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李开复:若碰到裁员 员工应当成一种动力

    李开复建议,在选择职业时,应尽量选择现金流充足、历史记录良好、财务报表良好,并且经过考验的公司

    金融风暴引燃职场危机

    次贷危机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全球金融机构逐一陷入泥潭。而相关行业也受到牵连,史无前例的大裁员正在波及各个行业。

    遇到裁员怎么办?该如何看待裁员?裁员之后该如何寻找新的工作?昨天,记者采访了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他表示,虽然谷歌在中国绝无裁员的可能,但是他过去在苹果、SGI、微软的职业生涯中经历多次裁员风暴。他告诉记者,被裁确实是一种挫折,但是员工不能把这种挫折当作惩罚,要当成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为了防止被裁员,员工在平时工作中不仅仅要关注自己的工作安排,也应该主动推销自己,多学习新技术,拓展自己的视野。

裁员风波来临时,往往是又急又快,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如果有防患于未然的心态,平时有一系列的准备,那么当裁员风波来临时,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些主动。

    如何进行预防性的“自救”呢?李开复告诉记者,第一,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尽量选择现金流充足、历史记录良好、财务报表良好,并且经过考验的公司。在危机发生时,这样的公司往往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第二,尽量选择公司里最核心的部门工作。比如在高盛工作就做投资银行业务,比如在苹果公司产品部门工作,比如在报社工作就从事采编业务。

核心部门是最容易受到保护的部门,而一般行政、人事或者非核心的部门容易在危机中首先遭遇裁员。第三,尽量增加适应性。比如做市场的员工可以接受换岗,在销售部门做几年,做研发的员工可以尝试在市场部门工作。

在一个公司做过的岗位越多,适应性越强,而公司在裁员时,会倾向于将熟悉业务层面较多的员工留下。第四,在工作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延续自己的竞争力。当你掌握了最新的技术和业务,就会永远处在业务线的前沿。这样,无论是否遭遇裁员,都会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五,做一个有自觉心的人。

    所谓自觉心,就是要清楚自己的业绩处在公司的大致水平,而不是被通知要裁掉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落后于一般水平。第六,在公司注意沟通,提高情商,确定自己的工作成绩被别人知道,学会适度推销自己。在不过分邀功的情况下,让人知道自己的贡献。

    李开复告诉记者,裁员固然是一种挫折,但是每一个挫折也是学习的机会。如果遭遇裁员,不要把它当作生活的惩罚,而要当成一个新的起点。员工可以寻找更喜欢的工作,考虑是否继续读新的学位,积极努力地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关键是不但要找到一个热门的职业,更要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因为只有真正热爱的工作,才能激发起内心的斗志。

    李开复经历过三种模式的裁员

    李开复告诉记者,自己在从业生涯中多次遇到需要裁掉员工的情况。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苹果公司,那个时候他担任苹果公司的语音语言小组经理。当时苹果公司采取了降价措施,但是依然销售不佳,一个季度的亏损达到4亿美元。因此,苹果公司来不及设计裁掉哪些部门,就由CEO召集部门经理,让部门经理将每个部门裁员10%。

    当时裁员的标准是:第一,看员工的业绩是否令人满意。第二,看员工是否熟悉其他的业务。第三,看员工未来的潜力。第四,团队精神。而这四个部分将由部门经理进行打分,最终由每个副总裁决定裁员名单。

    李开复说,当今的金融危机中的裁员,一般是属于这种裁员。而这种裁员一般是员工被约谈后,当天就要求员工收拾好办公室里的物品离开。那个时候,公司会雇佣人数相当的警卫,以防止员工做出情绪激烈的出格举动。

    另外一种裁员是公司由于项目失败或方向错误,而将整个部门砍掉。而这种裁员,一般会给予员工一定补偿。李开复告诉记者,他在微软担任自然互动部门副总裁时,决定将一个小组全体裁掉。因为那个小组里全部是语言学家,当时被雇佣来做语法修正软件,但是并不成功。当公司财务吃紧时,这种业绩不佳的部门就可能被取消。其模式是提前告知员工公司的决定,然后让员工提前去别的部门寻找岗位。如果在限期3个月内找不到岗位,就只能“走路”了。

    李开复经历的第三次裁员风波是在微软。当时他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有一天,微软CEO鲍尔默召集全球100个副总裁开会,并宣布微软将实行末位淘汰制。他命令每个副总裁在所负责领域挑出5%的业绩落后的员工,并为他们做出明确的工作计划。如果他们依然完不成指标,将被告知被裁员。这也是裁员的第三种模式——末位淘汰制引发的裁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人生,工作,微软,金融,报表,语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