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一)

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一)_第1张图片

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一)


        曹龙树,字松龄,号星湖。江西星子人。清高宗乾隆36年(1771年)举人。历任江苏、沛县、桃源(今泗阳县)、如皋等知县,江宁(今南京市)、江防同知,江南(辖今上海市、江苏、安徽、江西婺源县地)乡试同考官。著有《星湖诗集》《养云精舍文集》《星湖如皋攀辕集》等。

英子评诗

        袁枚在《随园诗话》曾三次提到清朝诗人曹龙树的诗,对其诗作赞赏有加。他对曹龙树在如皋任上所作的山水诗及劝农诗极为欣赏。其实,曹龙树回归故里后所作的庐山诗亦是清新可喜,不事雕琢,情景交融,理趣相生,诗境浑圆空灵,诗艺纯熟。嘉庆四年,曹龙树不再为官,在家作憩云楼、七松园、六柳堂。或登山临水,或酒社诗坛,暇则手经史忽辍。常集昔日同窗同门戚友名士,重游庐山名胜古迹,将庐山的一草一木,收入诗中,近200首,是写庐山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在他1400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最近,笔者细读了曹龙树的庐山诗,为其晓畅的诗风、奇特的想象所吸引,逐选部分庐山诗做一简评,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曹龙树庐山诗的艺术风格,我们亦可以从中借鉴其写景诗的技巧。

        一、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呈现旖旎风光。

        曹龙树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将庐山的旖旎风光展现无遗。他以不同的观察视角描绘出景物的不同特点,远近俯仰,“横看成岭侧成峰”;调用多种感官,视听嗅触相结合,全面表现景物特色。或动静结合,或虚实相生,时而白描,时而细描,笔下生花,庐山之景呈现出古朴美与趣味美。试看这几首:

六朝松

鬅鬙拳结画难成,风雨名山几代更。

已化龙形不飞去,常从涧口起涛声。

        六朝松在庐山东岳观前,十数株,传为晋陆修静手植,偃盖下垂,古干如虬龙相孥攫然。起句以白描的手法,仅以“鬅鬙拳结”寥寥几笔,不加烘托,则刻画出六朝松鲜明生动的形象。承句则以议论之笔道出六朝松久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转为妙笔,虚实相生,想象六朝松已化作龙形,但不会飞走,固守在庐山,于涧口处发出松涛声,此结余韵悠长。转为静态,结为动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诗人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以“看”“思”“想”“听”为流程,很好地刻画了六朝松的形象。因此,此绝综合运用了白描、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描写景物的手法。

仙姑庙

西望瑶池迥,仙姑去不回。

岚光随地尽,天影满江开。

鸟狎山和尚,虫游水秀才。

住僧非静者,峰顶亦楼台。

        仙姑庙在星子县城西,晋初建,以祀黎仙姑。此律以叙事、议论起笔,中二联细描与白描手法相结合,既细致地描绘了岚光、天影形成的画面,又粗线勾勒了山和尚鸟和水秀才虫的动态。颔联的岚光、天影均为难以感知的事物,然诗人以“随地尽”“满江开”状之形态,形象可感,且一“尽”一“开”对比鲜明。颈联化用杨升庵 《鹧鸪天》中的“弹声林鸟山和尚,写字寒虫水秀才”,用典自然无痕,“狎”“游”两动词形象贴切。尾联由景及人,以景结情。

双剑峰

不去人间敌万夫,青虹两道上重湖。

飞来仍挈雌雄侣,跃出应从造化炉。

偶尔锋藏云作匣,凭谁夜按月为珠。

当年雷焕丰城近,曾向名山识得无。

        双剑峰在汉阳峰东南。双插云端,峭奇如画,胜于山北之双剑。此律以议论起笔,想象“双剑”“不去人间敌万夫”,而落户庐山,对句“青虹”当指代双剑峰,形象生动,炼字精微。中二联想象奇特,颔联想象双剑峰的来由,极富浪漫色彩,诗人巧以“雌雄侣”状双剑峰的初来形态,再以“造化炉”说明双剑峰的生成原因。颈联采用比喻之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境极其优美。双剑峰高耸入云,峰尖藏于云中,就如将剑峰藏于云做的剑匣子一般;夜晚,山月很低很低,就像压在山峰的明珠一样。此种新奇的想象,非同凡响。尾联自然由双剑峰之名联想到“雷焕留剑”之典:晋代雷焕在豫章丰城监狱屋基挖得干将、莫邪两柄宝剑。一送张华﹐一留自佩。因丰城与庐山相近,故诗人问出“曾向名山识得无?”之语。全诗有想象,有典实,虚实结合,用语精准生动,难得佳律也。

玉帘泉

涛悬玉箔自天开,高挂金轮百丈嵬。

镇日不教人卷起,初春每误燕归来。

月垂钩影萝垂带,飞挟虹光响挟雷。

瀑布谷帘名藉甚,请从此处品泉魁。

        玉帘泉在金轮峰下,石岩高峭,围立如城,泉布岩而下,纵数百丈横八九丈,如垂一幅水晶帘,日灼之而陆离,风摇之而偏反。泉落石台,玉飞珠溅,复蟠激石底而出,隐隐如地出雷,旁有石桥、石室,皆本天生,不假人为。论庐山泉境之胜,此为第一。此律开篇即以“玉箔”状布岩而下的清泉,以借喻手法形象地写出玉帘泉的美。“高挂金轮百丈嵬”则以夸张手法写出玉帘泉的位置及气势,“百丈”为虚数词。颔联以侧面烘托的方式进一步表现玉帘泉的吸引力;颈联从光、影、形、色、声几方面细致描摹,可谓精工刻画,给人以视觉、听觉的双重享受,从而在结联自然收束,表达赞美之情。全诗虚实相交,以虚衬实,情随景生,显得自然真切。

        此外,他的《佛手崖》充满瑰丽的想象,实景与虚景纵横交错,营造出大气磅礴的气象。位于庐山东北的佛手崖,崖石参差如人手指,数干百寻,下临无地。李泂谓其雄丽过于天池。曹龙树以较为自由的歌行体写道:

        天龙老师一指禅,维摩掌中着大千。

        底事此崖称佛手? 排其丛指欲撑天。

        鼓生谷口万树风,盥借山腰百道泉。

        江边招五老,云中接七贤。

        层台何处挽飞仙,同摘天池十丈莲。

        想君散得天花后,指点众生意拳拳。

        擘开觉路证善缘,示诸斯乎然不然。

        (原注:左老、七贤、升仙台、天池,皆与崖相近)

        曹龙树善于抓住景点名称生发联想,准确地写出景点特色,《佛手崖》即是如此。他的另一首七绝《马耳峰》亦是紧扣景点名称,展开想象,虚实结合。马耳峰在汉阳峰之西北,高峙云中,昂如立马。诗人主要以虚笔写之,更是充满浪漫色彩:

万里风云两耳冲,悬崖勒立转从容。

想知天马腾空罢,特向匡庐凑一峰。

        曹龙树的庐山诗,很少停留在琐碎的描摹之中,而多以绮丽的想象去表现,以虚衬实,意随景迁,说理精到,浑然一体,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未完待续)

评者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70后,粤人居琼,校报副主编。好写作,爱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获国内诗词赛一二等奖若干,著有各种评论五百余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