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们再次被一起温岭槽罐车爆炸的重伤者牵动着心绪,而国内创伤救治体系最完备的医院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浙大二院”)也因救治22名重度烧伤者而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6月13日,位于G15沈海高速温岭市大溪镇良山村附近高速公路上,一辆槽罐车发生爆炸,引发周边民房及厂房倒塌。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20人死亡,189名伤者中24人为重伤者。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其中22名危重症病人通过救护车和直升机转运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进行救治。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对媒体表示:“烧伤病人要闯很多关,最关键的是休克关、感染关,后面还包括脏器损伤,最后是皮肤修复。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会尽100%的努力。”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多学科作战,“一人一策”全力救治
在等待转运伤员到达前,滨江园区创伤急救团队为此进行了两次模拟演练,并快速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建专家组、病人转运组和病人家属沟通组等一系列的工作组。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转运来的22名患者中严重烧伤的有18名,大多数烧伤面积达90%以上,且年龄普遍偏大,再加上复合伤,其难度救治难度不言而喻。“每位患者的救治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每个方面、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精准、科学、到位。”烧伤科主任韩春茂说。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在伤者进入综合ICU后,医护人员先进行生命体征和烧伤、创伤整体情况的监测评估与核实,同时确保呼吸通路和液体循环通路的建立和维持。根据伤员病情评估情况,建立“一人一方案,一患一团队”的救治体系,每位患者都有一组固定的烧伤科医生和综合ICU医生,另外还有3名专属护士。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救治伤者,赢在每分每秒每个细节
ICU里的每分每秒都牵动人心。“救治这样的患者,我们不是按天打仗,而是每分每秒都在打仗,而且还是持久仗。他们每做一次手术,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挑战。”综合ICU主任黄曼说,这些患者身上再现了教科书中所有由烧伤引起的并发症,每一步治疗都是对团队综合能力的极大考验。
浙二团队的护理救治,也体现着“教科书”式的精细化管理和精准治疗。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综合ICU每个隔离间门口,都贴着相关负责小组的人员名单,走廊里,专家们拿着记事本,边讨论边记录。每位患者病床上都贴着一张表格,记录了尿酸碱度,每隔两小时测量一次。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为了让患者安全、不痛、不焦虑,确保每个动作平稳,针对各种细小的操作环节专门成立了负责小组。患者脖子上有根固定导管的系带,一旦消肿系带容易松动、脱落,导致窒息,为此每天有专人负责督查系带的松紧程度;为患者做检查时,医疗团队尽可能将检查仪器搬到床边,实在条件不允许的,转运小组一路护送患者,监护身上导管和仪器情况,保证出入安全;患者身上很难找到一块完整的皮肤用来打针,用小针代替置管打针,对护士的技巧提出了挑战,“打针小队”应运而生……
在可预见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些患者还要接受数次换药、切痂、植皮手术,浙二团队已准备好去闯一道道的休克关、感染关。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教科书式的抢救,背后是周而复始的持续改进
之所以能在千钧一发之际,迅速有条不紊的开展救治工作,可以说是浙二团队在时刻准备着。常年的培训演练已成“本能”,在安全事件发生时,容不得思考,需要的是惯性的行为,只有经过切实可行应急预案训练的人,才是真正解决安全的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早在2014年,震惊全国的杭州“7.5公交车纵火事件”就堪称重大烧伤抢救史上的一次奇迹。当时,院内所有区域的广播向全院发出生命的集结号。“急诊室一楼333、急诊室一楼333、急诊室一楼333”(333意指3人以上群体复合伤的应急信号)!听到呼叫,管气道畅通的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管生命支持的心血管内科、外科医生,还有烧伤科、神经内外科……只要没在为病人做治疗的医生,都立刻从四面八方奔向急诊抢救室。医生们在15分钟内完成了8例气管切开术,医院25个学科先后会诊讨论100余次,通过精细化的治疗和护理,最终创造了“19名群体重度烧伤患者零死亡”的医学奇迹。
图片来源:浙大二院官网
如果说群体创伤性急救不是常态事件,但院内应急抢救却是医院中的日常。当医院任一场所发生危及人员生命的紧急情况时,如何能在最短时间内施予有效的急救?
为了提高院内急救“999”呼叫5分钟到达率,浙大二院建立了院内急救医疗体系,包括组建急救小组、建立急救流程、培训人员、资料记录等,确保医院任何场所一旦发生急危人员生命的紧急情况时,急救小组能在最短时间内给病人施予最有效的急救措施。针对现有工作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剖析其原因,开展PDCA循环。
开展PDCA循环,
改进院内急救呼叫“999”5分钟到达率
P
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策略,改进目标为广播呼叫后5分钟内提供有效生命支持。
D
1.组建院内急救医疗团队(EMT)
2.分配院内责任区域
3.人员培训
4.开通应急专线,设立急救代码
5.标配急救设备
6.确定呼叫判断标准
7.统一记录格式,客观分析资料
C
2013年1月至12月,999抢救小组月平均到达现场的时间从5分钟降至3.1分钟以下,2014年6月检测指标降至2.8分钟。
2013年度,全院呼叫999急救小组61次,启动999呼叫的患者进行CPR后ROSC成功率达60.7%,2014年度上半年全院共呼叫999急救小组51次,启动999呼叫的患者进行CPR后ROSC成功率达70.6%。
经过多次模拟及实际发生的急救事件验证,急救小组每次均能在5分钟内达到事发地。《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的内容填写也逐步完善。
A
《心肺复苏记录单》和《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存在未及时上交或丢失的现象,针对此问题,2014年7月其每日由专人联系销控中心并于相关急救小组核对,以确保完成收集《急救事件资料收集表》。
日复一年,年复一年,浙大二院院内持续质量改进的案例已累积千余,覆盖医疗服务和内部协同的每个角落。正如王建安书记所说:医院旗帜鲜明地开展PDCA,最直观的效果自然是消除了千百个以前熟视无睹但紧连患者体验和安全的缺陷,但我同时觉得,更大的收获在于PDCA“周而复始持续质量改进”的理念点燃了全员“追求卓越”的思维,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质量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推荐阅读
《活学活用PDCA》
书中撷取浙大二院的70个真实案例,逐一解析问题症结、现状与原因,细致理清解题思路和方法,为国内医疗机构提供了范例与策略。
《JCI评审攻略》
团购咨询:15311513081(微信同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