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船炸弹

以下来自 http://bbs.tiexue.net/post2_5987016_1.html#replyTit

日本军队早在战争爆发前的1920年到1930年之间,就曾经对气球进行过一系列实验,评估用气球散发传单、运送军队等效果,但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

后来随着战争的推进,日本人对美国本土进行攻击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战争期间,日军曾经多次考虑过对美国本土发动小规模进攻,他们最初选中的武器是潜艇。在1942年2月,日军潜艇伊-17到达美国西海岸,在圣巴巴拉海岸与海上油田之间的海域进行巡航,并摧毁了一座水泵房。6月份,伊-25号潜艇到达了俄勒冈洲的海岸堡垒,并摧毁了阻拦网。9月,日本潜艇的艇员们又组装并施放了一架小型水上飞机,向美国本土投下几枚炸弹,引起了小规模的森林火灾。

随着战局开始向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1942年9月,日本海军决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一些两年之内即可见效的计划,其中就包括田中清(Kiyoshi Tanaka)少佐主持的用潜艇运载炸弹气球来轰炸美国的计划。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日本海军在1944年夏天最终放弃了该计划。当日本海军在研究用气球炸弹轰炸美国的计划时,日本陆军也在着手研发自已的气球炸弹。日本陆军将研发计划交给了日本第九军事技术研发实验室,由草场末吉少将主持,实验室的技术主管高田二具体负责实施。

当时无论日本陆军还是日本海军,都打算利用太平洋上空的一条特殊的空中“走廊”,将气球送到美国。这条走廊是连接日本与美国、横跨太平洋的一股特殊气流,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被气象学家发现,后来被命名为“喷流(jet stream)”,其高度大约在10,000米左右,空气流动速度大约为200公里 /小时,气流的厚度约在8米左右。“喷流”可将日本人施放的气球抬升到9.15公里的飞行高度,之后气球将在“喷流”的推动下,用三天时间飞行8,000多公里,越过太平洋飞到美国本土,随即投下炸弹,毁伤人员和建筑物,或引起森林火灾。日本人给这个行动计划起名叫“风船爆弹”。

然而,要制造可以在空中漂浮三天,横跨太平洋的气球,也可称得上是一场技术上的严峻挑战。白天,氢气球会因太阳照射而受热上浮,在夜晚则会因气温降低而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工程师为气球安上了自动控制装置以保持高度,当气球的漂浮高度低于9公里时,该装置会自行启动,抛下一些沙包以减轻负重。而当气球飞行高度升到11.6公里时,高度计则会控制一个阀门放掉一些氢气,如果气球的内部压力过大时,氢气也会通过通气孔放掉一些。一般来说,一个气球可携带5枚燃烧弹和1枚炸裂弹。燃烧弹用来放火,而炸裂弹则用于气球自毁,气球飞行三天后,根据计算气球应该已经达美国上空,此时炸裂弹引信就会自行启动,84分钟后,炸弹爆炸,将气球摧毁。

飞越太平洋的这种气球直径约为10米,为了解决成本问题,日本人选用了廉价的桑皮纸,这种纸坚固且不易渗露。在制作气球的过程中,需要将桑皮纸裁成地图大小的方块,之后用一种被日本人称为“魔鬼舌”的浆糊把三、四层的纸以迭层结构粘在一起。气球组装车间分布于日本各地,相扑场、仓库等各种大型空间都变成了气球装配场地。日本人还征召了一群10多岁的小女孩来制作气球。

1944年9月,日本人进行了首次气球试飞,结果令人满意。1944年11月,日本人施放了第一个实战气球。田中清少佐亲眼看着气球飞上天空消失在大海上:“在施放之后,我只有几分种时间看到了气球,它很快就在蓝天中化成了一个白点,如同白天出现的星星。”

日本人开始施放气球炸弹后不久,美国政府就不断接到各种目击报告,报告中称从加利福尼亚到阿拉斯加都有人见到了气球,有的还听到了爆炸声,还在弹坑附近找到了未引爆的炸弹。还有人发现了桑皮纸屑,甚至气球残骸和安装在上面的设备。在所有气球目击者的报告中,最为离奇的是一名负责侦察与拍照的美军飞行员的经历,他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现自已身处一群气球的包围中,最终驾机迫降才得以逃脱。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报告,美国政府却出奇地沉默。1945年1月1日,《新闻周刊》杂志的头版头条出现了一条新闻:“神秘的气球”。第二天其它一些报纸也出现了相关报道。此时,美国政府的新闻检查机构四处向报界和电台打招呼,要求他们不要再报道与气球有关的消息。

