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二)

    今天来讲述近代史最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学堂乐歌

    在说学堂乐歌之前,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大背景了!提起这段历史,我简直能倒背如流莫名high!话说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接下来近百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开始,似乎被鸦片麻痹,人民和清政府无动于衷,看着这么被欺负,也无能为力。直到中日甲午战争,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于是有了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代表朝廷的洋务派进行了最早的探索,用那句话说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科技,技术,兴设学堂。然而,因为洋务运动本身固有的腐朽性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个救亡运动,依然,失败了……

    后来,有人觉得可能是因为制度原因,于是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只有短短百日,作为一个还没过多久就被扼杀在摇篮里的运动,但是给中国人民还是带了一些好处!譬如,下面我要讲述的学堂乐歌。这便是它产生背景。

    具体来说,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者是为学堂歌唱而改编的歌曲。

    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开学校折》,之后梁启超等维新派文人积极提倡遍设学校,并开设乐歌课,向群众传播具有新内容的乐歌。再到后来,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以乐歌为主的新制音乐教育,才逐渐得到支持。1912年后,音乐课才作为必修课列入普通学校级师范学校的学制。

    音乐课在以前那是没有的,首先,没教材(后来有了第一批留学回国的人改编创作填词才有了教材),其次,没人教呀!当时兴起向西方学习,可是五线谱总得有人教才认识,钢琴有人教才会弹嘛。

    所以,就产生了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1、大多是以与西方和日本(当时留学的人基本上大多都去日本了)通用的简谱或线谱记谱的,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辛亥革命后才开始有了少量的合唱去,及少数附有简单钢琴伴奏谱的作品。

    2、多以现成的曲调填词,其编写方式直接受到日本的影响。

  (1)最初所编歌调多为日本歌曲。

  (2)后来则多选取欧美的歌曲填词。如沈心工所编的《拉纤行》就是根据格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的曲调填词。李叔同《送别》直接取于进过日本填过词的歌曲《旅愁》,而非直接引用奥德威《梦见家乡和母亲》。

  (3)以我国歌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数量并不多。(其实可以理解,毕竟留学回来的人,多少会有点……主要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很大!但是,他们一定都是爱国的人。)

    说了这么多,学堂乐歌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接下来要登场三位人物,那就是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他们都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教育家!(到了近代音乐这个时候,基本上至少都是什么什么家,哈哈,这点很重要,毕竟国人重头衔和名誉)

    沈心工,编写乐歌180多首。代表作有《学校唱歌集》《心工唱歌集》等。编写的学堂乐歌有《黄河》,《采莲曲》等。作品具有题材广泛,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形象生动的特点。

    李叔同,曾组织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上演了《茶花女轶事》等。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代表作品《送别》,《我的国》《春游》《西湖》等。作品特点是曲调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演唱方式多样,不少配有钢琴伴奏谱。

    曾志忞,音乐理论学家,组织建立国民音乐会,后回上海创办“夏季音乐讲习会”。主要的贡献在于编写了学堂乐歌《练兵》《游春》等,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如1904年出版所编译的《乐典教科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发表《和声略意》、《音乐教育论》等。


    以上便是今天的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近代音乐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