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挖矿”之后 区块链行业发展的风向有变化吗?

国家发改委4月8日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中,涉及“虚拟货币挖矿”部分被列入第三类淘汰类中的第一大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十八)其他”条中的第6款。

这个消息虽然当时引起了币圈很大的反应,但是因为那几天正是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IEO火爆的时候,大家还沉迷在币圈的赚钱效应当中,没有太把这个消息当回事。但我个人觉得这个消息并不像它本身这么简单,背后有一些东西值得深入思考。

虽然这只是征求意见稿,还有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但是以政府的办事风格,后续做出调整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这个事就这么定性了。

一般政府对行业有以下几个态度:鼓励类、支持类、限制类、淘汰类、禁止类,这次定的性是“淘汰类”,淘汰已经是比较严格的定性了,按《征求意见稿》的说法:

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需要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需要说明的是,对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

这里的用词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浪费资源”基本上就是政府对比特币挖矿的认知了。

一方面,是“淘汰类”,不是“限制类”,更不是鼓励类,这说明了政府的态度,但是另一方面“淘汰类”也不是“禁止类”,也就是这个事政府不支持,并且在未来会逐渐淘汰,但是中间还有一个时间期限。

一、为什么这么突然?

那么,第一个问题是:国家为什么会突然出台这个政策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国家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就是坚决反对!从一开始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定都会是这个态度,基本上在可以预见的三五年之内都会是这个态度。

国家对数字货币的态度从最早从2013年12月5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开始,就明确定性比特币是虚拟商品,不具有货币属性;再到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再到后来限制虚拟货币的第三方支付,断绝法币入金渠道;再到后来开放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再到前几天的“禁止挖矿”。

国家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单纯只支持区块链技术层面的发展,但是坚决禁止数字货币等货币类、融资类的金融行为。

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之首,挖矿做为其核心的技术组成,国家持否定态度也是自然而然的。很多人可能还对国家改变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抱有一丝丝幻想,我觉得这个幻想大可不必了,国家短期之内是不会改变这个态度的。

二、挖矿的边缘化

那么“禁止挖矿”的政策如果真的推行之后,对比特币以及数字货币行业有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最明显的变化是,挖矿会变得边缘化,这里的边缘化既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边缘化,又是指在政策上的边缘化。

从地理角度来说:现在很多矿场已经选到内蒙,甘肃,四川这些地方建矿场,未来由于政策的不支持,他们可能要走得更远,有些可能要考虑往边境线上走,甚至有些会考虑走出国门,到那些政策持开放态度的地方去,这是地理上的边缘化。

从政策角度来说:在国家没有明确出台这个“禁止挖矿”政策之前,有些地方政府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个政策出来之后,哪怕他们再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很困难了,规模小一点还好,规模只要大一点,就掩盖不住,只要有人一举报就容易出事。

既然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就基本不用指望国家短期内修改政策,或者期待国内的比特币挖矿产业可以逆政策而行,越来越发展壮大也是不切实际的。比特币的挖矿产业肯定不会终结,因为挖矿这件事不可能被完全禁止,但是可能会慢慢被边缘化。

之前有一些挖矿机构是以“大数据”、“云计算”的名义来挖矿,以后应该所有的挖矿企业都会这这个名义来进行,而且即使以“大数据”、“云计算”的名义来挖矿,难度也加大了很多,这是政策上的边缘化。

而且目前只是主要从电的角度限制,未来政府还有很多方向可以限制:

此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简报(第53期)中,央行副行长、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潘功胜在工作署中谈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限制偏离实体经济需要、规避监管的‘创新’。因此,对于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伪金融创新不应予以支持,下一步,应多措并举,综合采取电价、土地、、税收和环保等措施,引导相关企业有序退出。”

三、专用算法的崛起

之前我专门写过文章专门分析区块链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到底需不需要POW,到底离不离得开挖矿?我个人的答案是如果想要做一个点对点的价值传输系统,是离不开计算,离不开去中心化,离不开挖矿的。

一方面国家禁止挖矿,一方面行业发展离不开挖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已经陷入死胡同了呢?不一定!

既然国家支持云计算,但是不支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挖矿,那么如果我们对挖矿算法做一些调整,使和挖矿的过程本身就是云计算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够起到规避政策风险的作用呢?比如说,我共识机制的设计不以挖矿为主,而是以计算为主,也就是说主业是用来做计算的,挖矿只能是额外附加的效果。

前面我们讲的是很多企业假借“大数据”、“云计算”的名义来挖矿,之所以说是假借,是因为比特币的挖矿采用的是通用算法,这个算力基本上只能用来挖矿,不能用于做其它社会贡献,从某个角度来讲确实造成了能源浪费。

但是未来挖矿如果转向专用算法,事情就不一样了。原来是“假计算,真挖矿”,未来有了专用算法之后,专业算法可能与人工智能的某一块结合,这样就会变成“主要是计算,顺便来挖矿”的模式,这个时候区块链所需要的计算过程就是真正的“大数据”、“云计算”,这样不仅能规避政府的监管,甚至还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我个人估计这可能会是以后的趋势:共识机制从完全以挖矿为主,变成计算为主、挖矿为辅;通用算法慢慢凋落,专用算法慢慢崛起;边缘计算这些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的计算方式会慢慢变成主流。

四、现有公链牌照化

既然国家禁止挖矿,那么现有的挖矿类项目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项目还要做一些业务上的调整,但是影响最大的是未来那些新的、需要挖矿的项目,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面世了。

一方面这样的项目很难在市场上融到资,另外一方面对大众而言,国家的政策定下来之后,市场上的普通参与者会形成心理反射,他们会说挖矿的东西是不好的东西,政府不支持,从而拒绝参与,而使得新项目也很难找到初始用户。

这样的话,现在市场上那些已经存在的公链,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就相当于默认获得了政府的牌照,因为之后基本上不会再发了。其实公链成为牌照这个趋势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并不是从“禁止挖矿”这件事开始。

在当年国家限制ICO,把ICO认定为非法集资,对ICO进行一刀切之后,事实上发币融资这条路就已经被封死了。很多需要通过发币、融资、上市进行热启动的项目就已经被迫要转行,从那个时候开始,已经发币融资的公链就已经开始享有类似于“特许经营权”,这次的“禁止挖矿”只是更加进一步确认了这个趋势。详细交流了解请加笔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炒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