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大软工1816 · 助教总结

课程相关链接

  • 班级博客主页
  • 班级Git主页
    • 个人项目
    • 结对项目
    • 代码作业自动化
    • 正在完善中的资料合集
  • 博客作业计划安排
  • 柯大Boss的博客
  • 安琪助教的博客

作业合集

  • 福大软工1816 · 第一次作业 - 准备
  • 福大软工1816 · 第二次作业 - 个人项目
  • 福大软工1816 · 第三次作业 - 结对项目1
  • 福大软工1816 · 第四次作业 - 团队展示
  • 福大软工1816 · 第五次作业 - 结对作业2
  • 福大软工1816 · 第六次作业 - 团队选题报告
  • 福大软工1816 · 第七次作业 - 需求分析报告
  • 福大软工1816 · 第八次作业(课堂实战)- 项目UML设计(团队) [已完成]
  • 福大软工1816 · 团队现场编程实战(抽奖系统)
  • 福大软工1816 · 第十次作业 - 项目测评(团队)
  • Alpha 冲刺 (1/10)
  • Alpha 冲刺 (2/10)
  • Alpha 冲刺 (3/10)
  • Alpha 冲刺 (4/10)
  • Alpha 冲刺 (5/10)
  • Alpha 冲刺 (6/10)
  • Alpha 冲刺 (7/10)
  • Alpha 冲刺 (8/10)
  • Alpha 冲刺 (9/10)
  • Alpha 冲刺 (10/10)
  • 福大软工 · 第十一次作业 - Alpha 事后诸葛亮(团队)
  • 福大软工 · BETA 版冲刺前准备(团队)
  • Beta 冲刺(1/7)
  • Beta 冲刺(2/7)
  • Beta 冲刺(3/7)
  • Beta 冲刺(4/7)
  • Beta 冲刺(5/7)
  • Beta 冲刺(6/7)
  • Beta 冲刺(7/7)
  • 福大软工 · 第十二次作业 - Beta答辩总结
  • 福大软工 · 最终作业 - 软件工程实践总结(个人)

关于成为助教

成为助教大概是我在2018年中最为意外的一件事。实际上一年前的我和大多数挣扎在软工实践中不上不下的同学相差不多,没有代码大佬的思维活跃、善于学习,也没有优秀组长的强势控场,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一组大哥小弟菜鸡组抱团取暖。


作业主线思考

我参加过两次软工实践课程,一次作为学生,一次作为助教,对于课程真的没有具备深度的思考,只能就两次的经历谈一谈感受。本期软工实践课程作业的发布主线基本参照了17年谢涛助教给我们发布作业时的规范,再做出一些改变:

