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现象:
1、有些超市已经有了电脑自动结账收银,对应的是以前的收银员失业了。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2、很多人在朋友圈分享雨果奖作品《北京折叠》里的阶层划分,感叹无法进入上一阶层。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该如何突破你所处的阶层?
3、现在我们常常听说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了,有多少人认真想过人口红利消失后的机会在哪里吗?甚至,很多人连什么是人口红利都不知道。
我将通过思考、书籍阅读,以及过往经历将这些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分享给你。如果你有足够耐心看到最后的话,你将明白在这样一个时代级的机会面前,该如何突破阶层划分。
为何强调耐心呢?
因为,在这个信息繁多,充满焦虑的年代,有耐心的人更能突破自救。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经济学家Bloom和Canning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它的含义非常直接: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
其实,每一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由于医疗、卫生水平的上升,死亡率开始下降;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整体教育水平提高,生育率也开始下降。于是会出现像下图的两个阶段:人口红利阶段,人口红利消失阶段。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阶段,能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机会?
1 人口红利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生率下降速度 < 人口老龄化速度。
在人口红利期间,劳动力供给充足,同时,老龄化人口较少,使社会负担相对较轻。
拿中国2000年人口的产出和消费举例来看下人口红利的现象:
(数据来源《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横轴是年龄,纵轴是2000年中国人口的产出和消费)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1)在0-22岁以及60岁之后,人口的消费大于产出
2)而在22岁至60岁的区间内,人口的产出大于消费。当这一部分人口的比例较大时,就是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会有以下效应:
由于总产出大于消费,投资更多,资本积累更快;
子女数目减少,就业机会增多,尤其是妇女的就业机会增加;
劳动力的教育投入更多,人力资本存量更高。
这就是中国在过去30年所经历的事情:
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2 人口红利消失阶段
当人口红利窗口关闭时(出生率下降速度 > 人口老龄化速度 ),人口红利就会转变为人口负债,即人口红利消失。
这个阶段,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开始下降,老龄化人口增多,我们就必须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来维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下降,一个国家便开始偿还人口负债。
例如,从1990年开始,人口红利阶段为日本每年带来了1.6%的额外增长,人口红利消失阶段的作用就是为1990年之后的日本带来每年1.6%以上的衰退。
人口红利消失,会产生以下效应:
老龄化加剧,绝大多数社会资源要投入到养老中
在人口红利期间,那些计划生育的父母,由于生育数量的减少,使得他们抚育孩子的负担减轻,因而他们从少生孩子中得到了许多“收益”。
但是在人口红利消失期,当计划生育的父母进入老年时,将不再能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从子女那里得到那么多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其结果必然是增加对政府与社会的依赖。
人力成本增加
如果你去过韩国,或者日本,就会发现超市,餐厅都是自动化靠机器来实现的,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工成本太高。
那么,现在我们中国处于人口的那个阶段呢?
没错,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的阶段。
其实,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2年已经关闭了。
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下降幅度为0.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表示,这是多年增长后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
你看到现在超市正在用电脑自动结账来取代人工,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是越南的3倍左右。
在人口红利消失阶段,我们面对老龄化,人力成本增加,是不是没有机会了?
其实不然,人口红利有它的机会,那么人口红利消失对个人也有着新的机会:
1)人力成本增加,对应的是新技术变革的出现
2)人口老龄化,对应着是中国3亿中产阶级的崛起
其实,明白道理和知道如何做是两回事,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人是知行不一的。
所以,我们先看一个人是如何利用时代级机会突破阶层划分的的,然后在回头来思考我们该如何去做。
正如乔布斯是手机行业的颠覆者一样,美国时代周刊的创始人亨利是出版行业的颠覆者。
他创办了以《时代》周刊、《生活》周刊、《财富》为标志的出版王国,重塑了内容产业的面貌。他成立的时代公司,就是现在全球最大传媒集团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前生。
你可能会有点很奇怪,在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也有很多人从事出版行业,那为什么亨利却成了最有影响力的人呢?
这要从他大学毕业说起... ....
