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DI(外向)风格

对于DI(外向)风格的人,我们常常会联想到“呼朋唤友”,“社交达人”,“永远的C位”。但是像是社交永动机的DI们,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样么?


重新理解DI(外向)风格_第1张图片

1、DI(外向)朋友很多,但似乎大都交情不深

2015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一项研究认为,外向的人看上去朋友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更愿意发起社交活动,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二是他们更容易认识跟自己相似的人,当他们的人际关系有了交集后,社交圈就会加倍扩张。但是交友多,人际关系满意度就高么?答案是不一定。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密友,和普通朋友,只是数量略有不同,可见,人际质量的高低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是DI风格的标准。

2、DI是社交动物,他们能通过社交来获取力量

有研究证明,不管你是DI(外向),还是SC(内向),在合适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交带来的积极有作用。我们一般会认为,SC社交时更容易“心累”,也许他们并不是“累”,而是可能只是缺了一种让自己舒服的交流方式而已。相比之下,DI灵活、多元的社交方式看上去似乎更加容易获得积极作用。可见,是否能被社交活动赋能也不能作为是否是DI风格的判断标准。

3、DI不会产生社交焦虑

首先,我们要知道,社交焦虑来自于“总觉得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害怕被被人评判或拒绝”的心态。DI虽然相较SC自信,但每个人都有缺点,一旦被人暗示或者指出,就会有焦虑感,它与是否外向没有关系。

4、DI不需要和自己独处,他们更需要出去“浪”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参加聚会、演讲、表演等外向型活动时,通常会在第三个小时候出现疲劳症状,而且“人越多越累”。高强度的社交之后,谁都需要休息,就像很多喜剧演员台上开朗快乐,私下却很安静低调一样。DI也会疲累,也需要一些空间去放空自己,思考人生。如果你看到一个在发呆,或者逃避热闹的人,不要就认为他一定是SC,也许是一个正在与自己独处的DI哦!


重新理解DI(外向)风格_第2张图片

综上所述,DISC都需要社交,都有好朋友,都会焦虑,都会累,也都需要休息。我们在判断行为风格的时候,不能仅仅依靠表面现象就简单下定论,如果想准确判断,还是要依靠专业科学的测评工具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重新理解DI(外向)风格_第3张图片

有需求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理解DI(外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