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Fiona
图:来自网络
改变从来不是不可能,但必定充满艰辛。
时间是匀速地流淌而过吗?在客观上或许是,但当我们回顾时,却往往发现:同样是一年、一个月,有些留下了丰富记忆,事件极其对应的情绪把这一秒和上一秒之间的缝隙填满,仿佛一根甜味绵长的棒棒糖,花上一整天也回忆不完;而另一些却像是被偷走的时光,甚至是断层的记忆,“哎?这么快就×月了,我什么都还没做呢···”不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你而言,多数是哪一种状况。
很有可能,多年后回想起来会称2016年为自己的觉醒之年吧。
虽然没有变的焕然一新彻底成为我理想中的那个人,但改变终于开始发生了,极微细却可以被感知到。我开始渐渐相信,过去那个拖着我往下沉的布满消极挫败的下行螺旋终于被遏制住了或者是完全可以被遏制的,向上走、变得更好的上行螺旋正在盘旋着形成。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改变发生呢?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行为篇:
我是个喜欢记录的人,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但“知道所有道理,却照样过不好这一生”似乎就是为我准备的。读书,看公众号,收藏、抄写、阅读,相信“一切从心出发”,以为只要把内心建设好,积极的改变自然会毫不费力地发生。
但事实不是这样,不管读过了怎样精彩的文章和论断,我还是我,不甘又无力地面对现实。某种程度上,读书、写字对我而言就像是供鸵鸟把脑袋埋进去的沙子,这是一种姿态多么类似于进取的逃避啊!
有一天,我决定不再思考什么合理性,不再每日每夜对自己说“别害怕,要加油”,也不再想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失败了会怎样,我只是去做了。身体先行,直接让心里想的事情发生。
学的是药学专业,但并不想继续待在专业领域,或许从很久之前我就知道,我想写作。于是在每个下午,我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号,还注册了账号,没有大肆宣传,只想静静地开始。挣扎仍然在耳边:你上研究生这么忙,马上又到毕业季要找工作了,哪有时间啊?投入地不够,写的糟糕根本没人看的,到时候不是很丢脸吗?
就像《美丽心灵》的主人公一样,我不是听不见不是没有忧虑,只是尽管忧虑依旧豁出去做了。5月份到现在,确实产率极低,只写了16篇文章,一两周才更一次,共计约4万字。但不管怎样今天看看,这些文字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是难能可贵的,我的完整作品。从构思、收集素材、撰写到排版、选图,我完整地一次次尝试,更是意外地得到了不少支持。依然默默无闻,没有发生什么奇迹般的“10万+”转发。但写过这些文章,让我心里有底了,究竟它有多难,需要多少精力,自己喜不喜欢,能获得怎样的挫败和激动,我都尝到了。
期间有很多没灵感、缺睡眠的时刻,都把我推到过放弃的边缘,但幸好一次次的坚持了下来。看着公众号群发历史下图文并茂的一篇篇推送,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都交织在这些文字中了,更重要的是,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品质,虽然没取得什么成绩,但原来我也可以这么一路走来,没那么难。
当一个人开始发现并相信自己的力量,那就是他的生活走向好转的开始。
大学本科时,对日语有兴趣报了个班,但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连五十音都没学会。那之后很多次我都再起过要把日语捡起来的念头,只是一拖再拖,这个念头却也没有消失,一直在心底无声地噬咬、消耗着我。对,这种看似并不紧要但又不会死去的念头,或许正是我们没能那么纯粹的开心的元凶吧。同样是平凡的某一天,我决定了要重新学日语,不再好高骛远又无从下手,这次我只想把五十音图学好,尤其是片假名部分。后面的一切很简单,下了个APP,对着抄写、跟读,有空就回忆起来,终于按照原定计划两个星期之内搞定了。其实说到学习,我们这种经历过高考和考研的人,都知道就那些办法:重复,回顾,重复再回顾,仅此而已。学完了五十音,理论上就能唱日语歌了,我终于学会了那首中岛美雪的《口红》。
2016年,我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半程马拉松比赛。第一次身体上感觉比较难受,到一半的时候就有点体力不支,后面几乎是边跑边走的,双腿酸痛,脚趾差点磨出血,好在也在规定时间内完赛了。第二次比赛刚过去不久,由于赛前的锻炼更加充分,整个赛程感觉非常轻松,在距离终点还有一公里时才开始有点疲劳感,所以成绩也提升了不少。这次比赛结束之后我就考虑着,或许下次可以挑战全程马拉松看看······
心理篇:
行动先行,但我仍然相信心理建设的力量。有些时候,我感到脆弱无力,想想曾经读过写过的那些句子,就又获得了力量,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所谓“功不唐捐”吧。
