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买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看过又忘了,有些买回来翻两翻,就束之高阁了。现在宝贝一开学,又要进入一个飞速进步的成长隧道,我们作为父母的不跟着更新知识啊,分分钟被小家伙的智商碾压。今天推荐的书不多,都是从我珍藏的亲子教育系列书堆里精挑细选的精华,和你分享,一起进阶。
一、《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作者洪兰,教育家,脑科学家、台湾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后面还有一长串高大上的职务,就不一一列举了。其中这两项,脑科学家和台湾第一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比较吸引我,懂教育的专家不少,懂大脑的科学家不多。正如她说:懂大脑才懂教育。
作者用科学论证依据告诉我们,什么“输在起跑线上”、“右脑开发”都是谎言。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人的大脑有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大脑终身都有可塑性,起跑早晚都能赢。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
人终其一生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大脑,所以我们不需要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有时慢慢来,比较快。
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是先看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后,感觉很好,收获很大,后来又买了她推荐的上面洪兰老师那本(《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结果收获更大。
这本书中写出了很多看似唱反调的教育观念,比如“不看有用的书”,“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管是最好的管”等等,看似不合情理,实则别有用心,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曲径通幽的方法,即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正向发展。
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孩子生长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机缘。
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雕琢璞玉的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三、《和儿子一起成长》
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晒娃,可你知道吗?他们的晒娃水准弱爆了,看到这本书,才知道什么是晒娃新境界。当然,作者意不在晒娃,娃儿只是展示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个途径。
书名定位是儿子,内容和方法却是通用的,作者杨文是老师,儿子夏杨是博士,作者通过儿子一个个从小到大的生活场景,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
我们自己天天手里抱着手机,手机像长在手上,连在眼上,看到孩子稍微玩一玩我们就会斥责他,我们就会焦虑,就会担心孩子被同学赶超,孩子成绩落后。
古人有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习是一个大概念,作者倡导的随机教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也是作者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
教育孩子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是看重他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和之后,是不是能够沉淀下来让他终生受益的素质。
四、《放养孩子》
为什么我们不敢让孩子自己走路或坐公交车去学校,而是必须每天都开车接送他们;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给孩子打电话,询问他们的一举一动;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大学毕业了,成家了,却还是啃老族?
这本《放养孩子》,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全程保驾护航吗?他用中肯实用的14戒,告诉父母,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没有遭遇任何风险的机会,恰恰才是最大的风险。
假如没有摔跤的心理准备,那孩子永远都不可能学会骑自行车,如果不让孩子经历风浪,他们就不会有独立面对风浪的勇气和能力。
这是一本美国作者著作的育儿读本,我们常感叹他们的种族民主、人民独立,也许可以借此书窥见一斑,从孩子教育开始,一切还来的及。
五、《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从写书的风格上,外国作者似乎更有耐心,同样一个问题,他们又是设计问卷了解读者的教育习惯,又是布置作业让家长练习,又是把正例和反例作对比,让我们亲眼见证结果。总之,看了他们的书,不让家长们学会他们的教育方法誓不罢休。
这本书配了很多卡通漫画,生动展现了每个教育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一目了然。
比如上图的例子我家宝贝(米奇)也常犯,我一发现上述情况,马上也会用图中示例的口吻批评他:“给你讲过多少遍了,……(各种事例)”!然而为什么一件事对孩子说了十遍都没有什么用,是不是方法有问题?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直接描述问题,避免指责,接受提示比接受指责容易的多,当我们给孩子提示的时候,他们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如果不懂方法,我们所做的一切自以为有理有据、奖惩分明,事实上表扬需谨慎,表扬失误事与愿违。同样,有效的惩罚才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促进成长。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场马拉松赛跑中,我们要做的不光是满足孩子的物质和基本生活需求,而是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他放学后能打开他的心扉,让他愿意和我们畅所欲言;他顽皮捣蛋时,我们有管教他让他心服口服的“小皮鞭”。在精神上始终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是每一个做父母的不断学习的动力。
身为宝妈,我也在学习成长的路上,此文与大家共勉,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