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这十年

640?wx_fmt=gif

【CSDN 编者按】这届 Google I/O 大会让所有的移动开发者有点儿恍惚,所提之事即是前文所言的宣布 Kotlin 替代 Java 成为 Android 开发的首选语言,以及 Flutter 实现全平台支持。而同时,Oracle 裁员的事实正在上演,许多人提出是否需要去 Java 化。不过,本文作者——拥有十几年编程经验的 DCloud 创始人王安与笔者分享了一个观点,那便是“无论是 Kotlin 还是 Flutter,都还为时尚早,生态建设需要历史机遇,当年 Android 的机遇并不存在。”两年前在《程序员》杂志中,笔者曾特邀王安对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轨迹做总结,因从未在网络公开发布,特此于今日在 CSDN 刊登。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接下来,我们一起看整个移动互联网发展轨迹,那些做成的和失败的事情,然后,通过历史汲取经验,共赴下一个开发十年。

640?wx_fmt=png

作者 | 王   安

责编 | 唐小引

封图 | 纪明超

出品 | CSDN(ID:CSDNnews)

移动互联网,其实并非由 iPhone 开始,当然,iPhone 是让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最大功臣。

最早的移动互联网,是 21 世纪初的 KJAVA(J2ME)和 WinCE 手机,以及 GPRS 的 2G 网络。我们称其为移动互联网第一阶段,也就是 2001-2007 年。而 2007-2017 年,则是移动互联网第二阶段。


640?wx_fmt=png

移动互联网的第一阶段:乏善可陈的创新


2001 年以前的手机,是不可编程的纯通信设备,后来,多普达(HTC)和摩托罗拉,开始推出触摸屏手机,这些手机提供了编程平台,但是想开发和安装应用却也非常地费事儿。

进而,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围绕触屏和非触屏,手机 OS 发展出两大阵营。诺基亚发展 Symbian 系统,占据了非触屏手机的主导地位;由 J2ME 和 WinCE 分化出来的 Smartphone,以及 Qualcomm 的 BREW 平台,分食其他份额。而高端触屏市场,微软的 Pocket PC(后改名为 Windows Mobile)、摩托罗拉的 Linux 以及索尼爱立信基于 Symbian 发展的 UIQ 用户界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伴随着手机市场的高速增长,各种系统百花齐放。后来基于 MKT 的所谓“山寨机”和 BlackBerry 都曾红极一时。

山寨机的繁荣,说明那一代的手机已经缺乏底层创新了。

再后来,iPhone 就来了。


640?wx_fmt=png

第二阶段:浪花淘尽英雄,iOS、Android 的移动争夺战


在 iPhone 到来以前,开发是碎片化的,开发者需要为不同 OS 开发不同的应用,并且因为安装和体验应用都不够方便,所以开发者的 ROI 很低。生态就像鸡和蛋,没有开发者生产精品应用,用户也不怎么爱用应用,由此电话、短信、彩铃成为了巨大的产业。

尽管彼时业内也有一些商业化的跨平台开发工具,比如 Mkey 无线中间件,但集中在企业市场,对大移动互联网影响甚微。

倒也不是当时的手机厂商故意制造碎片化,诺基亚联合摩托罗拉、爱立信,结合 Psion 的技术成立了 Symbian 公司,后来还拉了三星进来。这个公司的产品就是 Symbian OS(塞班系统),虽然大多数人以为塞班等于诺基亚的 OS,但其实它的初衷并非如此。只是诺基亚在 Symbian 上过于强势,其他手机厂商使用 Symbian 将造成手机销售劣势,所以后来诺基亚干脆收购了 Symbian 公司,不过这钱也白花了,因为没两年诺基亚就投靠了 Windows Phone 阵营。

当时在通信行业已经有很高的呼声来推动 3G 发展,但运营商们总是犹豫一个问题 —— 3G 投资那么大,需求和商业模式在哪里,没那么多人需要高速网络,新增这么大投资有什么用?