亨利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有很多想法,但是当时的社会创业氛围并不浓厚。那时候,“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人,一般都在当传教士,而不是商人。
当时,他爱上了一个心爱的姑娘,姑娘的父亲嫌弃他是个穷小子,死活不答应把女儿许配给他。
(当然,他后来有钱以后,还是娶了那位姑娘。)
毕业后,亨利也找过几份工作。
但是,杂志社只想要一个编辑,不想要他这样有想法的人。再加上他本身有点孤僻,走哪都不受人待见。以至于,他都想过:总的生活下去呀,不如俺去工厂当工人吧。
就在混的最惨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贵人。这个人其实是他的大学同学,叫布里顿.哈登。
布里顿对他说:我想创办一份杂志,你做我的合伙人吧。
两个连学都没上过几年的小伙子,一出手就想办自己的杂志。要知道,当时办一份杂志的启动资金,就是10万美元,这的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呢。除了钱不说,人家其他的杂志社有几百人的队伍,大量的编辑人才,而他们就两人,这也太自不量力了吧。
所以,当时的朋友和亲戚看他两的眼神是这样的~
不过,这个事对亨利吸引力却非常大。因为他从小就想做影响他人的事情。而杂志和影响力正好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自己创业。
创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钱,该怎么办?
亨利四处给人说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甚至同学的亲戚都借遍了,几百美元几百美元的凑,凑了快一年的时间,终于凑够了10万美元启动资金。这就算融资成功了。
接下来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他们两个人怎么竞争过那些老牌的杂志呢?
他们没有选择做和其他杂志一样的事情,而是进行了破坏式创新。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他们从五个方面对传统的杂志进行了创新:
文体的创新
因为没有钱雇记者给他们收集信息,他们就从其他的杂志上面扒拉新闻,进行改写。但是他们的改写可不是简单的改动字数。
当时的新闻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枯燥,而且特别长。他们决定要把它改成一种生动简短的文体,称为“时代体”。它的特点是每一段新闻的字数严格控制在400个字以内,而且必须要用生动幽默夸张的语言。例如说一个人眼睛大,就要说成大如棒球的眼睛。
经过改编后,原本的新闻让人读起来不再像是读新闻,而更像是看故事。
(如果你有仔细观察我的文章“猴子聊人物”,就会发现,我也是通过一个人物故事经历,来帮你快速打通一个陌生的领域知识。)
这么一来,新闻这种平时读起来枯燥的东西,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这种全新的文体非常吸引人,甚至一度变成当时最流行的文体。
观念的创新
他们的新闻总要加上编辑的个人观点。要知道,当时的新闻报道可都是没有编辑的个人观点的,这是一个大胆的突破。由于这个改变,亨利直接把新闻产业变成了教育产业,不断的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别人。
他曾公开说,我这个杂志就是有强烈的倾向性,新闻杂志的定位就是要教育茫然无知的读者。
更新频率的创新
其他杂志大多数都是月刊,而时代变成了周刊,一周出一本。可别小瞧这点微小的频率变化。
这种变革是针对当时人们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所作的调整。非常符合人们的生活节奏。
一个月一次的信息更新,早就不能满足人们的胃口了。所以,就的用更加简短,更加标准的格式化的东西给人们信息。
筛选机制的创新
在50年之前,亨利就观察到帮助用户省时间是一门大生意。
信息变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时代周刊的编辑们就充当了人肉筛选器,把当时最值得看的新闻,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来,帮助用户节省时间。
对新技术的拥抱
从一开始的铜版纸印刷到后面的图片杂志,亨利总是第一时间去拥抱新技术的出现。因为他知道,每一次技术的升级都会带来一波机会红利,他对新技术永远抱着开放的 态度。
亨利对新技术的积极拥抱和应用贯穿了他整个的商业生涯。
有了这5个创新,时代周刊一经推出就卖到脱销了。他们的事业也有了起步。
不到30岁,亨利的财富就已近让他觉得赚钱是一件没意义的事情 了。
在后来,亨利每7年发布一封杂志:
1923 年,创办《时代》周刊
1930 年,创办《财富》杂志
1936 年,创办《生活》杂志
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抓住了一个时代性的大机会。这个机会就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
随着中产阶级收入的提高,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被释放出来,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都在全面的提升,这个机会是百年难得一遇的。
如果你有认真看我开头写的内容,就会发现,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消失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红利期。
没错,你现在就是和亨利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中国正在经历一个时代级的机会:中国30亿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他们的需求在升级,这也意味着各个领域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面对这个时代级的机会,你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把握呢?
我们从亨利打破旧杂志的创新过程中,其实可以看到作为个人,在这个时代级机会面前努力的方向。
你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住这个机会。
第一个是“技术”
现在的新技术是什么呢?
