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2020年5月21日 ,前哨科技训练营公开课直播分享。 分享嘉宾:王煜全,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原全球知名企业增长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中国区创始人兼总裁,现任其中国区首席顾问。 注:笔记侠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高级笔记达人 | 王慧俊 责任编辑 | 智勇
第4902篇深度好文:5237 字 | 14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机会,无处不在,尤其是短期、当下就能看得到的机会特别多,但这些机会都是小机会,门槛小,很容易变成红海。而真正的大机会,往往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才能把握住。
以下,尽情享用~
“人们往往高估自己一年能做到的事情,却总是低估自己十年的成就。”
——比尔·盖茨
市场中,很多短期机会看似很有诱惑力,但这些机会都属于守株待兔式的,真正的机会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坚持,才可能把握住。
其实不光个人,整个社会也是如此。2003年,中国经历了非典,当年的抗疫经验让我们成为了应对疫情最好的国家。
一件新的事情来临时,人们往往容易高估它的影响,手足无措,但实际回头看并没有那么可怕。正如我们容易高估眼前那些很重要的事情,如中美贸易战,但却低估了更有长期价值的东西——科技。
当下,能立刻抓住的机会都是小机会,我们应该把这个时间拉长,看看5年后的变化与机会。
一、5年后的形势分析
1.5年的变化
2003年,非典肆虐,街上空无一人;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盛况空前。
2008年,Facebook以10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李嘉诚5亿美元投资;2012年,Facebook以2000亿美元市值上市,李嘉诚整整赚了20倍。
2008年,大家都认为做线下店的国美和苏宁才是主流,没人投资做电商的京东;2016年,京东以接近300亿美金市值上市,甩了国美、苏宁几条街。
2015年,特斯拉在中国全年才卖出4000辆电动车;2020年6月,特斯拉上海工厂预计每周生产4000辆。
2016年,抖音刚刚上线;2020年,海外版抖音TikTok拥有近10亿用户。我们可以大胆预言,TikTok或许将在2025年超越Facebook。
2.抓住一个机会,就是抓住了一系列机会
在产业基本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时,一旦你抓住第一个机会,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系列机会。
举个例子:药明康德
2000年,李革回国在无锡市创立“药明康德”。“药明康德”利用中国制造基地的优势,为大型跨国公司做化学药合成和生产服务,因而进入了全球产业链。后来,它发现了生物药的变革,开始为全球公司做生物药的开发服务。
2007年,“药明康德”在纽交所上市。
“药明康德”能在7年之内就上市,是因为它抓住了化学药向生物药和生物技术转型的机遇。
未来20年,(生物医药行业)大跨国公司的格局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新兴巨头会超越今天的辉瑞、默克等老牌巨头,原因就在于这是一个连续转变的变革过程。
有趣的是,你还能从全球新兴生物医药公司命名中看出这个趋势。从20年前的XX制药公司,到10年前的XX生物制药公司,再到5年前的XX基因公司,最后到现在的XX治疗公司。
大量产业在先进科技的冲击下,正在进入转型期,甚至进入产业颠覆期。
我们若想把握机会,必须要做到这2点:首先,挖掘出产业基本格局深刻变化的机会;其次,要“躬身入局”,亲自介入到产业中。
今天,中国还未进入所有全球产业链中,所以我们才要强调国际化。我们要站在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才能更好地切进去。如果只站在中国角度,虽然拥有中国优势,但进不到全球产业链中,中国优势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你在正确的时间点踏入一个正确的产业,又学会了正确的玩法时,就会形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形成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不光是生物制药,其他领域也符合这个规律,把握住了第一个机会,就容易把握住第二个机会。比如现在热门的人工智能公司,比如谷歌、微软、Facebook等等。
过去,很多公司做大后上升空间有限,比如通用、福特这么多年除了卖车还是卖车,虽然市场占有率很高,但上升空间越来越小。
而今天的强者和过去不一样,今天的强者会从一个产业过渡到另一个产业,不断地往上走,上升空间巨大。
二、树立系统的世界观
1.科学地看待世界
摩根斯坦利前CEO探讨自己在投资领域的成败得失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大家都说所谓的“价值投资”,有时候一个趋势持续时间之久,以至于做价值投资的都死掉了,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任何投资都是有时间点的,如果你做价值投资,而市场连续10年都是反价值的,任何资本都扛不过连续10年的亏损。
企业经营、产业投资一定是顺流而下、顺势而为,大趋势确实是价值投资,但在短期趋势占优时要学会利用短期趋势,为价值投资积蓄更大的能量。
所以说,想要把握机会,既要看时点,也要灵活运用。看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预测未来的走向,但同时我们要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放心决策。
创业者总是孤独的。刚开始创业时,大家会喝彩你创造了一个新模式,一年之后大家就会质疑,两三年还不见起色,大家就会鄙视你,很可能会没有朋友。指望别人理解你是不现实的,包括投资人。
所以,如果你不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你一定是坚持不住的,因为外面都是反对的声音。