而 iPhone 带来了这样几大改变:

  • 这个没有实体键盘但拥有极佳触摸体验的大屏手机,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上网和使用应用的意愿。乔布斯当时赌了 3 个功能 —— 邮件、Safari 浏览器和 Google 地图,他赌对了。

  • iPhone 第一代虽然没有 3G 模块,但它很快推出了打中运营商七寸的 iPhone 3G。运营商一直需要一个推 3G 的理由,而 iPhone 3G 实打实地帮助运营商大幅提升了数据流量的销售额,这个标杆效应非常明显,导致运营商都非常喜欢推 iPhone。而在国外,运营商是手机销售的关键。

  • 乔布斯天然能引领科技时尚,再加上运营商这个关键渠道,iPhone+3G 一时间飞速发展,震动了整个手机通讯行业。

可以说,乔布斯判准了 3G 时代的到来,用户需要一种新的手机 —— 以数据和应用为主,抛弃过去手机就是通讯设备的传统定义。然后在 3G 前夜大力气投入研发,以差异化定位而崛起。iPhone 使用大触屏而舍弃物理键盘,强化 Safari、Google 地图、Email 等核心应用的体验,构建 App Store 降低应用发行门槛,提供 Objective-C 语言及 Xcode 开发工具建设开发者生态。要知道,当时老牌通信设备商们并没有把来自圈外的硅谷公司当回事,他们擅于通信,对互联网级的用户体验、应用及开发生态的感觉,真的不如 Apple。

但结果是,iPhone 确实重新定义了手机。如果你想打电话,诺基亚仍然是更优的选择,但如果想在 3G 时代玩点新鲜的数据应用,那么 iPhone 的体验秒杀上一代设备。不过,iOS 虽然号称是基于 Unix 更智能的 OS,但这个 OS 上没有应用让乔布斯头疼,原来 macOS 上的开发者也不多,于是乔布斯想到了 HTML5。

当时 HTML4 有两个问题,一是被微软的 IE+Adobe 的 Flash 垄断,私有标准充斥互联网;二是 HTML4 的设备调用能力不行,需要补充大量手机能力。而 Google 也是看不惯互联网被微软和 Abobe 垄断,于是与 Apple 联合推广 HTML5。

不过,随着 iPhone 的火爆销售,乔布斯开始重新审视应用生态,他发现 Apple 已经具备独立建应用生态的能力了,再加上 2008 年时 HTML5 距离正式定稿还很遥远(2015 年才正式定稿),于是 App Store 出现了,这个封闭的生态成为了 Apple 的超级现金奶牛,而 HTML5 则被抛在一边,发展更加缓慢。

在早期,开发者从未获得过如此多的流量和变现机会,对 App Store 大加赞扬。但现在,30%的苹果税已经成为众多开发者的噩梦,尤其是虚拟物品支付、直播、知识付费等行业的开发者。

但无论如何,iPhone 的成功是值得分析的标杆案例,而诺基亚、摩托罗拉、微软的失败,以及 Android 的成功,也都是值得分析总结的。

当然,在 2007 年时,诺基亚对 iPhone 很是不以为然。诺基亚想的是,最多高端触屏市场被 iPhone 拿了,看起来 Windows Mobile 和摩托罗拉 Linux 压力更大,而诺基亚主流的非触屏市场不会受影响。

或许,手机厂商们仍可以各自差异化发展,但这个时候 Google 和微软 2 个巨头搅合进来了。

微软和 Google 的高管看到了 3G 将带来真正的移动互联网,他们能更敏感地察觉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会。微软在移动设备上一直长期投资发展,从 WinCE、Pocket PC 到 Windows Mobile,产品一直在演进。而 Android 其实也是 2003 年就成立的老兵,2005 年被 Google 收购。

但同时它们也看到了一个问题 —— iPhone 利用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优势,做出了最佳的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电池和内存使用上,不与手机厂商深度合作,无法达到 iPhone 的水平。这时,微软瞄准了诺基亚,这个曾经 Windows Mobile 的老对头、当时最大的手机厂商。

此时,移动互联网史上的著名人物埃洛普(Stephen Elop)出场了,这位时任微软副总裁跳槽到诺基亚当 CEO,成为一个惊天变化的关键人物—— 将如日中天的诺基亚搞衰落、让微软失去了移动互联网。

虽然埃洛普去了诺基亚,但诺基亚从不觉得 Windows Mobile 比 Symbian 更好,而微软当时的 CEO 鲍尔默抛出了两个绣球 —— 我们在重新研发更好的 Windows Phone 系统;只要诺基亚使用 Windows Phone,我们就高价收购诺基亚。