一个是阿里巴巴,一个是微信,一个是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及其思维,我在以前的文章《大数据时代,个人该如何选择》中有提到,在“猴子聊人物”里回复“大数据”可以获取到)
其中,阿里巴巴,微信已成为新的基础设施,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在这些新的基础设施上去发展自己。
记得小时候,小镇上一片荒凉的地方因为修建了一条穿过的铁路线。后来围绕这条铁路线发展出很多小生意。
如果把铁路线比作基础设施,那围绕铁路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的小生意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设施上的点。
现在的阿里巴巴,微信,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基础设施。
围绕这些新的基础设施你该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点”生意呢?
如果有机会写作的话,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深耕。因为微信为你提供了新的连接机会。
同时,微信正在全方位降低个体成功的成本。这不,最近又推出了微信小程序。
这个新技术意味着什么机会呢?
过去个人搞公司是很困难的事情,你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才能完成:web前端,后端,设计师,iOS 端,Android 端,市场营销,财务,客服等等。
有了微信小程序技术,如果你有个好想法,直接开干就行了。因为你只要会 javascript就可以搞定一切了,而单干的合作成为为零。这也就是你是自己的CEO,这比你招一票人每个月花几万元才能养活划算的多!
最先运用新技术的人,总会把同行甩开八条街。因为在这个时候,你的同行还在各种偏见中纠结。
而无法拥抱新技术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就像郑智化在《中产阶级》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我害怕过了一夜就被世界遗忘。
第二个是“影响力”
稀缺性是商品的核心价值。
互联网让交易变得便捷,所以流量不是问题。当钱和支付能力也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思考下: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的稀缺性呢?
是让人觉得信任的“人”,是稀缺的,你看看现在自媒体有多繁荣,就会深有感触了。
传统的交易入口,靠流量和性价比(如店面和集市),但人格化的交易入口正在崛起。
人格化的本质是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因为建立了影响力,你才会变的稀缺。
我见过一个90后的小姑娘,凭借自己在美妆领域三年的坚持,成为一个网上的美妆达人,同时这导致她的淘宝店铺生意非常火爆。现在已经80万买了豪车,并在上海买了房子。
所以,想想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可以加强你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
未来的社会,只会分为两个阶层:有影响力的和没有影响力的,而建立在影响力基础上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将使你有机会突破阶层的划分。
现在,你明白了要使用新技术,走在建立个人影响力这条道路上。
接下来你可能会问?我该从哪个领域着手呢?
亨利创办《时代》周刊正值美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一如现在的中国。
中国30亿中产阶级正在崛起,他们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们的需求也在升级,归根到底,就是认知的升级。
同时,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加快和不确定性增强,人们普遍都会越来越焦虑。
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和焦虑,崛起的中产阶级会更重视提升自己的能力、存在感和认知。那么,给人赋能的事情会更有市场和机会。比如,如何教人编程?如何提高演讲和说话的感染力?如何健身?等等。
成为有影响力的人,你就会变的稀缺,有了一定的用户群,你的商业模式自然而然就会建立。
要记住,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第三个是“耐心”
巴菲特说,从 A 点走到 B 点,你穷,只能走过去,你有钱,就能开车过去,你更有钱,就能乘飞机过去…… 所以,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博弈,是有捷径的事情。做这种事情意义不大,在这种事情上,有钱更重要,所以得去赚钱。
那么,什么事情值得做呢?
就是那种无论是谁,都只能耗费相同的时间精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对巴菲特来说,去投资标的公司实地考察就是这样的事情。当然,许多年后,巴菲特再光顾某个公司,所受到的待遇,其实是他之前多年积累的结果。
再好比,跑步这件事情,理论上每天跑5公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加上“耐心”这个维度,能每天坚持跑5公里的人其实不多。
我就是从一天1公里跑步都喘气,到现在坚持了一年,每天跑步5公里,甚至在冬天都没有停过。
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不管你是谁,反正得花时间去做一件事情,这事儿没啥捷径。所以,我们最终拼的不是其他,而是在时间这个维度上谁的耐心更大,谁就不会被落下。
凡是需要耐心去积累有效果的事情,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集聚势能,早晚爆发。
旧机会不再。但是亨利对我们这代处于“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级机会”的启发却摆在面前——
1. 技术正在飞速进步。
2. 时间正在极度地碎片化。
3. 中国三亿中产阶级正在崛起。
面对时代级机会,你要做的就是:
在新的连接技术上,选择一件有积累效果的事情,去慢慢建立你的影响力,一直耐心的去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作者:猴子 微信公众号:houzichedan 微信搜索:猴子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