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总结----对共享单车的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2018年的总结,其实也不是我个人的总结,只是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回顾2018年,这其实是一个哭笑不得的一年,刚过完春节没多久,就看到小黄车又拿到了新一轮的融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ofo还向阿里巴巴借了大约2.8亿美元的贷款,用其所有的单车作为抵押。其实在那个时间,大家就已经开始唱衰共享单车了,紧接着,又传出摩拜单车将自己卖给了美团……

在2014年、2015年的时候,ofo和摩拜才只是刚刚注册公司,刚出现的新生力量。那时候共享经济被提起,慢慢的,各种物品都开始“共享”了,共享雨伞、共享衣服、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共享单车了。在2016年、2017年,这两年共享单车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一批批的共享单车企业被注册,又一批批地倒下,到了2017年底,似乎只有摩拜和ofo这两家活着,但活的都不好。挪用用户押金、拖欠供应商货款数亿甚至十数亿人民币,负面报道此起彼伏。

共享单车靠着烧钱抢占市场,这似乎是在学滴滴出行和饿了么这些成功的案例,但不幸的是,在烧了数十亿美金之后,大家都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方式,投资方也越来越急躁了。在2017年下半年的时候,朱啸虎还尽力撮合ofo与摩拜合并,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计划失败了。朱啸虎愤而将ofo的股份卖掉,转身离场。

到了2018年,摩拜撑不住了,以27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卖给了美团,似乎如释重负了。当时有人说:同样是八零后,你的同龄人正在弃你而去,实现财富自由吧啦吧啦的。但是想想27亿美元,要还供应商大约10亿人民币的欠款,用户押金几十亿人民币,还有各个投资方大约20亿美元的本金,还能剩下吗?况且27亿中,只有16亿是现金,剩下的11亿是美团的股票。

回头再看ofo,还依旧倔强地融资,抵押,贷款,是那样地不屈服于命运。戴威曾经愤怒地喊话:请资本尊重创业者的理想!其实谈不上尊重不尊重,只是大家的目的不一样罢了,一些人要赚钱,另一些人要事业,只是现在这个事业还不能赚钱罢了。

经历了2018年一年,ofo越陷越深,与滴滴交恶,被阿里抛弃,供应商对其拖欠货款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用户闻风也开始大规模退押金,但是ofo确实没钱了啊。最终,在12月份的时候,ofo的创始人被法院下达了“限制消费令”,成为了大家口中的“老赖”。

我觉得,共享单车这件事,其实到这就已经算是结束了。虽然现在有阿里支持的哈罗单车,滴滴支持的小蓝单车,美团支持的摩拜单车,但是这些我觉得只能算是大佬们的一个部门了,而不是单纯的共享单车企业。或者说,这些公司在不能找到自我盈利的办法之前,都只能算是大佬们的一个部门。

下面说说我个人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吧。

我个人对共享单车的认识大约在2016年,那时候粗略地了解了一下这个新兴的事物。当时还和几个朋友聊过,大家一边倒的觉得这些公司一定不是正经挣钱的企业。因为当时了解到骑行1小时只需要1元钱,还经常有什么免费骑行的活动,所以感觉这样挣钱不现实。再加上车辆损坏、维修,这些企业怎么挣钱呢?当时我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押金上面,一个人押金99元,再看看当时的小黄车,感觉有三四个人匹配一辆车子,这钱可能就回来了,当时的小黄车也就两三百的成本。当骑行不赚钱的时候,靠着用户大量的押金,一个企业也能快速拿到几十亿的资金,再用这些资金投资别的行业,或做点别的挣钱的事情,再用挣来的钱贴补共享单车,这也不失为一种常用的伎俩。当时我们觉得,这样玩资本,这些企业还真会玩,还拉不少大佬入伙。但是当2018年,看到各种新闻报道后,感觉这些企业好像没有这么玩,好像都是老老实实地经营自己的企业,用户押金放在一边,最后不得已了才拿出来还供应商的货款。感觉是我们当时误会了这些公司。

