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综合了几篇参考文献的内容,做了删减与重组,但严格来说,不算原创。
笔者笔记如下:
iSCSI initiator和target的核心功能都在内核中,无须人工干预;而要人工干预的大约是这么几件事:
1. 建立iSCSI Initiator到iSCSI target的session(虽也可自动发现,但还是要有些配置)
2. 建立LUN,以便位于Initiator端的系统进行块设备的挂载
3. 将来不需要的时候,可删除1和2中建立的LUN和iSCSI连接
至于应用程序将读写块设备,大致路径是:应用程序 -> 系统调用 -> 文件系统 -> 内核 -> iSCSI相应模块(initiator or target) -> 网络协议栈 -> 对端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SCSI最初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I/O技术,但由于其架构和协议自身的优点,后被广泛应用于实现DAS以及作为SAN的底层技术。
所有的SCSI设备是通过一根总线将其连接起来,这个线就叫做SCSI总线。SCSI总线是SCSI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通路。SCSI总线又被称作SCSI通道。SCSI总线最终会连接到SCSI控制器上,SCSI控制器也称为主机适配器(HBA),它控制着SCSI总线上所有的设备与计算器之间的通信。控制器既可以是插入可用插槽的卡,也可以内置在主板上。
(注:SCSI连线长度一般不超过25米,挂载的总设备数不超过16个(除去SCSI控制器,就是15个))
因此,SCSI控制器和SCSI设备的连接方式如下图所示:
在SCSI总线末端上有一个终结器,用来减小相互影响的信号,维持SCSI链上的电压恒定。
一个独立的SCSI总线按照规格不同可以支持8或16个SCSI目标设备(可以称为Target),每个SCSI目标设备都必须具有唯一的标识符(ID)才能正常工作。SCSI ID实际上就是这些目标设备的地址。
窄SCSI总线最多允许8个、宽SCSI总线最多允许16个不同的SCSI目标设备和它进行连接。但是一般SCSI控制器需要使用一个ID,因此,能使用的ID理论比实际要少一个。
在每一个SCSI目标设备(Target)下还可以连接多个逻辑设备(如磁盘,卷组等等),为了让系统区分每一个逻辑设备,因此每一个逻辑设备都有一个LUN(Logical Unit Number)来标识自己。每个SCSI ID最多有32个LUN,默认从0开始(不过0被占用了),每一个LUN对应着一个逻辑设备。
SCSI是一个C/S架构,其中client端叫做initiator(启动器),服务器端叫做target(目标设备)。SCSI协议采用了分层的思想,SCSI协议簇从上向下可以分为四层:设备特定命令集,共享命令集,传输协议,互联网层。并且SCSI的数据传输是以块的方式进行的。
SCSI的命令以及参数是填充在一定长度的数据块内传输的。这个数据块就是命令描述块,即CDB.
