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小谈

图书馆停电。只得停下手中的笔,准备找个有灯的地方继续疾书时,正巧碰到了晓晨、子法,前者要考兰州大学的敦煌学,后者要考四川大学的佛学。

随便聊了一会儿,解决了心中的些许疑惑。

“寻求他人的认同是否是人类的一种本性?”这是我苦恼的一件事,因为于我自己而言,我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认同,甚至于依赖他人的言论。

拿穿衣服这个简单的事举例吧,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如果有人突然说我穿衣很没品,很幼稚之类,自然会苦恼,急于寻求改变自我;可也知道他人只是随口一提罢了。依赖于他人的言论,观念,生活总是不确定的,看到干净帅气的装扮又总忍不住去模仿学习,没有个尽头。所以说满足了人社会需求的微信QQ真的获得了巨大的认同,所以我就在想,寻求他人的认同是不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本性?

如果可以不顾他人的看法甚至不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观念里,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体系,自给自足,这是不是脱离了人的本性,甚至不能叫做“人”。比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瓦尔登湖的梭罗,陶渊明之流, 他们可以叫做人吗→_→。就窦唯只是稍微有点这种状态,就被称为仙了啊!


所以当听到子法说,佛的修行可以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自我实现的状态时,可以说是很吃惊了,也很震撼佛教里面所蕴含的智慧。

晓晨说在宗教学里面,佛教是公认的最有智慧的。

之前会羡慕那些有宗教信仰的同学朋友,因为他们有着确定的世界观,已经界定了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更为重要的事情便是它界定了善恶的问题。

“善与恶的问题一直贯穿哲学的始终,甚至它与生死问题同根同源”。

这几日正好在看1919-1949年中国的中长篇小说,对这句话我有着更深层次的感悟,那个时期文人所面临的世界观是急剧动荡的,他们笔下的文字总透露着那个时代对于善恶对于生死的那种强烈不安与质疑。

可又一想,身边几个穆斯林信仰的同学,几乎没有人是完全的遵守穆斯林的教条,程度不一,更有甚者是完全看不出有任何穆斯林信仰的踪迹。

可能很多宗教都大体如此吧,是人逃避现实寻求自我救赎解脱的一个工具吧,既然是工具而不是这个宇宙本来的大道法则,要想使每个人都统一的恪守这些教条自然是极难的。


佛教,它没有善恶一说。听到这句话时,内心又被佛教所体现的智慧给折服了。竟然用因果报应一说完美的把这个事解决了,做事无所谓善恶,但你种下的因,必然得去承担对应的果。而佛教从来没有什么教条一说,追求个人的自我超脱为境界,自我实现。达到这个阶段便是了,无论以各种形式修行。


要睡觉啦,有些东西没写,一个是关于朱清时的“量子佛学”。还一个是关于“淫欲”。

下次补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11.01小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