这一年,在心理上我也经历了重大转变。事实上这是最根本的改变,也更接近幸福的源泉。因为自始至终,能让我们开心的,并不是外物的得失成败,而在于内心是否从容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人追逐的金钱,其实只是人们实现幸福的工具,幸福本身,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货币。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记得很久以前,有个男同学给我发新本子时,喜欢故意在干净的封面上用圆珠笔画一个不大不小的黑点,还笑着说,“专治完美主义!”。那时我很嫌弃他,现在想想却觉得这做法很智慧,确实,对付完美主义者的办法就是把他所幻想的那份完美毁掉,叫他不得不去接受不完美。当然,那时的我是把本子直接扔掉了。但生活也有这样对付“完美主义者”的智慧,而我不能把自己的生活扔掉。
2016年里一段恋情的失败就像是本子封面上的黑点,一开始它让我很不舒服,身体里一直存在的完美主义情节和偏执情绪被点燃了。过去这么多年,我还是那个为一次作业没得到五角星就站在河边哭泣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观里,“如果得不到最好的,那就什么也不要;如果有了一次80分以下,那之前所有的100分也都失去意义了”。
失恋,单身,这段时光我与自己的生活,与体内偏执的小女孩,不得不狭路相逢了。如果不打算疯癫失控,活在过不去的坎里,我必须想办法安抚那个小女孩。好在人天生都带着自我解脱的属性,只要愿意,没什么不能释怀。生活的智慧就是这样,一部分已经毁了,但还有很大一部分美好。如果还想回到开心的时候,就要学着去关注那些美好,而渐渐忘却恶意和伤害。
于是我开始每晚写感恩日记,在我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值得感激和珍惜的。真的很感谢这次经历,不然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以下是某天我的感恩日记内容:
2016.11.10
1.成功早起,英语翻译和晨读都完成了
2.和实验室小伙伴去药大打扫卫生,外面阳光灿烂,太阳温暖,久违地吃到了药大的饭
3.家里又打电话来说让我记得加衣服,晒被子了
4.投的简历有了回应,HR联系我明天去做初步的职业测评
5.睡前在床上拉伸了半小时,感觉非常酸爽
生活本身是客观的,但每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却是主观的,关注点在哪里哪里就会被放大。美好和善意存在那里,单如果你从不去关注就和他们不存在一样。感恩自己,愿意尝试一下去吃美美的早餐,走出去跑步,感恩月亮、风和舞动的树叶,感恩还有时间让我停留在最后的学生时代······生活是很多面的钻石,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发现有些浓稠纠缠的东西在我心里渐渐散了、淡了。
某一天,当我伸手去书架上取那本《女孩的第一本人生经验书》时,我被自己的取向震惊了,这种书名一向是我所鄙视的啊。打开书翻看目录,都是些“现实一点,开始存钱,职场技巧···”的条目,而我居然没有立刻把它放下,甚至坐下来津津有味地开始看了。
或许自己还没有察觉,但确实渐渐地我把少女时期的幻想放下了,开始走上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现实主义道路:我需要算计金钱,需要争取资源,同时不可避免的会面对中伤和黑暗。以前我总回避这些,以为太过世俗,但如今却觉得再正常不过,甚至因为其中的挑战性而兴奋。是的,成年人的道路不是少女幻想里玫瑰色的乐园,这是一场艰辛的生存游戏,但也存在着游乐园里找不到的乐趣啊。
所以,我开始关注理财,开始记账,决定从每月生活费里挤出600块定存,开始询问以前师姐的就业建议,在别人学东西时会凑过去听听问问。我终于承认,自己并不是想象中那个不用求人、不用算计的高冷而幸运的人。这样的脚踏实地,感觉反而与当初整日幻想又落空要好得多。我变得现实了。随之而来的,对身边不少人的看法也改变了。那个一言不合就不理人或者在心里宣布“你不是我这一伙”的自己在渐渐软化剥落,我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对一些行为渐渐理解,无法理解的也终于可以平静看待。
心境平和,这和之前完美主义执念的破除有很大关系,承认现实,承认不足然后看一切都心平气和了。这对于我是多么大的财富啊!
那一晚睡前,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将近三个月没有生过气了。然后我感觉吸入的空气正在身体里绵柔而平静地流淌,毫无阻碍,这与之前发火或埋怨时胸口拥堵的记忆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我总是因为周末要准备文献、制作PPT而抱怨不停,想想就满腔怒火,拖到夜深才能完成还一直在心里责怪导师不近人情的“剥削”。那时我和前男友相处,因为一些小事就大发脾气甚至完全刹不住车,愤怒、责怪、更愤怒,这仿佛是一个烈火熊熊的正反馈循环,每每弄得伤身体又伤感情。当意识到已经有三个月完全没生过气,我感到骄傲,却更心疼过去那个被不良情绪深深伤害的自己。依旧会恐惧、会担忧,但情绪就像一头藏在内心的恶龙,我会疼惜和安抚他——可以保持警醒但不要肆意咆哮。然后我长长地舒一口气,嗯,能这样平静地吞吐呼吸真好。
写完了以上文字,伏案许久终于有机会抬头:窗外是久违的冬日晴天,午后三点,阳光灿烂得宛如电影画面。恍惚间,仿佛回到古希腊时代,宿舍楼、教学楼都是被奥林匹斯山圣光照耀的神庙,墙壁、梁柱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天空水蓝如洗。在这样近乎神圣的时刻里,天边的岔路上英雄应该正向雅典走来,故事即将开始······期待我的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