当股东和 CEO 对微软充满期待时,他们错失了利用当时的优势地位自救的最后机会。当迟到的 Windows Phone 出场时,格局已定。

而摩托罗拉,同样拜于 Google 之手。好好一家企业被分拆,内乱、人才流失不断。Google 抛出的绣球是我们有意收购摩托罗拉,但我们对通信业务不感兴趣。然后摩托罗拉的股东就决定分拆摩托罗拉的设备和通信业务,通信业务合并给了诺西。折腾几年才分拆完成,但后期 Android 已经发展起来,Google 已不那么关心和某家硬件深度整合打造完美体验了,反而担心打造自己的手机会伤害 Android 生态圈的其他手机厂商。但 Android 阵营需要专利,这是 Google 的短板,于是摩托罗拉把自己的公司+专利卖给了 Google,进而这些专利被免费授权给所有摩托罗拉的竞争对手。最可笑的是摩托罗拉自始至终是 Google 的 Plan B,当 A 计划成功后,摩托罗拉被无情地甩卖给了联想。

iPhone 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引子,微软的错误战略和 Google 的 Plan B,加上诺基亚、摩托罗拉股东的短视与贪婪,最终造成了这个经典的商业失败案例。其实不止诺基亚、摩托罗拉,90%的失败,都是因为自己而非对手。

当然,我们还应该总结 Android 为什么会成功,以及 Google 的 Plan A 到底是什么?

2005 年,Android 被 Google 收购后,只是一个还不错的 Linux 手机 OS,比起更低功耗的 Symbian,Android 在当时并没有多强的优势。但“手机终将需要强大 OS”的信念支撑着 Google 对 Android 一直认真投资。

当 2007 年 Android 新版做得差不多但还没发布时,iPhone 发布了。这惊到了 Android 的创始人 Andy Rubin,他看到了多点触摸在网页及照片浏览上的革命性优势,他清楚强大的 Safari 能打开 3G 大门,也清楚拍照和照片浏览将一直是手机的重要功能。

于是,Android 不得不调整发版计划,重新做多点触摸。同时 Android 还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那就是废掉 Linux 的原生语言 C,改用 Java 做应用开发语言。

这又是一个极富争议、但最终赌对了的决策。

Android 性能本就不如 Symbian,Java 是跑在虚拟机上的,性能再次打折。为什么要如此冒险?对于一个 OS 而言,生态是核心和根本。微软当初起家,就是每个微机厂商准备开卖时,微软都会去讲:我们可以提供运行在你的微机上的 Basic 引擎,给你的微机填充大量应用。事实没有应用的微机是卖不动的。手机刚开始只是一个打电话的专用设备,如果要发展应用生态,那必须想办法吸引开发者。

如果当初坚持让开发者使用 C 来开发应用,估计现在也无法想象世界第一大 OS 是 Android。

在 2008 年,Java 和 JavaScript 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程序员群体,使用 JavaScript 做应用开发,对当时的硬件设备要求太高,直接被放弃。Java 程序员群体就成了 Google 日思夜想意图俘获芳心的群体,并且当时市场上还存在不少 J2ME 手机开发工程师。

为了让 Java 程序员给 Android 开发应用,Google 倒推模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收购 JVM 优化公司、对 JVM 使用硬件进行加速、通过 Eclipse 插件制作 ADT……在 2007-08 年,Android 终于脱胎换骨,成功担当起了 iPhone 狙击者的角色。

虽然 Android 还是要比 iOS 差一点,但比 Symbian 和 Windows Mobile 更适合 3G 时代使用。且当时拿不到 iPhone 销售权的运营商,以及被 iPhone 节节冲击的手机设备商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并且在当时,iPhone 有个策略,每个地区只和一家运营商合作。这注定了产业需要培育一个 iPhone 的竞争对手,如果彼时 iPhone 的运营商网络政策更开放,格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当然,除了 Android 的技术策略,Google 的联盟策略也很关键。

iPhone 在 2007 年初开发布会,9 月正式发布。11 月时,Google 成功地攒起来 OHA 联盟,召集全球感受到 iPhone 威胁的设备厂商和运营商一起开发开源的 Android。

这个过程其实也不快,直到 OHA 联盟成立一年后,第一款 Android 手机才上市,比 iPhone 晚了 1 年多。

至此可以显见,Google 的 Plan A 便是和所有手机厂商合作,成为他们的 OS,同时 OS 开源、免费,而 Plan B 则是前文所述的收购一家手机厂商。后者的意义在于 —— 防止 A 失败并实现软硬件一体,以打造更优秀的用户体验。