  • 个人作业与结对作业主题编程
    • 变化:个人作业和结对作业都围绕词频统计来展开,鼓励创新信息挖掘的高分附加题
    • 初衷:以同一开发背景为核心,围绕同一主题渐进编程,从时间轴上看很有递进的感觉,前后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附加题在结对作业2中占了很是不小的比重,鼓励创新下点血本也不算什么,事实证明高分之下必有大佬
    • 问题:虽然背景、主题很确定,但对于需求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同学对需求提出了异议,确实有些意见一针见血,我们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得足够周全,此后在作业设计时可以经由更多人校审,而不仅限老师助教内部;关于附加题的创意,不知是否作业博客中所给例子选择过于丰富,不少同学选择完成已有的例子,而未进行创新,如果还有机会我真想加一条“优先完成样例者得分,后来人若不创新不超越通通分数递减”之类的要求,毕竟要么快要么新要么越做越好,市场那有那么长情呢ㄟ( ▔, ▔ )ㄏ
  • 答辩总结
    • 变化:在前两次团队选题、需求报告作业中,将作业主体与答辩总结合二为一
    • 初衷:一方面,希望同学能在答辩之后对自己小组的成果有更深刻的认知,明白不足之处并将这些认知补充完善到作业成果中,提高作业质量;另一方面,也为助教评分减轻了一点点工作量,前后逻辑更加连贯
    • 问题:我们一般需要小组在答辩前提交本组材料以供其他小组参考查阅,在答辩后提交互评结果和提出问题,在从辩前到辩后这一段时间里模糊掉了一次作业截止提交的时间点,导致辩前成果与辩后成果提交的时间点变得不甚严格,有一定随意性
  • 强制换组
    • 变化:往期K班未安排强制换组,今年总体上依旧沿袭这一点采取自愿换组,但在uml课堂实战的单次作业中加入了强制换组因素
    • 初衷:我们强制换掉了每个小组的组长,这就意味着本次作业不仅是个别同学的换组体验,同时也是各组面对失去领导者+熟人离场+新人入场时的团队作战能力的考验,而临时组长如果能够优秀胜任组长一职,原组长的权威和能力是否遭受挑战,助教表示后排强势围观
    • 问题:新人入组由于不熟悉业务,面对短期合作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很多同学不希望面对强制换组的情形,特别在项目组和谐运作的前提下,但事实上换组噱头出现本身也是为了模拟现实工程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岗位轮换、职业事故等。当我们的班级中同时存在这样多个正在运作的项目组,一方面,假如部分同学内心有跳槽的渴望,我们也乐于提供这样的土壤(我们并非鼓励跳槽换组,但是很高兴提供这样的机会);另一方面,有的小组的运行模式一直受到赞誉,换组交流是否也可稍作借鉴、共同成长?我个人始终推崇自愿跳槽,但希望下届依然能在推动换组方面有所尝试
  • 关于测试工作
    • 变化:在专门的测评作业中,相比往期只需要提交一篇博客提升了作业级别,进一步要求输出测试报告及现场答辩
    • 初衷:测试作为软件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在实际项目工程中从来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甚至作为软件质量保证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上一期的软工实践课程中测试被某种程度的模糊了。个人作业由于时间、技能等原因,很多同学无法完成有效的单元测试,作为非主要编程目标,这一块的分数占比较小,部分无法完成的同学选择放弃是常规操作;而团队作业受限团队人数,每个人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能,测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更多是程序员的代码自查;唯一一次专门的测试作业由于穿插在Alpha冲刺中,且只需提交一篇博客,容易产生作业敷衍的情况
    • 情况:个人作业中能够完成单元测试的同学比例相比往期更高,不过作业要求至少10条用例,孩子们你们就真的只写10条是不是有点懒汉了啊喂(#`O′);另外由于团队人数大幅扩容,本期中部分小组出现了以测试为目的的角色划分;而在专门的测试作业中,很高兴看到大部分小组都良好完成了本次作业,并有小组尝试进行了兼容性测试算是超额完成了目标o( ̄▽ ̄)ブ撒花。特别地,今年将测试对象选定为福大助手,学生群体作为需求输出方和软件接收方,对软件目标更有想法,app应用测试规模较小容易把控,软件开发方作为校内可反馈对象也具有校园意义
    • 问题:这次的测试作业依然穿插在Alpha冲刺期间,特别到了逼近部分课程结课时间,时间还是非常紧凑,收到了不少同学的反馈。所以关于这一次作业的安排时间,个人建议下一届能够稍微提前,尤其在Alpha前测试一个可用的成品,或许能对后期Alpha冲刺的开展有一点启发
  • 关于现场编程作业
    • 变化:当然要变呐 = = ,都做同学录不就看穿一切了
    • 初衷:选择了当时热度较高的王思聪抽奖事件为背景,目标是制作一款抽奖系统,因为考虑到本期每组人数较多,于是提高了任务难度,但也保留了一部分个人认为比较容易实现的基础功能作为保底
    • 问题:从现场情况看,难度还是超标了,对于交流、设计、学习等需要额外耗费时间的部分没有留出弹性空间,部分编程实力较强的队伍也由于设计不当未能成功出包,酌情之下按照已完成的可独立执行部分给分;个人保留的可以轻易实现的 part(自以为) ,没有小组成功捡分QAQ

