平);“技能性目标”的“水平要求”:b1(模仿水平)、b2(独立操作水平)、b3(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的“水平要求”:c1(经历(感受)水平)、c2(反应(认同)水平)、c3(领悟(内化)水平)。以上参照课标的“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列表。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对课标内容及目标水平要求有了一个总体上的认识。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机械式的、甚至片面理解之中,因为课标内容在设计时更多考虑的是基本要求(即通用性),但还允许有更多的弹性选择。
l 从发现问题中深入理解课标
在细化课标内容之后,越来越多的问题凸现在面前。譬如,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的内容衔接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容联系及对策问题、模块内部的内容体系及相互衔接问题等。其实,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一线教师可能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比较稳妥。
一是从课标的学习目标要求来界定。如上表中“知道信息来源的分类与多样性”的知识性目标要求达到“理解水平”,依此可以假定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此知识点顶多是“了解水平”,在高中阶段则要提升到课标要求的目标水平上来。
二是从各模块的功能定位(即课标中各模块内容标准前面的两三段话)来分析。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基础内容,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内容的重组、整序、综合与提炼,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准备和前提。而选修模块则更加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三是从教材编写体例及章节目内容联系来分析。已初审通过的教材都力图在课标指导下建立较为完备的内容体系,可以对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各章节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分析,以便系统把握和理解教材。但由于编写条件水平等因素,教材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予以发现并妥善解决。
四是在教学中采用有效手段对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调研或监控。教学实施之前,我经常通过课堂调研等方法了解班级学生的起点水平、工具软件使用经验等情况,根据实际条件采取分层教学、按类编班或分流辅导等措施,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实上,在课堂上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互动实施,才有可能落实课标内容并达成学习目标的水平要求。
l 在共享智慧中建构个性化的内容体系
在课标培训和各种研讨会上,能够与素未谋面的许多同行教师交流切磋,我总会很快乐,可以汲取更多力量和智慧。从杂志上我学习到更多的专家理论、同行经验,在网上我能自如地与人讨论和共享话题,让我受益非浅。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的编写思路、写作体例、原理渗透及学案导学等开拓性的研究和做法屡屡受到指责和攻击。正是在一次次体无完肤甚至毫无尊严的批判中,我慢慢学会了观察和聆听;也正是在这次耗尽心血却毫无成就感的教材编写当中,我渐渐地沉静下来,我对教材使用的审慎态度与日俱增,更加专注于自己课堂的重建与生命价值的回归,一再提醒自己“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
我还认为,教师不能仅仅是课标的忠实执行者和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要提升自己开发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文本)的意识和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效调控课堂行为和富有责任感的教学行家里手。我始终保持独立思考与自由研究的状态,坚持在自主自强的基础上开放、合作与共享,在充分借鉴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建立起属于自己和学生的内容体系和课堂文化。以下是我参考部分初审通过的教材之后对必修模块教材内容体系的整体描述:
各章 名称 |
目标描述 |
内容界定 |
地位与关系 |
三维目标 |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
激发兴趣,总体感知。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探究学习等方式理解基本知识或原理,探讨信息技术与人、社会的相互作用。 |
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及应用价值,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其影响。 |
整册(套)书的导言和总体概括。旨在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热爱。 |
略 |
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 |
基本素养,生存技能。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合适方法获取信息,体验信息获取过程,掌握信息价值判断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
信息来源的分类与多样性,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网络检索(搜索引擎——关键词——合法下载),信息的价值判断及信息获取效率问题。 |
对初中阶段的总体归纳和提升,重在需求归类,方法提炼,从使用角度看待问题,是后面章节的基础。 |
略 |
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问题解决,提升能力。提升信息加工与表达能力,对软件工程思想和方法有所体验。 |
文本、表格的信息加工是基本素养,重在提炼和归纳;多媒体信息集成、智能工具使用、程序设计是新技能的载体。 |
是本书的重点内容。重在提炼和归纳思想与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技能。 |
略 |
第四章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