既然微软盯上了诺基亚,那同在美国的摩托罗拉就成了 Google 的心仪对象。不过,当时手机厂商的态度是莫测动荡的,大家在使用 Android 和各自优化之前的系统之间摇摆不定。诺基亚初期一方面尝试改进 Symbian,还联合 Intel 做 MeeGo,但同时也在试水 Android,后来干脆投靠了微软,而摩托罗拉也在过去的 Linux 和 Android 之间摇摆。

毕竟 Android 能不能成,是不是够好,大家心里也没数。这个时候,唯一不摇摆的是三星。

不像诺基亚有 Symbian、摩托罗拉有 Linux,三星过去没有像样的 OS,它的设备只能运行基础的 J2ME 程序,偶尔还用下 Windows Mobile 系统。

HTC 推出 G1 后,引发了微软的强烈不满,HTC 过去可是 Windows Mobile 阵营里最大的设备厂商,可以说 HTC 是靠着微软起来的。也是在微软的压力下,HTC 初期在 Android 上的投入也不够坚决(2017 年 9 月,Google 收购了部分 HTC 手机业务,并包括一些 HTC 专利的非独家授权)。

所有大厂里,唯一一个全力做 Android 手机的,就是三星了(据闻三星也内部评估过自研 OS 的可行性,但数千人年的投入让高层犹豫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 Android,至于 Bada 及后来的 Tizen,都是未做很大投入的制衡策略)。即使又晚了一年,2009 年三星推出的第一款 Android 手机上市后,就踩到了风口上。

当时所有运营商抢着和 iPhone 签合同,但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幸运儿,其余签不到 iPhone 的运营商就拼命推三星的 Android 手机。还记得 2009 年中国联通拿到 iPhone 的独家销售权后,iPhone+3G 帮助中国联通业绩大增。

这么多年来,很少遇到一个手机能左右运营商的业绩。痛苦不堪的中国移动只好压着三星出 TD 的 3G 版 Android 手机,疯狂补贴,阻止中移动用户离网率的快速上升。然后就慢慢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拿到 iPhone 销售权的运营商是少数,三星竟发展成了第一大手机厂商,一路超过了诺基亚、摩托罗拉、iPhone。

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时代一群风流人。

在 3G 时代,Apple、Google、三星崛起了,而诺基亚、摩托罗拉、微软没落了。崛起的共同特点是把握住了时代机会,以新时代的眼光要求自己的产品,颠覆了过去。而没落的共同特点是享受了旧时代的成功,没有勇敢、及时地自我革命。

在 2007 - 2012 年,5 年大战后,移动互联网第二阶段分出了胜负。以 iOS+Android 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伴随 3G 的到来,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


640?wx_fmt=png

特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微信的突围


而在中国,发生了一个特殊事件。2010 年,Google 宣布退出中国,其所有网络服务,在中国大陆境内都无法访问。Google 这个决定错失的不止是巨大的搜索市场,更错失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大潮,损失已经无法用百亿美元来衡量了。

也是因为这样,Android 的开源政策,以及服务无法进入中国的特殊国情,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其中,小米以优化更好的 Android ROM 起家,几年内迅速崛起。之前在深圳的电子消费领域深耕已久的厂商们,也各自定制 DOM,虽然共享了 Google 创造的 Android 应用生态,但分发服务的收入都进到了自己的兜里。

当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里,最值得说的一件事,那就是微信。这个 2011 年发布的产品,在几年里迅速成为国民应用,目前已经有 10 亿活跃用户。

其实这个市场在移动互联网第一阶段叫 PTT(Push to talk)。IDG 曾投资了一家叫 PICA 的公司,是早期 PTT 领域的代表,但他们没有熬到第二阶段就被收购了。在 3G 以前,在普通用户眼里,GPRS=慢+贵。

在 2010 年时,业内已经可以预见,必然会出现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式即时通信产品,运营商的通道化下沉已经无法避免。但更多人相信 QQ 会干掉米聊、飞信,无人预料到在广州的张小龙拿出了微信。

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小龙的宏观战略、细节体验等无数正确决策。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值得国人骄傲的产品,硅谷那些自诩为 IT 先锋的人也不得不尊敬和学习微信。

