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读《活着》

以前对《活着》这本书的记忆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还有一个听故事的“我”。这几天重新拿起这本书,仔细品读,又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悟。

首先说自序,余华的《活着》共有五版自序,分别是中文,韩文,日文,英文和麦田新版。自序表面上是对《活着》这本书的介绍,实际上是作者写下了《活着》带给他本人的心灵体验。为何这样说?我记得在中文版自序中,余华是这样说的,一个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如此,《活着》还有自序都是作者余华本人的心灵鸡汤。于是乎,余华悟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如果说自序是寓言,那么《活着》本身就是故事。

《活着》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着的线索是福贵一生的故事,暗着的线索是从民国末到文革前后五十多年的中国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为的就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福贵一生的故事由大到小,环环相扣,可见作者写作能力之高。两条线索双管齐下,既显示了福贵不幸的人生,也为不同时代下的悲剧惋惜。而结局最后,老人福贵的乐观看待以往的人生,更是与作者余华的感悟,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相吻合。

《活着》中最令我惊叹的一处是作者余华对福贵年轻,中年,老年时的行为动作,心理描写等都十分生动与到位。读完作品,仿佛一个真的福贵就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你身同感受着福贵的不幸人生,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最心痛的莫过于苦根的死。苦根与外公福贵相依为命,总帮忙下田干活,为的就是有一天可以买一头自己的牛。然而,有一天,苦根病了,然后就死了。苦根死后,有这么一段话来解释道:“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病中的苦根因吃豆子而撑死,也是命苦。如今的小孩都是掌上明珠,相比之下,苦根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一样的《活着》,如何避免各式各样悲剧,是作者写作的原意,也是我们这代人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活着》,感触太深,却又不深,每个人都该去读这本书,来思考活着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吾读《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