因此,创业者一定要构建一个强大的世界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世界不会错,但你的世界观可能会错,如果你的世界观经常和事实产生矛盾,就需要赶紧调整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事实背后的规律。
对未来5年的解读,可能直接决定了你的发展策略。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在六七十年代时,美苏冷战如火如荼,有人真的相信几年之内一定会打世界核大战,甚至有一个美国家庭直接在自己房子后面挖了一个很深的防空洞躲了进去。若干年后出来发现大家还是安居乐业。这就是他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世界有清晰的认知。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曾说过,我们会迎来下一个大萧条,他的认知偏差在于:大萧条对投资人的打击最大,如果没有大萧条,投资人总是会跑赢市场,但一旦发生大萧条就不敢保证了。
一般来说,上升总是缓慢可预期的,而下跌却是瞬间不可预期的。后者属于无法控制的风险,这也是所有投资人的共识。
所有投资人都在惴惴不安地猜下一个黑天鹅、下一个大的突发性下跌事件什么时候会发生。于是,他们会收集信号,找一些参数指标进行佐证。
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次验证数据,一次是1837年,另一次是1929年,每次大萧条持续大概十年。如果你用两次事件发生之前的某个经济指标来预测会不会有第三次危机,会准确吗?不一定。我认为应该从世界规律出发去理解。
上图是美国过去20年的物价变化,大家可以看到很多高科技商品物价是一路降低,这对世界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因为汽车、家居产品、电子产品价格的降低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现在的工资水平已经回到了上一个顶点(70年代初),但上升趋势不变,未来还会达到更高的顶点。
其实,经济数据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悲观,我认为所有的数据显示只是一次隐形危机,而且已经过去了,现在很可能不是经济危机的谷底,而是经济危机恢复期。
我们容易被错觉引导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次疫情,但是不用紧张,三个月之后再看,美国人对疫情逐渐就习以为常了。
斯坦福教授Michael Levitt做了一个研究,他认为3月初是一个拐点,病人数量的增速开始放缓。在最新文章中,他认为疫情已经不是一个世界性灾难了,只是一个大号流感,它与流感唯一的区别就是现在还没有疫苗。
所以,美国人民的心情和中国人民的心情有点像,从疫情开始的不明觉厉到紧张、恐惧,再到居家隔离,最后到现在的习以为常。
2.综合考虑
我们在看宏观经济时,要把几件事结合到一起。
第一,大形势是利好,原因是科技正在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从工业革命开始,科技就一直是经济发展的助力。
第二,疫情带来的一个长期影响是货币超发。大量现金涌入社会会导致滞胀(停滞性通货膨胀),而滞涨的特点是失业率、物价同时高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在统计数据的方法没有考虑现实情况。消费者因为不能出门,往往会通过电商、预约等形式一次性购买两个月的商品,整体支出高,所以未来几个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指数不会跌,反而会涨。
CPI指数一涨,滞涨现象就会发生,大量的钱涌入市场,但最缺钱的人还是缺钱。滞涨现象会导致银行负利率,之后引发抗滞胀、抗经济衰退的投资,比如新型基础设施、高科技、生物医药。
现在,中国有很多思潮比美国领先,这是经济发展良性的现象。经济发展好,思想也会比发展慢的国家和地区更活跃。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值得重视,其中一个就是政府在推动的新基建。
未来的大数据是新能源、是“石油”,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才是正道。从美国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可以看到,尽管美股整体非常动荡,但很多科技公司依然强劲增长,因为科技正在变成新基建,而投资那种覆盖面广的科技就可以抵抗通货膨胀。
三、不要把自己熬成旱季的仙人掌
面对未来,我们有两种态度:一是留足现金流过冬,二是把自己打扮成可能是未来赢家的那个人,然后吸引资金。
2020年,是中国走出百亿、千亿规模企业的元年,从现在开始创生,2年内获得大量融资,5年内慢慢锁定胜局,再往后就是通向百亿的路。
现在很多投资人告诫企业家:现金流足一点,重新盘点自己的业务,以“有钱挣的”为主,不要死掉了。
过冬当然对,但是企业不应该过冬,如果企业养成了一个“慢花钱不增长”的习惯,挺过去很容易,但挺过去后会没人投你,因为投资者不可能去投一个不增长的企业。如果你的企业未来想象空间巨大,而且你正在往那条路上走,就会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永远不要放弃最乐观的预期,因为有一天雨季将要到来。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义成在旱季熬下来的仙人掌,虽然你是活下来了,但是雨季来的时候,你就会被泡死。
生存是每个个人的基本目标,如果你因为创业吃不饱饭养不活家,那就有问题了。做好自己家庭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每一个创业者的责任。但对于企业来说,生存不是目标,发展壮大才是。投资人最核心的判断标准就是:判断一个企业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大到被收购,大到自己上市,成为世界500强。
有的企业能够活着,但上不了市,因为它没有增长,也没有想象空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包子铺是不需要拿风险投资的,因为包子铺最大的问题是苦熬,可能熬了一辈子,把自己熬成仙人掌活下来了,但是永远做不大。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问题1:疫情之后的汽车后市场是会报复性反弹,还是会另辟蹊径?新的方向的拐点是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一类的吗?