原来“沉默”是美国政府对付气球炸弹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政府其实早在1944年秋就已经知道了气球炸弹的事情,当时已在美国本土出现,还引起了几起森林火灾,幸好那年美国西部与加拿大的气候潮湿,森林火灾很容易被扑灭,造成的损失并不大。在得知这些森林火灾与一些神秘的气球有关后,为防止气球炸弹在民众中造成恐慌,同时也为了防止日本人了解气球炸弹的实际效果,美国政府从发现气球炸弹之初,就对公众全面封锁了有关消息,美国军方还成功地游说美国国会,规定所有与气球有关的新闻全部禁止发表。

美国政府虽然表面上对气球炸弹显得镇定自若,但暗中却十分担心气球会落到一些重要战略目标上,另外,美国人也知道日本已经研制出生物武器,一旦气球运载的是生物武器,后果会更不堪设想。因此,美国政府在刚发现气球炸弹后便开始着手研究对策。不过,美国人最初并不相信气球是从日本本土直接漂过来的,而是怀疑日本人从巡航到美国西海岸的日本潜艇上施放了气球;气球也有可能来自设在美国本土的德国战俘营或是关押日籍美国人的集中营。为了搞清气球的来路,美国政府把一些从气球上掉下来的沙袋送到美国地质勘测局的军事地理研究部进行研究。军事地理研究部与美军情报机构通力合作,使用显微镜以及化学分析方法辨别沙子的种类和成份,最后断定这些沙子确实来自日本本土,而且还成功地确认了位于本州、四国、九州等地的5处制造气球的海滩。

美军起初派出飞机对气球进行拦截,但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美军的防空雷达很难捕捉到气球的踪迹;即使找到了气球的踪影,面对在9,000米以上高度以2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的气球,美军的飞机也基本追不上。美军飞机对付气球的唯一办法只能是跟踪气球,待气球的飞行高度下降到飞机的正常飞行高度之后,再利用气流将气球引到人烟稀少之处。据统计,美军成功拦截的气球总共还不到20个。

虽然美国政府采取各种手段解决气球炸弹带来的麻烦,但是日本人的气球仍在源源不断地飞来。虽然美国的报纸禁止刊登有关气球的新闻,但是有关气球的传说还是在美国公众中不胫而走,一时间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甚至有传言说日本派出上百架飞机对美国本土发动了进攻。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美军情报机构建议美军出动飞机对日本的气球制造厂进行空袭,此时日本本土已经处于美军重型轰炸机的飞行半径之内。为了配合轰炸行动,情报机构还提供了日本气球制造工厂的具体位置等情报。美国政府最后采纳了这个建议,派出B-29轰炸机炸毁了三座日本氢气工厂,但是气球还是时不时地出现在美国本土。眼看就要进入春季,正是山火的高发期,但就在美国政府为气球可能引起的森林大火而大伤脑筋之时,1945年4月末,气球却突然间消失了,大惑不解的美国人直到后来东京审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日本人自已取消了气球炸弹行动。

早在1944年11月日军施放了第一批气球炸弹之后,日本的情报部门便开始从美国收集有关气球炸弹效果的消息,偏偏美国政府正在实施新闻封锁,日本人只是在行动刚开始时候,从美国报纸上找到了零星几条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自那以后,有关气球炸弹的消息便从美国的报纸上消失了。为了搞清楚气球是否到达了美国,日本人又在气球上安装了无线电发射器,但是日本制造的无线电发射器工作时间只有两天,之后气球的踪迹便又杳无音信了。由于气球炸弹花费巨大,而日本人始终无法获知气球炸弹的实际效果,日军内部对气球炸弹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到1945年4月末,草场末吉少将最终决定终止该行动。

在为期6个月的“风船爆弹”行动中,日本共施放了9,000多个气球,除美国本土外还波及到了加拿大与墨西哥境内。按美国政府的统计,战时共发现了300多个气球,美国政府认为还有很多气球没有被发现,因此美国政府搜寻气球与爆炸物的行动持续了多年,直到1992年,美国政府还在俄勒冈州发现了一枚未爆炸的炸弹。而据日本的估计,有10%的气球完成了全部旅程。实际上还有上千个气球又被气流送回了日本本土,所幸并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日军的宣传机构宣称气球在美国引起了大火,造成了大约10,000多人的伤亡,令美国公众人心惶惶,而实际上气球炸弹只造成了6人死亡,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本土死于战争的也就只有这6个人。日本人的“风船爆弹”行动总体上以失败告终,人们关注这个行动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其行动本身的神秘性,而非实战效果。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日本的“风船爆弹”行动更是得不偿失,毕竟美国的战争资源潜力巨大,也并不在意那点消耗。当然,日本人的“风船爆弹”也取得过一些小小的胜利,例如在1945年3月10日日本人施放的最后一批气球中,有一只飞到了华盛顿州的汉福德,绝密的曼哈顿计划的实验工厂正好设在这里。这只气球落到了为反应堆供电的一根电线上,一度切断了反应堆的电力供应,幸好及时启动了备用电源才恢复了供电。


http://baike.so.com/doc/7858950-8133045.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船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