从即时通信、公众平台到移动支付,微信的三级跳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也改变了中国。尤其是微信对支付市场的教育,让中国人提前进入了手机支付时代。现在除了缴停车费,我实在没有其他地方使用现金了,这种生活在国外难以想象。

而我们的移动支付也不止是简单的付款,基于其上的生态在快速繁荣,我们今天追逐的一个一个热潮 —— 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自助贩售机……试想如果没有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些创业机会根本不会存在。

微信的第四级跳是小程序,2017 年 1 月 9 日,在 iPhone 第一代发布会的十周年纪念日,微信发布了小程序(iPhone 是 2007 年 1 月 9 日发布,但 2017 年的十周年 iPhone 发布会改在了 9 月 13 日)。

我们先压下小程序不说,来简单总结下移动互联网第二阶段的开发者盛宴。

在 2010-2015 年期间,苹果的 WWDC 和 Google 的 I/O 大会,是开发者业内的朝圣会议,现场一票难求,无数人熬夜盯直播。每次会议后,都会诞生一批新创业机会,无数开发者琢磨如何利用大会公布的底层新能力做点什么。

可是慢慢的,这些会议冷下来了,刚开始,人们在抱怨,又一个创业机会被 OS 直接做了;再后来,人们在调侃,iOS 和 Android 互相抄了什么功能;再后来,人们已经不关注了。2017 年,毕竟是 iPhone 十周年发布会、也是乔布斯剧场的首次亮相,这个硬件发布会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但 iPhone X 交出的是一份充满争议的答卷。

那么,我们的 iOS 和 Android 开发者的未来又在哪里?

AR 是一个机会,在娱乐、旅游、购物和 O2O 领域存在切实需求。比如旅游时用摄像头扫景点,显示导游信息;买家具时,在手机上预览在家里的摆放效果。但这个行业其实存在已数年,2012 年第一批 AR 概念的创业者就出现了,当时风投砸下去的钱,全变成泡沫了。

AR 涉及大量线下实体物品的数据模型,工作量大但很难向用户多收到钱,性价比低是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核心。所以这个产业最重要的新机会,反而是谁能提供普适、低成本的 AR 建模能力。此外,就是手机的耗电和发烫问题,即便在不需要大量线下数据的 AR 游戏领域,也存在玩久手机扛不住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经过 10 年的发展,iOS 和 Android 已经进入了创新瓶颈期。并且,不止 OS 缺少创新,手机市场的流量红利也消失了。

2011 年至 2016 年,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在高速增长。开发者做一个 App 丢到市场里,随着大盘就能看到自己的用户也在快速增长。投资人一看用户在涨,于是纷纷投钱进来。市场一片互嗨的热情局面,感觉人人都可以和移动互联网+一下。

但到了 2016 年,故事变了,开发者发现用户涨不动了,然后投资人也傻了。

其实开发者的用户增长,建立在两个本质前提下:

  • 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在增长;

  • 每台智能手机安装的 App 数量在增长。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的智能手机接近饱和了。在 2006 年发生了第二代智能手机换机潮,并造就了 OPPO、VIVO 等的崛起。此时其实开发者已经发现自己的设备库记录虽然增加了,但只是同一个用户从 A 设备迁移到 B 设备。

那么增长的第一个条件就卡住了。于是也有人开始关注出海。这里不展开这个话题。

而第二个条件,每个手机的 App 保有量,一个用户也就装 20 个左右的原生 App,除非底层有重大变革,否则这个增长条件也会卡住。

当两个本质前提都卡住时,开发者就进入了零和游戏状态,互相抢有限的用户、有限的设备安装量,以及有限的用户时间。

这个日子可不好过,除非底层有重大变革,能改变每台手机的 App 保有量。

底层怎么变革呢?如果是原生应用,如果是仍然从桌面以宫格方式寻找本机应用,那局面不会有改观。

这就是微信小程序看到的机会,敢在 2017 年 1 月 9 日发布并在朋友圈贴出 iPhone 发布的照片做对比,张小龙看到了下一个移动互联网 10 年的重要变革机会,其所展示的是 Apple 发布会底部的文字:

  •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革命性的产品出现;

  • 人一生能参与一件革命性产品就够幸运;

  • 今天苹果要重新发明手机;

  • 比其他手机至少先进 5 年的系统。

这种闷骚式的傲骄也是没谁了。

  • 小程序能解决原生应用瓶颈,在于四个关键点:

