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我们社会的精神重创患者

谁“制造”了我们社会的精神重创患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给那些仍深陷精神困境的人

     《房思琦的初恋乐园》是一部描写少女遭受老师性侵犯而致精神病,甚至爱上老师的小说。此书也是台湾青年美女作家林奕含的生前遗作。写完这本书后,不堪将事实暴露外界对自己造成重压的天才少女就此辞世,以上吊自杀的方式发出了对这个世界的警戒:对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的重视、保护及尊重。

      她生于骄傲,毁于软弱。她是高中时就获得“最漂亮的满级分宝贝”头衔的台湾新青年女作家。《房思琦的初恋乐园》是她生前唯一一部作品,据了解这部遗作堪称作者回忆过往的内心独白。

      若干年前,第一次接触到因抑郁症自杀的话题,还是在小学。提起抑郁症,感觉它好像是一件非常神秘又可怕的疾病,因为大家对它闭口不提,好像一提起就会像瘟疫一样散播开来。

       后来学习美术、心理学,更多地接触文学、电影,才知道海明威、 王国维、海子、顾城、梵·高、费·雯丽、三毛等如此多的名人都曾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或者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抑郁症这三个字不断向我袭来。这是一种病,不只是天才,是常人也会得的病。

      抑郁症的诱发与病人所生长的环境有关。

      早期甚至是年幼时期的经历都会引发这种精神疾病。而成年也会时期罹患。在遭受到某些重大事件的刺激后,当事人往往会采取自我防护机制,以一种冷漠和麻木的态度面对事实,久而久之,在内心结郁成疾,并不敢表达。这些人在发生这些事的时候,往往处于心理比较脆弱的年龄或阶段。

      有些人不关心甚至会嘲笑患病自杀者的脆弱,也不关心抑郁症背后的成因。深入那些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才发现抑郁症的病因那往往关系到一个人生长环境甚至有可能是幼年的生长环境。因某个事件身心遭受重创,而家人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压抑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和疏导,所以心灵和观念越来越扭曲,甚至是看待外界的眼光也有了严重的偏差。

      这个社会对抑郁症关注不够,也是对儿童、少年的成长环境和健康关注不够。

      柴静在《看见》里有关于精神病群体的报道描写,很多对象都是少年。读到那些内容时,感受到空气里弥漫的都是绝望和悲哀的气氛。悲剧是这样一轮接着一轮,没有人反抗,没有人被了解,最后积压的情绪和愤怒爆发,引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一年前在培训机构上班,听说有一起学生抑郁而跳楼的事件。当时领导却说因为抑郁跳楼的学生这么多,谁有时间去管。这句话背后包含的无视和冷漠是刺骨的,是功利社会对人文、人性的泯灭。

      当抑郁症被冠上“弱者”和“无能”的称号,没有人关心孩子是怎么了,发生了什么,更有严重的是说出来仍然被批判和谴责。像林奕含本人,亦被很多人借题发挥说她少年无知,被批判,责怪于她的美丽。而她被老师摧残和折磨时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女孩。

      显然在林奕含遭受到伤害后的成长岁月里,她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而这个心结在她内心深处越长越大,随着认知的发展,对外界的了解,她觉得自己是不健康的,不完整的,她渐渐形成了厌恶自己,嫌弃自己,自卑甚至自弃的情绪。她麻痹自己,以软弱和妥协面对往日的事实,在创作过程中又一遍遍地回忆,但终究长达十六年定期的精神科咨询也无法将她拯救。

      从孩子出生后,这些成长的岁月里,很多家长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如何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不懂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满,甚至对那些侵犯到自己的事情也显得无动于衷、不会反抗,对不能满足他人的需要而充满负罪感。弱者就是这样诞生的。

      学校、社会不去关注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个充满压抑、愤怒和德性丧失的角落,那么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被重视,这样得悲剧也将会重复发生。

      看到过这么多心理缺乏安全感,无法正常生活,甚至要靠药物治疗和缓解的精神病患者。但治病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应当让教育着重关注于让下一代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给他们一个正常的不受侵犯、虐待和歧视的生活环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制造”了我们社会的精神重创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