(笔记君注: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王煜全:当一个产业出现大转折的时候,即使你不是产业的核心链条,你也会受到冲击,而且这种冲击会很无奈,因为你改变不了产业的变革。
虽然汽车产业已经产生革命了,但是离自动驾驶的革命还有很大距离,我可以大胆的说,5年之内自动驾驶不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也就是说,5年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动驾驶的可能性不大。
但什么会对汽车后市场有颠覆性影响?电动车+自动驾驶。
电动车对产业格局,尤其对4S店是一个革命性的颠覆。因为4S店的核心是修车, 而在电动车的时代,4S店的两个主要功能:卖车和售后保养都变得不再必要了。
5年内,电动车很有可能在新车销售比例中超过50%。现在电动车开始进入了一个井喷期,说不定今年10月份弄就是电动车销售的小高潮。
前几年中国经济形势确实好,大家买车的时候非常强调个性和特色,但经过这次疫情后,未来大家买车的时候就要考虑个性和经济实用性兼备。
个性是什么?汽车稍微贵一点也可以接受。经济实用性是什么?养护成本要降下来,而绝大数养护成本都是让4S店赚走了。
所以未来会发生一个深刻变革,就是电动车不太需要4s店了。作为4S店的商家需要好好想一想,未来2年之内可能只是业绩下滑,到5年之内可能就有本质性影响。
问题2: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看好后续医疗器械产业的走势,您看市场上的钱是会更多更少,哪些新的技术会在这种形势下有更多的机会呢?
王煜全:首先说一下,医疗器械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投进去的钱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是要注意,高速增长意味着迭代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你踩错了,就死定了。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哪些是大趋势里面的真正增长点。
我认为医疗器械增长有这几个点:
第一个,医疗器械的小型化。
经过这次疫情,大家会看到这一点——去大医院不方便,能否在家里做处置。所以家用医疗器械会越来越多。
这里要提醒一下,如果想要做到医疗器械的小型化,让其进入千家万户或社区医院,必须要做到医疗器械批量化。只有做到批量化,成本才能降下来,社区医院才能负担得起。
第二个,B超、CT小型化或便携化。
大量的病人将来要在本地做检测和护理,也就是POC服务(及时现场护理),甚至直接做治疗和诊断,比如小型B超、小型CT设备。
第三,手术机器人方面的机会。
中国医患矛盾特别严重,这事也真的很要命,怎么解决?标准化。整个手术是标准化的,而且全部记录在案,有什么问题就好解决,所以应用机器人的普及也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创新地图依托海银资本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以连接全球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文化传播机构,是海银资本紧随知识服务数字化、产品化的一次创新尝试。公司以海银资本及创始合伙人王煜全的海外科技投资实践为基础,整合个人行业影响力,探索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创新实践,向用户提供多元化、针对性的知识产品及产业协调服务。
经过两年快速发展,目前业务领域不断扩大,产品包括知识服务产品,创新教育培训,大型线下活动,海外游学考察,科技投资基金,数据库产品体系等。目前已拥有以企业家、投资人、海内外科研工作者、科技极客等构成的高粘性社群12万余人。
笔记侠好文推荐:
嘿,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