  • 免安装和更新过程,触手可及;体验达到了原生应用水准,功能基本够用;

  • 通过扫码和搜索而不是宫格提供入口服务(宫格虽有其方便之处,但你不会让你手机的宫格底部有十屏的);

  • 能直达具体内容服务。

其实在 PC 互联网上,原本就没有这些问题,搜索引擎+Web 生态,一直都可以让用户随意地畅享各种互联网服务,不存在一台电脑只能安装 20 个网站的情况。

当然,目前微信搜索事业部成立不久,搜索入口还不够完善。但在未来,微信希望像 PC 时代的百度那样,在移动互联网上,把微信打造成对接用户和众多移动互联网服务的主入口。但微信与百度有个重大差异,百度把流量导给网站主后就与百度无关了,而微信建了一个全闭环生态,每个小程序的运行、升级、账户、支付都在微信的体系下。

业内戏称微信要做一个微信互联网。

事实上,想要解决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瓶颈的,不止微信一家。DCloud 在更早就发布了流应用,并联合多家渠道共建生态,小米也在 2017 年发布了自己的新应用,这个领域被称为动态 App。

与之前百度推广的轻应用不同,轻应用在功能体验上达不到动态 App 的效果,会给开发者造成严重的留存和付费转换障碍。

这些动态 App 都是解释型而不是编译型,核心语言是 JavaScript。也正因为其解释型特点,才具备免安装、直达、方便的应用内搜索等特点。

开发者界,有句话流传甚广:所有能使用 JavaScript 写的,最终都会使用 JavaScript 写。

在早期,硬件设备性能不足时,必然是编译型语言的天下,PC 上如此,手机上也如此。当 PC 硬件性能起来后,JavaScript 通过浏览器统治了 PC 市场。现在手机硬件性能也起来了,无非也就看 JavaScript 通过什么样的新平台来统治移动互联网的下个十年了。

因为这本质上是硬件体验换软件体验。动态应用的很多体验都是编译型语言的应用所无法给予的,而动态应用的缺点又恰恰是手机硬件可以补齐的。

做预言是冒险的事情,毕竟未实现,容易惹争议。但总结历史,不就是为了给未来的选择提供帮助吗?

我从 DOS 年代开始编程,历经 Windows 编程、Web 编程、数代手机编程,明白目前的 iOS 和 Android 的原生开发也不会主流太久。每个计算平台,最终都会向解释性语言发展。

可能未来再新出一个计算平台,比如眼镜或人脑植入芯片,依然需要原生开发起步,但手机上,下一个十年,我认为是 JavaScript 的天下。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至少需要懂两门编程语言,而其中一门,得是 JavaScript。

对于微信小程序,我认为它肯定能做起来,但一个如此封闭的系统,不具备独占天下的机会,产业会推动出另一种开放的生态。

本文虽近万字,但仍不足以道尽移动互联网这十年,也欢迎有兴趣的同行添加自己对历史和未来的观点,给所有有志学习的读者提供思考素材。 

作者简介:王安,DCloud 公司创始人,HTML5 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2003 年开始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十几年编程和商业经验,连续创业者。

【END】

640?wx_fmt=jpeg

作为码一代,想教码二代却无从下手:

听说少儿编程很火,可它有哪些好处呢?

孩子多大开始学习比较好呢?又该如何学习呢?

最新的编程教育政策又有哪些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CSDN新成员:极客宝宝(ID:geek_baby)

戳他了解更多↓↓↓

640?wx_fmt=jpeg

 热 文 推 荐 

华为员工年薪 200 万!真相让人心酸!

保送清华成博士,华为 12 年搞通信,他为何如此看待 5G ?| 人物志

真正勇猛的程序员,敢于让鲁迅崩溃!

☞ 调查 10,000 名学生开发者:65% 自学成才,学 6 门编程语言!

@程序员,不加班就滚吧 | 程序员有话说

独家! 币安被盗原因找到了! 7074枚比特币竟是这样丢掉的

☞ 用对方法,开发与部署深度学习原来如此简单……

什么叫云原生应用?| 技术头条

☞ 补偿100万?Oracle裁900+程序员,新方案已出!

640?wx_fmt=gif点击阅读原文,输入关键词,即可搜索您想要的 CSDN 文章。

640?wx_fmt=png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动互联网这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