生活必需,感悟文化。学会在网络上合乎规范发布信息,并形成良好的网络交流习惯和意识,重在情感培养或形成规范。 |
信息发布的基本过程和途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工具软件。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及工具,参与信息交流活动。 |
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学生已经大多有过网上发布信息与交流的经验,重在实践分析。 |
略 |
第五章 信息资源管理 |
存储管理,体验效率。认识到分类管理、有序工作是提高效率的保障;感受和评价信息存储管理的特点与优势。 |
文件存储,超文本组织的思想与方法;网络信息存储与管理方式;利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效率与优势。 |
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从身边信息资源管理现象入手,探讨信息管理和效率问题。 |
略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 |
道德规范,辩证内化。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正确看待信息道德规范问题,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信息安全防范及匿名化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信息道德问题。 |
人文教养内容。通过参与各种信息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实例或问题。 |
略 |
l 课标实施前自发的教学实验
在对课标内容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我对那些更为上位的内容(如课程的基本理念、技术思想与文化的挖掘)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我把自己建构的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中观察并分析原因及效果。以下是我的教学实验案例:
案例名称:多主题作品创作活动+专题式学习
年级:初三年级 学生数:400多人 班数:8
时间:2003年9月~2004年1月
学情分析:据课堂调查,学生99%以上均有使用过字处理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电脑绘画、报刊制作、网络检索和浏览等经验,40%左右学习过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内容,100%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被要求用网络检索资料或制作信息作品。显然,学生差异程度极大,学校又不能提供“编班选修”的教学支持,于是建立可行的内容体系及课堂秩序成为了重点和难点。
整体设计:前半学期采用“多主题作品创作活动”方式进行,主题不限,工具不限,成果形式不限,但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来统整学习过程。后半学期针对主题活动中所产生的内容生长点来组织专题式学习。教学结构图如下所示:
效果与反思: 93% 的小组提交作品规划书与设计方案,75%的小组能提交信息作品,7个班能顺利完成作品交流评价活动,课堂满意率高。学生对专题学习颇感兴趣,对图片专题学习喜爱程度最高。该案例涉及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内容,基本符合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开放性与选择性等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能考虑学生起点水平、个性差异和内容深广度问题,基本上 做到“人人学有价值”。 但在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方面有欠缺,这表现在25%的小组未能及时完成作业,需要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和增强方法指导。
结论与启发: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统整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在体验过程中逐步习得技能和方法,但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主题教学有利于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动力增强,但教学内容(指学科知识体系)的严整性容易被肢解或扯淡,学生体验过程容易但理性建构(如知识提炼、技术思想挖掘等)较困难,反而在专题学习中较易实现(如图片专题中图层应用与管理的思想方法)。因此,在高中教学中主题教学不宜贯穿课时太多,只能局部发挥作用。本案例“综合+专题”的教学组织形式新颖,较适用于个体差异较大的班级教学,但课堂组织难度大。实验对象是初三年级,与高一学生有较接近的认知能力和起点水平,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可能有帮助。
我还进行了一个课时的课标内容设计和教学实践,如在初一年级我实施了网络检索的策略与技巧——“走进北大”“广州的桥”、Wps与Word文档排版优劣分析等课例。我从其他学科网络课堂上观察并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从不同层面审视并反思自己信息技术课堂的不足,寻求改进教学效益的策略与方法。
l 课标实验我的努力方向
课标即将付诸实验,似乎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勾勒了一幅宽阔的教育前景。但在课程的批判性建设进程中,一些疑虑或反对的声音也将充斥其中,它会时时刻刻让我们警醒不已。不过,我越来越坚信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堂正在“从混乱走向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队伍也正在从生存走向发展,我当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参与即将进行的课标实验。
在教学中,我将秉承优秀经验,重建信息课堂,深入实践和理解课标内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与研究。我将在教学一线锲而不舍地挖掘课程的内在价值,寻求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将在丰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为课程的发展与成熟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我坚定改革的信念,脚踏实地去实践,去维护,去发展,与广大师生共同建设丰富多采的的课程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