虽然SCSI控制器可以连接多个存储设备,形成自己的网络,但是它只能与直接相连的存储设备进行通信,只能在在局域网内部使用,不能再以太网上共享。因此,对于SCSI协议来说,传输数据的距离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们为了利用SCSI协议长距离的传输数据,于是就研发了一种新的技术,就是iSCSI协议。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于Fiber Channel的FC-SAN比较昂贵,而基于iSCSI的IP-SAN就便宜很多。
iSCSI协议是一种新的存储技术,它是将SCSI接口与以太网(Ethernet)技术结合起来工作的,简单的说iSCSI协议是将用户的请求转换成SCSI规则编码,然后再将这些数据封装在IP包中以便在以太网中进行传输的协议。
iSCSI:internet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的缩写,即Internet小型计算机接口。iSCSI技术是一种由IBM公司研究开发的,是一个供硬件设备使用的可以在IP协议的上层运行的SCSI指令集,这种指令集合可以实现在IP网络上运行 SCSI协议,使其能够在诸如高速千兆以太网上进行路由选择。它是基于TCP/IP协议的,用来建立和管理IP存储设备、主机和客户机之间的相互连接,并创建SAN。这样使得SAN利用SCSI协议应用在高速数据传输网络成为可能。这种传输是以块级别的方式在各个存储设备上进行的。
由于SCSI协议是一个C/S架构,因此iSCSI协议也是一个C/S结构,其中client是initiator,server端为target。iSCSI协议的主要功能是利用TCP/IP网络,在主机系统(可称为initiator)和目标存储设备(称为target)之间进行大量的数据封装和可靠传输过程。此外,iSCSI协议还将SCSI协议封装在IP网络上,并且运行在TCP上。
因此,ISCSI协议的协议栈为下图所示:
当iSCSI主机发起数据读写操作后,操作系统会生成一个SCSI指令集,然后该SCSI指令集在iSCSI initiator端被封装成iSCSI消息包,并通过TCP/IP网络传输到存储区域,当存储区域的iSCSI target收到iSCSI消息包时会将其解开,读取其中的SCSI指令,然后再将其SCSI指令传送给SCSI设备执行其指令。当SCSI指令被执行后,返回的数据经过SCSI设备传送给iSCSI target时被封装为iSCSI的响应PDU,然后再通过TCP/IP网络传输给iSCSI initiator端,iSCSI initiator解开其iSCSI PDU包,读取其中的SCSI响应内容,并将其提交给操作系统进行处理,然后操作系统在将其处理后的内容返回给应用程序。
iSCSI最大的优点就是节约成本,利用iSCSI协议构建一个存储网络,除了需要存储设备,交换机、线缆还有以太网接口以外,基本就不需要其他的设备了,只需要在现有的网络上安装iSCSI就可以实现构建一个比较大的存储网络了。
iSCSI客户端为iSCSI initiator,这是I/O操作的发起者。在RedHat 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软件来模拟,需要安装iSCSI设备驱动。如iscsi-initiator-utils.rpm
iSCSI initiator具有的特性:
a) 既然是I/O操作的发起者,需要通过发现过程请求远端快设备。
b) 它可以与target进行持久连接
c) Linux中可以通过软件方式来实现
iSCSI服务器端为iSCSI target,这是I/O操作的执行者。在RedHat Enterprise Linux中可以使用scsi-target-utils软件包来模拟实现。
iSCSI target端具有的特性:
a) 需要导出一个或多个块设备供启动者(initiator)使用
b) 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方式来实现
iSCSI target名称必须是全球唯一的,其格式为:
iqn..[:]
# iqn:iSCSI target名称必须是以iqn开头的
# yyyy-mm:表示的是时间
# tld.domain.some.host:这个表示的是一个反过来写的域名
# identifier:这个可以是任意字符串
# 如:iqn.2015-03.com.xsl.www:storge.disk1
LUN ID由iSCSI目标设备(Target)分配。iSCSI 启动端(Initiator)设备当前支持在每个目标设备(Target)中导出最多256个LUN。即最大支持16个target。
对于LUN,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磁盘分区、LVM卷组、RAID等等。
Target 即“储存设备”(Storage Device),也就是存放数据的硬盘(以硬盘阵列居多)。在使用iSCSI时,会在 iSCSI 储存设备上去建立 LUN(Logical Unit Number)来提供给具备 iSCSI Initiator 功能的主机来存取 数据的。LUN 好比是个“逻辑单位磁碟”,物理上通常是由数个实体磁碟( RAID 或 LVM 技术的技术实现)所组成。