作为助教的不足之处

  • 自动化测试问题
    • 对获得的源程序需要适应本次本班作业目录结构、测试用例与评分细则修改一部分逻辑,另由于本班人数众多,第一次个人作业提交时不少同学直接push了整个工程导致git分支有点大,原程序自带的下载方式似乎也不受我本地代理的加速,把代理写入程序好像有点麻烦,于是我选择本地下载,这一块代码目前只是注释调用,后期有空还是想补充完整,有些东西被我写死了,不敢打包,否则后期其他助教需要使用的话还要再经历一次我的痛苦QAQ
    • 另一大问题,该代码只适用C++程序自动化,Java程序自动化需要自己筹备。我无法完成的部分是自动编译java文件,其实不太熟悉java,这次为了编译程序现学的,在程序中创建进程试图批量编译Java程序失败,我瞎猜是编译环境问题,还是需要写个批处理程序[望天.jpg],我可耻的手动编译了,自动化部分只有评分啊= =太不自动了
  • 博客阅读与作业评分速度问题
    • 因为人数众多,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一般到周末才会集中性阅读博客,随着作业到后期,特别几次需要测试的作业评分耗时过长,每次阅读博客的时间赶不上作业发布的实际进度,对同学的近况渐渐就不太了解,对于后期个别团队内出现的问题没能及时的给出帮助
    • 阅读博客不应该仅仅盯着评分,更应该时时关注同学的近况,未能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是我在本次助教工作中最为失败的一点
  • 博客回复问题
    • 这学期下来确实没有在回复博客上下多少工夫,关于这一点我的失职也受到了同学的指摘,希望引以为诫,同时向所有参加软工实践课程的同学致歉!
      • 本届助教积极性说实话不高,只在每次分数发布时有存在感,助教变成无情的分数发布机器人,基本无互动

    • 外部原因:班级人数较多(99->82),消灭零回复确实有困难
    • 内部原因:作业评分进度未能跟上作业发布和提交,阅读到该博客时该作业可能已经提交半个月
    • 个人原因:个人事务占用主要业余时间;自我放纵心理;喜欢和同学的私聊解决问题
    • 关于博客回复问题,实际上在第二次作业之后助教内部就有过想法,也和老师提及,在人数这样众多的情况下,应该鼓励同学之间积极互相阅读和评论博客,我们可以对评论有价值的同学在总分上进行附加奖励。这个想法后来没有实施,原因已不可查
  • 助教与同学间的交流问题
    • 今年班级交流放弃微信群,改用qq群的模式。采用q群是为了方便同学与助教的单独交流,以及可以使用 Tim 的一些办公便利。同学和助教之间点对点的沟通方便了,似乎也更不喜欢在群里提出问题,即使对通知一类信息有异议也闷声私聊,没能在交流群内带动交流
    • 没有处理好回复同学问题的时间,前期任何时间看到消息都尽可能去回复每一位同学的私聊,后期个人闲余时间较少深夜式隔天式回复消息,不论哪一种都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 小组分数计算机制问题
    • 进入团队作业后每个人的分数折算就涉及公式问题,人数多的小组任务和贡献划分更加细致,同样人数越多所需消耗在交流上的时间也会更多,为了照顾到整个班级大小组的分数,所以最终我们沿用了上一届中的分数公式:个人总分 = (小组总分*贡献度)/(最多人数/本组人数)
    • 这个公式受到了某位组长的质疑,公式确实不够完善,但属于现行方案中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选择,无法处理好这个问题和组长达成统一,最终交由老师裁决,依然沿用该公式。希望后来人继续完善该部分统分机制,尽可能更加公平
  • 助教的自我督促能力问题
    • 上面有提到过,自我督促能力确实亟提升。既然做了助教就要全力以赴,每个人都有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各种各样的私事,要学会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时间,不能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借口懈怠个人责任。软工实践课程从准备到开课、开课到结课准备周期不短,助教工作随着刚开始的热情渐渐也有点麻木,日后软工实践成为必修课后,班级规模可能继续扩大,面对众多认真完成作业的学弟学妹,助教也应当认真完成助教的职责。时间可以消磨热情,但不能减轻责任,作为耗费众多人心血的课程,助教不仅是授课老师的助手,也是学弟学妹的前辈和朋友。自律者律人,自己都督促不了还怎么督促他人,在成为助教前就应该有这样的觉悟。

不知如何归类只能放到最后说的话

  • 学弟学妹们真的很强很可爱○| ̄|_
  • 可惜本助教太渣了○| ̄|_
  • 回复私信问题都会感到有压力,现学现卖还是感到很有收获(+_+)?
  • 做助教果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回想谢涛助教的工作,依然难以望其项背○| ̄|_
  • 感谢安琪助教的守望相助,安琪是个更加有能力、负责任、全局意识超强的助教,如果有后来人请向她学习(≧︶≦))( ̄▽ ̄ )ゞ
  • 总结的确实有点晚,有些东西零零散散的都要忘了,可以看出我的总结不太有条理,想到什么写什么○| ̄|_
  • 以上作为一个有点失败的助教给后来人作诫○| ̄|_

你可能感兴趣的:(福大软工1816 · 助教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