那如果是大家也想好好经营公司,一点点建立这个行业,那为何到最后没有一家企业活下来了呢?为什么没有一家公司是盈利的呢?我觉得是商业模式没想明白。一开始就打价格战,各种补贴,无脑烧钱,而且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首先说说这价格战吧。从有共享单车那天起,好像就没有听说过骑一次要多贵,都是骑一次要多便宜,目的是为了迅速占领用户。但是这样真的好吗?一个健康的行业难道不应该是先定价高一些,尽量快的收回研发成本,然后再几次降价,获得更多的用户,最后价格降到大家都能接受的地步?你如果问我一开始价格太高了没人用怎么办?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企业的销售策略和定价策略,如果这是一个好的产品,一定会有人为其买单的,比如说你可以让用户一次性支付199的会员费啊,享有3年的单车使用权,一开始可以有一个月的体验,一个月之内可以退款。这样你是不是也能有快速收益呢?你现在设置这个押金策略,还没法有效监控用户行为,那这个押金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为什么滴滴那样的烧钱最后却能活下来呢?为什么这最后1公里的单车却满盘皆输呢?我觉得滴滴能活下来是网约车找到了用户的刚需。我不知道在其他城市怎么样,但是在哈尔滨,你想打个出租车,人家各种嫌弃你。人太多不想拉,拿着大包小包不想拉,出租车司机还在想着怎么拼车呢!一边开车一边抽烟,开窗有什么用,开窗就闻不见了?火车站附近的50元起步,你爱坐不坐,反正有傻子。打表跑,没问题,给你上一块改装表,高1.5倍,专拉远道的,你跑了20公里还是跑了30公里客户怎么知道。拿百度地图质疑,人家还说你手机有毛病呢,人家才是正规的表。你去举报,不好意思,人家假牌照,干这行的还能没个后手?哈尔滨人可能对这样的现象已经厌恶至极了,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不坐?你又没车!滴滴的出现直击痛点,用户终于有更多的选择了!用户不满意,举报,滴滴平台会对司机有比较严厉的处罚,直接影响司机生意。所以说滴滴的出现是让整个市场有了自由竞争,打破了垄断。虽然一开始滴滴和快的争天下的时候各种烧钱,但是这个行业的用户是有黏性的,就算最后你价格上来了,用户也只是自我安慰一下,不就是在家打了一个出租车嘛,就算价格高一点也能接受,毕竟车好,服务还好,用户喜欢,嗯,用户喜欢才是关键。

再看共享单车,用户是有黏性的吗?最后一公里,我必须要骑自行车?我走路不行吗?自行车固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走路也不是那样不能接受的。所以用户就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再加上夏天骑车太热,冬天骑车太冷的,这个行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和滴滴看似一样的行业,其实有一个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是否是刚需。是刚需,那就快速占领市场,因为用户总是需要你的,提高价格用户也需要,挣钱是早晚的事。不是刚需,那就要想好怎么才能挣钱,烧钱,只会越烧越亏。

然后说一说实际情况吧,说说这些共享单车企业怎么没考虑实际情况了。这个实际情况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些阴暗面。这里不是嘲讽中国人,只是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在咱们中国,爱占小便宜似乎在哪都能看到。有好也有坏吧。好的方面是,作为一个工科生,可以随意使用各种盗版软件,从操作系统,到机械制图,到电路仿真,只要是行业内好用的软件,咱们一定都能给破解了。那不好的方面呢,就是对公共资源产为己有。共享单车上私锁,抹掉二维码,卸车座,卸车筐,卸轮胎,除了智能锁人家不要,其他的都能给你拆了。再加上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你有多少单车能经得起这么搞?这样的事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为什么作为创业者他们并没有考虑呢?摩拜的创始人后来倒是考虑过这些,并对摩拜单车做了一些改进,ofo似乎并没有做什么。

前几天,就在2017年12月份的时候,在ofo创始人戴威被列入“老赖”名单后,大量的微信公众号都对其做了报道,紧接着,马化腾的一个评论截图也变的火了起来。马化腾说ofo的失败,是在于veto right。这veto right就是否决权,后来一查,发现在ofo内部,戴威、阿里、滴滴、金沙江创投、经纬创投都有一票否决权,一个公司,有5张一票否决权,这不用和摩拜竞争,公司内部的争斗就足以拖垮这个公司了。除了戴威,剩下四个公司哪个不是为了钱?而且都是为了自己家的钱,虽然阿里是滴滴的股东,但是阿里和滴滴的关系并不好,大家都是秉承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则来办事的。这也不能说人家就不好,毕竟他们都是投资公司,也不是你亲爹,可以任由你胡来。倒是媒体,我觉得大家都在蹭热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争相报道,而且在ofo失败的这件事上,感觉有一种落井下石的感觉。其实,共享单车这个行业,是可以做的一个行业,只是大家都没有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都被一些成功的互联网套路给迷惑了,大家的关注点,从行业本身,转向了流量,大家似乎都没在考虑怎么挣钱,而是考虑怎么争流量,似乎这也符合阿里和腾讯的做事方法,那么这些企业从出生,就是为了去找阿里和腾讯套现的?又想起了戴威的那句“请资本尊重创业者的理想”!这似乎是一句怒吼,是一句痛斥,但谁又知道在这句话的背后,戴威都经历了什么……

其实一个行业能不能健康发展,主要还是看这个行业本身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有改善,就有发展的机会。最后一公里出行这个行业,是一个可以发展的行业,只是现在缺一个有经验和理智的人去操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