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从点子到产品》 读书笔记(第四章)

在开始阅读这一章的内容之前,这是浮现在我脑子里的几个问题。

Q1:需求的来源是什么?

Q2:要怎么做需求分析?

Q3:需求分析的流程是什么?

Q4:需求分析的方法都有哪些?

Q5:需求分析要做到哪个程度才算OK?

关于需求来源,作者没有做探讨;需求分析的具体流程和需求分析具体要做到哪个程度也没有做说明。

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分享了他认为的一种做需求分析的方法:从场景人性本质两个维度来进行需求分析。

基于场景深挖需求

一般而言,一个需求之所以会被提出来,总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对业务的熟悉情况(?)输出一个解决方案。接着需要把这个解决方案放入具体的场景中(场景来源于何处呢?)进行验证(在当前的场景下,用户可能的动机是什么?)。经过这样的一个流程,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解决方案在当前的场景中是否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更有甚者,我们可以在场景中判断出这个需求是否是伪需求或者弱需求(跟产品的核心功能耦合性比较低的需求),在当前场景中,功能是否还能够更加完善?

从人性本质深挖需求

张小龙在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开演讲中都表达出了一个观点,就是说做产品其实更多时候是在研究人性。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同感。作者说人性是一种看问题的更高视角。依据他的理解,他列出了他认为的几个需求层次:

用户反馈、表层需求、深层需求、人性需求

打个比方,用户反馈想从超市订东西送货上门。从表层来看我们可能需要一个超市订购外送服务,但更深一层,用户其实要的是更快捷、更方便、更不费力地买到生活用品。而衍生到人性需求,其实就是人本性上都是懒惰的。所以从人性出发,如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懒惰的心理,我们甚至可以将产品或者服务的操作流程做得更顺畅操作更简单——甚至于用户可能只需要按一个按钮,他/她所需要的商品就会自动送上门(亚马逊的Dash Button)。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几个典型的人性心理:

逐利心理(金融产品等,魔鬼经济学中有讨论)、两性吸引力(陌陌、直播平台)、懒惰(今日头条、外卖平台)、虚荣心(游戏中的人民币玩家、等级勋章、美颜软件)、共情需要(电视真人秀、日常生活直播如直播吃饭逛街等)、社交货币(人以群分、谈资)、安全感(360等)

总结

说到底,我们要理解需求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去满足这个本质。只有解决了问题的本质,产品的价值才能够最大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需求分析——《从点子到产品》 读书笔记(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