iSCSI发起端为了和iSCSI目标端建立iSCSI会话,initiator需要知道target的 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 三个信息。iSCSI发现的目的是为了让iSCSI发起端获取一条到iSCSI目标端的通路。iSCSI有三种发现机制:
在iSCSI发起端已经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TCP端口号和名字信息时,iSCSI发起端不需要执行发现。iSCSI发起端直接通过IP地址和TCP端口来建立TCP连接,使用iSCSI目标端的名字来建立iSCSI会话。这种发现机制比较适合比较小的iSCSI体系结构
在iSCSI发起端知道iSCSI目标端的IP地址和TCP端口的情况下,iSCSI使用IP地址和TCP端口号建立TCP连接后建立发现对话。iSCSI发起端发送SendTarget命令查询网络中的存在的iSCSI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网关设备,iSCSI发起端被静态配置连接到指定的iSCSI设备。iSCSI发起端和iSCSI网关设备建立对话并发送SendTarget请求给iSCSI网关设备。iSCSI网关设备返回一系列和它相连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iSCSI发起端选择一个目标端来建立对话。
这种机制用于iSCSI发送设备完全不知道iSCSI目标端的信息的情况下。iSCSI发起端利用现有的IP网络协议SLP(Service Location Protocol for Discovery,服务定位协议)。iSCSI目标端使用SLP来注册,iSCSI发起端可以通过查询SLP代理来获得注册的iSCSI目标端的信息。当iSCSI目标端加入到网络中的时候,拓扑结构也随之改变。虽然这种方法增加了实现的复杂性,但它不需要重新配置发起端即可找到新的目标端。
iSCSI设备在iSCSI启动端(Initiator)导入的时候,其内核将按当前的设备情况给iSCSI设备分配一个本地SCSI设备名(例如/dev/sda或/dev/sdb等),如果导入的iSCSI设备已被分区,在导入iSCSI设备建立本地SCSI设备的同时也会建立相应的分区设备名(例如/dev/sda1、/dev/sda5等等),但是此SCSI设备名并不是每次导入是都是固定的,比如你的主机之前没有/dev/sda设备,你导入了iSCSI设备,其被内核命名为/dev/sda;之后你将其取消了导入,并重新挂接了一个热插拔设备(如U盘或移动硬盘),这个热插拔设备占据的/dev/sda设备;你又重新导入了iSCSI设备,此时其被内核分配的设备名就成了 /dev/sdb。
tgtadm是一个服务器端管理配置工具,它也是一个模式化的命令,其常见的模式有target、logicalunit、account
tgtadm --lld --mode target --op {new|delete|show|update|bind|unbind} [option]
其中,driver一般为iscsi, --op后面的参数表示要进行的操作:
tgtadm --lld --mode logicalunit --op {new|delete} [option]
其中,driver一般为iscsi,--op后面的参数表示要进行的操作:
tgtadm --lld --mode account --op {new|delete|bind|unbind} [option]
其中,driver一般为iscsi,--op后面的参数表示要进行的操作:
在tgtadm命令中,某些长选项可以使用短选项来代理,如:
--lld=-L
--tid=-t
--lun=-l
--backing-store=-b
--initiator-address=-I
--targetname =-T
iscsiadm是一个客户端的管理工具,它也是一个模式化的工具,其模式可通过-m或--mode选项指定,常见的模式有discovery、node、fw、session、host、iface几个。这些模式的主要功能如下:
iscsiadm -m discovery [ -d debug_level ] [ -I iface -t type -p ip:port [-l ] ]
discovery模式下可用选项:
iscsiadm -m node [ -d debug_level ] [ -L all,manual,automatic ] [ -U all,manual,automatic ] [ [ -T targetname -p ip:port -I iface ] [ -l | -u | -R | -s] ] [ [ -o operation ]
node模式下可用选项:
iscsiadm -m session -s # 显示会话的相关信息
这个文件中的主要参数有如下:
客户端的认证方式有2种:一种是基于ip认证的;另一种是基于用户认证的,使用的认证协议为CHAP。同时iscsi-initiator-utils不支持discovery的认证。对于用户认证而言,必须先配置基于ip认证,然后才可以配置基于用户认证。
http://blog.51cto.com/xslwahaha/1617781
https://blog.csdn.net/qq776306395/article/details/27490977
https://wenku.baidu.com/view/5aa43ef6f705cc17552709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