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曾经翻过半本查拉图斯特拉,看不下去了,大学过了半年,重新回到孤独中,周国平恰时地把带到尼采我身边。无论是追寻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理解,对内心的剖析,人生第一次对尼采的矛盾思想有了认识,第一次开始深度思考这些问题。
可能在局外人看来,他疯狂,怪癖,重复着不可理喻的理论,呢呢喃喃激昂又矛盾。因为他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
尼采是个天才,可他也是个凡人。是凡人,就必须承受人类的有限性。
先不论其哲学思想正确与否,只凭他直面人生意义的勇气,还有残酷又冗长的孤寂、疯狂的代价,就无法假装忽视其中合理性的部分。毕竟那是一个生命对自身意义的探索,试问一个与你一般的生命,尝试通过对自身的感悟,阐释一般生命的意义的勇气,难道不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价值的吗?
其实,尼采所处的时代,那个他所热爱又唾弃的时代,一如我们年轻一代所经历的今天:存在的客观具有无法逃避的毁灭特性,真理接近着谎言,美德也渐渐成为伪善的工具,科技发展并没有褪去迷信的外衣,而信仰在过短的时间里轰然崩塌。
到底什么该相信?是时候重估一切价值,尼采果断地说。他要抨击的是他所在的时代,并且深深地质疑。
再看现在的中国,价值的崩溃,信仰的空白,自我的迷失,文化的平庸。
我们跟随人潮考研,可是为什么啊?我们要买房,可是为什么啊?
我们要努力奋斗往上爬,可是为什么啊?我们要有钱,可是为什么啊?我们要成功,可是为什么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无形之中渐渐丢掉了自己。无法逃离甚至背弃普世价值观,许多并没有经过验证和怀疑过的论据,就已经潜移默化变做我们思维的一部分。我们便这样被生吞活剥式的随波逐流。毫无火花,毫无惨烈。
这都是社会的意志而已。可是推倒之后,我们又能做什么?我们的意志又在哪里?
许多许多事情,需要重新考虑。需要从物质中救赎,来倾听灵魂的呐喊。
可是,重估价值又谈何容易。
一旦提出重建,便是让每个人都试着拒绝或者重新证明普世价值观,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或者价值观,也就是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坐标系。
可是,重建谈何容易。无论逻辑多么严谨,立场多么中立,思维多么理性,在你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你都无法得到准确或者靠近准确的观点。这是周国平贯穿全书的遗憾与矛盾。
这是一个矛盾的尼采,及其无奈却浸满了对生命的热忱。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是独一无二的。对此,尼采又如是说。动物是定型的,而人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你需要“认识你自己”。
所谓“认识自己”,更多意义上需要忠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存负责,真诚地、热忱地寻求人生的意义。譬如我自己,现在也感到不断处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路上,感受着生命所能有的那种自我的创造力。虽然妨碍自我的因素也有很多---语言、思维,舆论和评价以及懒惰怯懦,都有可能让你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放慢甚至停滞脚步。而人也很容易被固化的语言和思维所禁锢,很难意识到要摆脱这种束缚去发现至高的精神境界。但只要生而为人,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是最让人欣喜的一点。
人在自己所面临的种种可能性中,应当选择这样一种可能性,它为新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是一种没有尽头的裂变,你无法为它轻易地写上句号。
人,应当永远是不被定型的,因为人的每一个自我创造的行为都同时创造出了再创造的自由。
人本身就是“可能性”的最好印证者。所以对人来说,可能最可怕的不是未知,明天不知去往何方,何处栖息,这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已知。
已知破坏了人不想要被“定型”的大属性。你清楚地知道你上了什么轨道,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你,而终点就是死和灭亡 。
这也许算不得热爱生命的方式。也许生而为人,就是心有戚戚,寻找沙漠中的甘泉,黑夜中的星光,荆棘丛中的鲜花。人必须有意义才能生存,于是他果然就发现了意义。
这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无限的可能性,才如此迷人。
最后,摘抄《尼采在世纪转折点上》中最喜欢的一段,感谢在我最怀疑,最孤独的时候,遇到了周国平,遇到了尼采。非常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一本书,推荐给你。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
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随便哪个比自己强的人。
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束缚最牢固的时候,崇敬之心破碎了,自由的精神茁壮成长,一无牵挂,重估一切价值。
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然而这肯定不是出于我之上的某个权威,而仅仅是出于我自己,我就是命运,我手中抓着人类的阄。
文中剧照截自电影《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