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1940年出版,作者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后的阅读需求,作者对书中内容大幅修编增写,1972年《如何阅读一本书》新版出版,也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本。
在这本书里,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如何抽丝剥茧般的读一本书,如何从众多内容中吸收整本书的精华,而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些方法,因为阅读,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
我们在阅读前一定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来,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回答,否则阅读就是无效的。这四个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些什么?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带着这四个问题,作者在书中主要为我们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之所以称之为层次,是因为层次是渐进的,有顺序的,高层次中包含低层次的。
01 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阅读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初级的层次。这一层次可以算是阅读的启蒙和准备阶段。
从婴幼儿时期父母给我们讲故事开始,到上小学学习识字和简单阅读,再到初高中时能够阅读普通读物,都属于基础阅读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我们从目不识丁到成熟阅读,大部分时候是因为课业要求,也就是被动接受的阅读,因此,这个时期的阅读是成熟的,但还不够老练。
此外,家里有小孩的人,特别是孩子正处在阅读的启蒙阶段,那就应该好好引导,培养主动阅读的好习惯。赢在起跑线上,总比后来奋起直追要轻松很多。
02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阅读的第二层次,这一层次我把它归纳为阅读的前奏,也就是正式吸收一本书的内容前我们要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略读或粗读这本书,关注这本书的构造,比如书名,序言,目录以及重点篇章。
书名能让我们大致了解这是本什么类型的书;序言反应了书的大体内容,能让我们决定要不要继续将这本书读下去;目录能帮助我们掌握整本书的架构,也可以看出作者讨论问题的逻辑是否严谨。略读重点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风格和语言风格。
这时,你已经对书有了基本的了解,这个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接下来,我们要粗浅的阅读这本书,掌握好阅读的速度,在该快的地方绝不多留时间,该慢的地方尽量放慢速度,做到快慢结合,有张有弛,收放自如。如果整本书都用一个速度阅读,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内容都不太重要。遇到困难的地方,不要停下来,跳过去继续读,更不要读到后面还返回去看前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检视阅读就是要粗浅的了解一本书,首先搞清楚书的架构,然后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做完以上工作,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这本书是否有价值了,从而决定要不要对这本书进行细读,或者只对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进行细读。
03 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是阅读的第三层次,是作者花了最多篇幅来介绍的阅读层次,当然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阅读方式。
通过第二层次的检视阅读,如果我们认为一本书有读下去的价值,那就需要再次阅读这本书,不同的是,这次阅读要细读、精读,要把这本书剖析开来,透过皮肉,看到骨架,然后吸收其中精华,这便是分析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
分析阅读又分为三阶段,分别为:掌握结构大纲,诠释作者意图,公平评断一本书,每个阶段下面还有四个规则。
第一阶段:掌握结构大纲,就是要解决“这本书讲了什么?”这个问题。
规则一,你要知道你读的是 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 内容。
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 架构。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发现 作者的意图。
分析阅读的这个阶段,我读过之后觉得和检视阅读的内容很像,都是讲对整本书的架构的理解和掌握,暂且就当成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部分吧。
第二阶段:诠释作者意图,就是解决“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这个问题。
规则五,找出重要的 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六,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圈出来,找出其中 主旨。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色达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 论述。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 解答。
这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因为通过这部分我们看到的一本书,不再是一副冰凉的骨架,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一部作品。
透过对字、词、句的把握,进而找到作者想表达的主旨,然后看到作者使用论述的方式让主旨丰富起来,整本书想要表达的观点豁然开朗。这个认知过程,就像两个相对而行的陌生人在路上相遇,然后成了心灵相通的朋友。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第三阶段:公平评断一本书,就是解决“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这个问题。
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 了解了”。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 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礼地辩驳或争论。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不同,在作任何评断前,都要找出 理论基础。
规则十二,批判观点的特别标准,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分析不合逻辑,理由不完整。
这个阶段讲的是我们读完整本书后要及时给予评断,因为没有一本书是没有瑕疵的,但不鼓励锱铢必较的态度,作者所提倡的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尊重上的批评。
这种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充分理解书的内容后提出的批评,因为毫无理解便同意是愚蠢,还不清楚就不同意便是无礼,所以无论是对书还是作者的批评都必须建立在真的读懂那本书后;另一方面就是,就算作者的观点与你的水火不相容,也不要争强好辩,而要本着交流的心态,在尊重他人的观点的基础上,陈述自己的观点。
阅读是普遍的,阅读也是神圣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知识,提升理解力,同时也完善人格,塑造人品,修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阅读的四个基本问题,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已经回答了前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便是贯穿阅读始终的。
04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前三个层次讲我们如何去阅读一本书,这个层次主要讲如何让书服务我们。
也就是说,在我们需要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时,我们要去寻找收集这个领域尽可能多的书籍,然后从中提取有效的若干本,再然后从提取出的这些书中找到我需要的相关章节,最后将这些内容融汇贯通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要求我们有一定的阅读量,否则没办法从多本书中提取同一主题的知识。但书海浩瀚,很多书质量不高,对我们的帮助不大,若挨个儿读过去,既浪费时间也消耗精力,所以在此建议借鉴高质量的书单,能帮我们省很多事儿。
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字,但语言的意义博大精深,同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沟通是复杂的,也是存在偏差的。
阅读也如此,读同一本书,有些读者能与书籍产生共鸣,而有些读者则存在异议分歧,原因就在于理解的偏差。因此,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理解力,以理解书中的字词句意,就像三观一致的人才能明白彼此,才能走到一起。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原计划用两天时间读完,可最后花了四天才读完,一方面是书中的很多方法和观点确实值得花时间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有些零散,读起来不是很连贯,所以花的时间自然就比较长一点。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启发非常大,我将在之后的阅读中实践书中方法,希望能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
好的阅读,让我们如遇一场美丽的邂逅,灵魂得到满足,心智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