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038—如何正确地给别人“贴标签”?

背景:最近《鹦鹉螺》杂志通过一篇文章《学会正确地“贴标签”:这或许是个对别人施加影响的好技巧》提出了一个理论:如果想让一个胆小的人不胆小,就贴一个“勇敢”的标签。

因为被贴上了这个标签,所以他们很有可能会努力做到标签上的样子。——《鹦鹉螺》

For with what label attached to them,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they will try to live up to it.——《Nautilus》


一:贴标签到底有没有用?

通过几个著名的实验证明这个结论。

一是1975年心理学教授查德·米勒的“整洁”实验;二是20世纪70年代罗杰·詹森的“合作”实验;三是2007年“环境”实验;四是1973年心理学家克劳特的“慈善”实验,贴上了这样的标签都产生了正向的促进。

二:如何正确地给别人“贴标签”?

实验证明好的标签,可以对人产生正想的激励作用。有时候在需要去提醒、警告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更加柔和,也会因为让人感到鼓励和认同,产生更好的效果。

比如为了防止考试作弊,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他们都是非常诚实的人,是一个很信任的班级,结果也许意想不到。

三:贴标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是:“贴标签”往往是别人贴的,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动机,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产生道德困境,标签绑架。

二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说一切都看结果,让我们逐渐接受了这个不正常变成了正常,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准则,让家长只看分,让公司只看KPI等等,忽略了过程。比如很多考上了好学校的但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施加的心理暴行,有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

接受这个标签,并且认同标签所蕴含的价值观。

不想让给他贴标签的人失望,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

喜欢得到人的高度评价,并且希望可以继续下去。

这是被“贴标签”者的三种心理状态,第一种是最适合使用这样的,“贴标签”是助推的行为。而后面两种就夹杂着自私和动机。

思考:本文运用的心理学原理其实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一切都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的高标准,不应该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能看见“表明一套背面一套”的,也就不会相信这个“标签”,起到相反的作用。


本文启发于得到APP,版权归得到团队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焦点分析038—如何正确地给别人“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