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灵为什么会孤独
大人给小孩取名,都会通过名字寄予美好的期望。只是中国的家长,更多的是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将孩子自己的生命需求忽视。家长和孩子,本应是“我”和“你”的关系,却异化为“我”和“它”的关系。家长用自己的人生理想来绑架孩子,而且还冠之以“都是为你好”的堂皇名义,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
“博通”就是一个寄予了美好理想的名字,博学多才,古今通识……当然,一个有自主辨识能力的人,拥有这样一个名字,一定希望自己人如此名。如果家长给孩子取了这样的名字,然后执着于这名字的自我期望,孩子可能就不轻松了,尤其很难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了。
初识博通这孩子,我很欣赏他的“博通”,比班上的大多数孩子知晓的知识都广博,而且大胆自信,个子不高,运动能力却十分突出。听孩子们说,他在原来的班级担任班长。起初我觉得,既然众心所向,班长也就暂定是他了。但很快我发现,这孩子过于自我,要强,耍情绪,发生矛盾总是推卸责任。半学期后,经过几次谈话,班长易人,他改任文体委员,因为他运动能力突出,还爱好音乐。
数学英语老师谈起博通,都说到了他的坏脾气和过于自我,还说他与同学闹矛盾时眼神里满是愤怒。但无论如何,从智力上说,博通是一个聪明的男孩。他的过于自我,一定与其成长的环境有关,所以我很期待这次与他爸爸妈妈的谈话。
预约时间是中午,只有爸爸来了。印象里,妈妈没见过面。
谈话从向孩子提问开始。
妈妈为什么没来?——我也不知道。博通回答时一脸无辜和疑惑。
希望妈妈来吗?——希望。回答很肯定。
平时主动爸爸妈妈聊天吗?——不怎么聊。
为什么?——怕他们教训,总是说要好好学习,要带好妹妹。
有个妹妹开心吗?——不开心。
能评价一下爸爸妈妈吗?——考试考不好就打,就骂。博通脱口而出。
在家快乐吗?——不怎么快乐,总怕爸爸妈妈教训。
……
孩子回教室去了,接下来是和爸爸聊聊。
刚才孩子说的这些,做爸爸的有什么想法呢?我单刀直入。
爸爸也没思索:这孩子贪玩。回到家,叫他带妹妹他就带,一瞅空就跑出去了。
出去干嘛?——到院子里玩。我住的房子后面有一个大院子,养了鸡鸭,还养了猪。他就喜欢玩往院子跑,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逗哪些小动物,有时跑到院子边缘爬树。太贪玩了。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您小时候也应该爱玩吧。——爸爸笑了笑:那倒也是。
除了贪玩,没发现孩子有哪些优点吗?——喜欢动手拆装玩具。买回来的玩具,总喜欢拆了再装,有时能装上,有时就拆坏了。我支持,但妈妈不乐意,经常教训他。
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主动与你们聊天?——可能是我们经常提醒他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吧,在学习上我们要求很严。
除了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没跟孩子聊过心思?不关心孩子心里想什么?——爸爸犹豫了一下:的确是这样,还真没跟他谈过这些。
有了妹妹之后,孩子是不是觉得你们更喜欢妹妹?——爸爸想了想:可能吧。一有什么,妈妈总是批评他,教育她要让着妹妹,要有哥哥的样子。
没有考虑过他也还是一个孩子。我笑笑,他也点头笑笑,表示认可。
您说博通喜欢跟院子里的小动物待在一起,有时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没有想过他可能是有很多心思想找倾诉的对象。爸爸妈妈只关心学习成绩,从没关心过他心灵和情感的需要,他会感到孤独。爸爸妈妈给他的更多的是压力,他需要释放。这些都反映在他平时的表现当中。每天一下课,他就冲到了操场上,一个人打篮球。他在家,因为妹妹而总是受到批评,在学校,与同学闹矛盾,他会寸步不让。孩子需要找回平衡,而不是考虑对错,因为你们在面对他和妹妹的矛盾时,关注的不是对错,只因他是哥哥,就批评他。不知我的分析对不对?——爸爸说:老师讲的有道理。
梳理出问题,还得给出建议。我们建议爸爸妈妈以后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是很自觉的,成绩也一直不错,目前不用担心。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平等地、真诚地陪孩子聊聊天,甚至带他出去玩玩。我们还说,大人都是从小孩过来的,想想自己小的时候,同样贪玩,同样不喜欢家长总是找缺点说教,更不喜欢挨打。所以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让孩子感到爸爸妈妈不仅是关心他,还理解他,懂他。
与我们握手告别时,博通的爸爸说了很多表示感谢的话——每个家长谈话后都会说很多客气话。但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他们的感谢,而是他们能真正从关心“人”的角度来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家庭教育发挥正能量。
孩子有没有一个快乐、美好、积极的童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可能具有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