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在我们的员工大会上,上海区的老大这样说道:
你们可能感觉不到,只是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但是我从管理者的层面来看,我们这家公司,目前在成长过程中体现的几项指标,与BAT在崛起前呈现的迹象非常相似。也许你们在目前的工作中有诸多抱怨和不满,但是我总相信,我们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我站在台下往前望去,大多数同事的眼中和面上并没有看到太多的激动。毕竟,是否能成功这事,总是在成功了以后回头看去,才更有谈资;成功前的豪言壮语,总是像画饼。
那一瞬间,我忍不住想,有没有什么方法或者维度,可以让我们来探测一下公司的领袖潜质呢?从今天来看,晨读中的三点,似乎是一个思路。
01
我们不希望交付的服务,像是一个外观看起来半径10cm的火龙果,切开后果肉的半径却只有2cm。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各大城市的地铁站,曾贴出这样一幅海报:外观上半径10cm的火龙果,内核却只有2cm,搭配的文案是,“拒绝过度包装”。
这样一幅颇具警诫意义的公益广告,放到任何一个行业的对外工作中,都适用:交给客户的最终产品,提供实际价值的部分有多少?看着华丽,实则空洞无物的部分又有多少?
即使名声响亮如麦肯锡,在偶尔几次与他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他们的提案——比如一项有关大数据处理分析的操作方案,实际运用的算法非常基础,但是却从原理、操作逻辑、产出效果等层面上包装得异常豪华,加之公司存在的品牌光环效应,则一套明明非常浅显、只能解决基础问题的方案,能卖出巨大的利润空间。
这里,包装营销有错吗?本身没有错。我相信如果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如何卖好产品,又是一部书都解决不完的问题。
但是,实际内容与包装部分之间的占比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应该如何控制?
就好像点了一盆看起来让人垂涎欲滴的干锅,吃到一半才发现,肉和花菜其实很少,真正占分量的是底下填充的大蒜,和再底下填充的卵石。这样一种发现,让人难耐失望之情。
从我们公司的服务交付情况来看,似乎我们都有些“笨”。是怎样,便老老实实地写怎样,不多一分。假设把这些交付物想象成商品,陈列在橱柜中,大概看上去会平淡无奇。
一方面,这是一个缺陷,说明我们还不够懂得如何更好地销售自己;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如果半点马虎眼都不打,依然能取得目前如此的业绩成就,那说明这些交付的内容,是真正“又硬又干的好货”。
02
如果只剩下1分钟写一封邮件,那我宁愿缩短篇幅,也不愿看到一个错别字。
上面这句话,用两个字概括,不过是“专业”。
一个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越发地“压榨”员工时间是难以避免的,一个人干2个人甚至3个人的活,都司空见惯。但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个员工可以投入单位工作事项的时间和精力在不断被压缩,甚至偶尔,要给客户发一封邮件,都觉得腾出时间是一件奢侈的事。
假如只能分配一分钟,给一位客户写一封沟通邮件,不管这位客户的重量级如何,我们都希望确保语句通顺、标点正确、表达严谨。细微处见真章,这是体现专业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地方,是对自己手艺的尊重。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我们甚至会采取这样的策略:对于重要的请示或通知邮件,A草拟完后需发给与本项目完全不相关的B,请B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专门检查表意是否清晰易懂,标点、文字是否使用得当。
这不禁令我想起的Google内部有名的“Eat you own dogfood ”测试邮件。所谓dogfood,是员工新生成的产品创意,在投入实际生产前,会先发给全公司的小伙伴,请他们从内部人员和外部用户的双重角度,去测试有效性与落地性。
Eat you own dogfood,这句英文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自己做的狗食,总得自己先尝尝好坏,再去挑战客户的态度和意见吧。
这样一种工作思路,是在确保客户拿到手的,一定是高度完善的成品,而不是让客户做你的工作质量检测员。
就好比小时候大冬天在街边买烤红薯,有的摊位前排着长龙,有的摊位却门可罗雀。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摊主把烤好的第一颗红薯递给第一个顾客的一刹,已经决定了以后的命运——这个顾客会不会成为回头客,下一个顾客会不会成为回头客,再下一个呢?
口口相传的力量是强大的,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让它的质量首先对得起自己,再去谈是否对得起客户。
03
也许在以后的工作时间里,我依然会忍不住边吐槽边干事,但回到标题—— 一家普通民企成长至行业领先水平,有多大可能?要如何判断?以今天的分析来看,这起码是一家有希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