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白色家电 收购 基础技术创新 工程技术创新 用户中心创新 流程效率创新
字数:1510,建议阅读时间:5-6分钟
今年年初的时候,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一家日企任高管。聊到日本科技企业在家电领域的式微,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日本企业现在的创新脱离了市场,所以家电业务被中国超越。当时法拉第刚刚发布了FF91,他认为下一个中国全面超越日本的,将会是汽车行业。
这个观点可能会引起争议,在家电领域的"日退中进”,真的意味着日本创新受阻,中国将迎头赶上吗?
2016年4月,台湾鸿海集团收购夏普,交易金额约合人民币224.7亿。3月份,东芝的白电业务以34亿元出售给美的。2012年,三洋的白电业务出售给海尔。索尼和松下这几年的业绩也是逐年下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
1、日本企业近年来基础技术创新乏力,导致鲜有引领潮流的产品推出;
2、韩国和中国,尤其是后者推出优质低价的家电产品,对日本企业构成巨大冲击;
最终的结果是高端没保住,被苹果,三星,LG抢占市场;中低端没优势,被中国企业占领。
但是日本科技企业在白电领域的退出,并不意味着中国在这方面的创新和技术就超过了日本。这只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已,和IBM将PC部分打包卖给联想是一个道理,因为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
基础技术创新VS用户中心、流程效率创新
麦肯锡把创新分为四类:基础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用户中心创新和流程效率创新。
在这一轮的比拼中,实际上是基础和工程技术创新走到尽头,中国凭借流程效率创新和用户中心创新战胜了日本。在硬件上面,中国仍然比不上日本 。但是在用户体验,服务方面,和流程效率方面,中国企业则比日企走的更远。
比如说彩电,在显示技术:分辨率,色彩等方面,中国还是比不上日本。但是在用户体验创新的软件方面,中国显然做的更好:智能电视可以安装APP,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收看视频,可以玩体感游戏。网络时代用户更感兴趣的,不是那些靠肉眼无法分辨的清晰度,而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应用。
此外,像小米,通过流程效率创新,把小米电视价格降到极致。乐视也通过构建软硬结合的生态圈,杀进电视和手机行业。
但是,在这个技术革新的转折点,如果中国企业还是沉醉于这种用户中心创新和流程效率创新的暂时领先中,一旦颠覆性的基础技术出现,现在的这种优势将荡然无存,就像盖茨所说的:”在真正的突破性的技术创新面前,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纸老虎“。
收购带来的品牌红利不一定能持续
收购这些日企的白电业务,短期内给中国企业带来的是品牌和渠道利好。但是,如果没有相应技术创新的支撑,这种利好将会透支,品牌地位下降,销售乏力。
苏宁获得的日本“先锋”的品牌使用权后,在国内贴牌生产,曾经是音响和电子领域的先驱者,现在已经沦落为中国消费者的眼中二流低价品牌。
而海尔收购三洋之后,日本市场销售乏力,不得不裁员。
因此,在日本家电业务被并购的同时,我们可以为自己取得的成绩鼓掌,但是绝不能洋洋自得,而更应该警醒的关注日本科技企业的转型,因为它们今天的境遇,可能就是中国家电企业的明天要面临的问题。
日本家电企业转型既有成功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
松下公司将裁员后多出的资金投入到汽车和住宅等成长性领域,利润占到公司整体收益的50%。
而东芝固守电脑和芯片业务,并染指会计操纵。加上对核电业务战略误判,使得企业雪上加霜。2016年东芝净亏损83亿美元,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
当彩电行业出现比谁的屏幕更大的时候,说明工程技术创新已经走到了尽头,竞争将转移到服务,体验以及性价比。而行业进入价格战的时候,说明正在酝酿下一轮的基础技术或工程技术创新。
在这个关键点上,国内家电企业要做的是,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中,争取在新的一轮技术创新中能有机会上牌桌,比如现在中日韩正在激烈角逐的OLED显示技术。否则,貌似光彩的局面中,可能隐藏了覆灭的风险。
这正如《桃花扇》中所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