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百度百科,发现从小到大,学过的各种课程,经历过的各种生活体验,甚至电视电影中的情节,都在从各个方面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1]  
中文名
逻辑思维
外文名
Logical thinking
别    称
抽象思维
特    点
确定的、有条理、有根据
定    义
是人的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目录

  1. 1定义
  2. 2释义
  3. 3来源
  4. 4内涵
  5. 5特征
  6. 6两种类型
  7. 7内容概括
  8. 8基础理论
  9. 概念思维
  10. 命题思维
  11. 基本规律
  12. 9核心理论
  13. 归纳与演绎
  14. 分析与综合
  15. 抽象与概括
  16. 比较思维法
  17. 因果思维法
  1. 递推法
  2. 逆向思维法
  3. 10系统思维
  4. 11唯物辩证
  5. 12阴阳思维
  6. 13逻辑与哲学
  7. 内因与外因
  8. 现象与本质
  9. 相对与绝对
  10. 静止与运动
  11. 量变与质变
  12. 普通与特殊
  13. 实与虚
  14. 偶然与必然
  15. 14流程及判定
  16. 传输流程
  17. 判定方式
  18. 15其它思维
  1. 假设法
  2. 排除法
  3. 反证法
  4. 等级和阶段
  5. 筛选思维
  6. 限定思维
  7. 计算法
  8. 表格法
  9. 时间与空间
  10. 点线面体
  11. 作图法
  12. 集合
  13. 建模
  14. 聚集形式
  15. 上位效应
  16. 定性与定量
  17. 增、减、换
  18. 转化与代换
  19. 继承与补充
  20. 短板原理
  1. 语言逻辑
  2. 16创新思维
  3. 发散与收敛
  4. 联想思维
  5. 多角度思维
  6. 侧向思维
  7. U型思维
  8. 17作用
  9. 一般作用
  10. 在创新中的作用
  11. 18训练题
  12. 19儿童培养
  13. 动作思维阶段
  14.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5. 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16. 儿童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定义

编辑
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1-2]  

逻辑思维释义

编辑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 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 理性认识过程,又称 抽象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 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 事物之间关系(合乎 自然规律)的 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来源

编辑
社会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实践的需要决定人们从哪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本质,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 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逻辑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凭借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 归纳和 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逻辑思维内涵

编辑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 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 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 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 形式逻辑规则的 思维方式。常称它为“ 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 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 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

逻辑思维特征

编辑
1、概念的特征:内涵和 外延。
2、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3、推理的特征: 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 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 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 表象为凭借的形 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逻辑思维两种类型

编辑
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 类型。
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逻辑思维内容概括

编辑
一、基础逻辑思维: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对比(求同、求异),原因与结果(正推:原因推理结果,逆推:结果推理原因,因果链:原因产生结果,结果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
二、系统:上下层次的事物是归属关系,同一层次的事物是并列关系(通常相互合作),系统是变化的,系统接口和漏洞。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相互补充或相互消减。
四、静止与运动(不变与变化):增、删、改(变化类型),量变与质变(变化类型),相对与绝对(变化类型),现象与本质(变化类型),内因与外因(变化原因),偶然与必然(变化原因)。
五、结构:一对一(线状结构、环状结构),一对多(一分为多的事物彼此并列,树状结构,星状结构),多对一(并列的事物结合为一),多对多(网状结构)。
六、判定与筛选:是否的判定、条件的判定,判定起到了筛选作用。
七、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八、假设法、排除法、反证法。

逻辑思维基础理论

编辑

逻辑思维概念思维

1.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对象:自然界、社会、精神领域的各种事物。
属性: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特有属性:只为该事物独有,而其它事物不具有的属性。
本质属性:决定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与其它事物的属性。
2.概念与词语之间的联系: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概念的存在需要依赖于词语,词语是概念的表现形式,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就是回答事物是什么样的。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就是回答这类事物有哪些。
4.概念的分类:
分类方式一:根据概念外延数量的多少,可以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单独概念: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例如:专有名词。例如:秦岭。
普遍概念:外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概念。例如:普通名词。例如:学生。
分类方式二: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为同一事物个体组成的群体,可以把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例如:森林。
非集合概念: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例如:树。
分类方式三:根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正概念:反映事物具有某种属性。例如:学生。
负概念: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例如:非学生。

逻辑思维命题思维

1.命题:
命题指一个判断(陈述)的 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陈述)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
2.命题的分类:
1.命题分为 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
1.1 模态命题分为 真值模态命题规范模态命题
1.1.1 真值模态命题分为 必然命题可能命题(“可能命题”也叫“或然命题”)。
1.1.2 规范模态命题分为 必须命题允许命题禁止命题
1.2 非模态命题分为 简单命题复合命题
1.2.1 简单命题分为 直言命题关系命题
1.2.2 复合命题分为 联言命题选言命题假言命题负命题
概念解释:
(1) 模态命题:是一切包括可能、必然、必须、禁止等模态词的命题。
(2)真值模态命题: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命题。包含“必然”、“可能”等模态词。
(3)必然命题:陈述事物情况的必然性的命题。
(4) 可能命题(“可能命题”也叫“或然命题”):是陈述事物情况的可能性的命题。
(5)规范模态命题:陈述人们行为规范的命题。包含“必须”、“允许”、“禁止”等模态词。
(6) 直言命题:反映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命题。
(7) 关系命题:陈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简单命题。
(8) 复合命题:包含了其它命题的命题,通常是由两个以上的其它命题构成。
(9) 联言命题:反映若干事物情况同时存在同存共真的命题。
(10) 选言命题:反映若干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或者只能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命题。
(11) 假言命题:反映一种事物存在是另一种事物存在的条件。
(12) 负命题:否定某一命题的命题。
3.命题的关系
(1)能够判断真假的 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 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 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 结论。
(3)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
(4) 互逆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 条件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 结论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 逆命题。
(5)互否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 条件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 条件的否定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 否命题。
(6) 逆否命题: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 条件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 结论的否定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逻辑思维基本规律

(1) 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
(2) 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
(3)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逻辑思维核心理论

编辑

逻辑思维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
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
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
例如:马可以演绎为黑马、白马等。

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

分析: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事例:在光的研究中,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 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光的 干涉、 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测出了各种光的波长,提出了光的 电磁理论,似乎光就是一种波,一种 电磁波。但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是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又提出了 光子说。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 波粒二象性。

逻辑思维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概括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因为概括是由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是由某一领域的认识推广到另一领域的认识。

逻辑思维比较思维法

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
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在相似中,求不同处:
事例:香港有一家经营 粘合剂的商店,在推出一种新型的"强力万能胶"时,市面上也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万能胶"。老板决定从广告宣传入手,经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 万能胶"广告都有雷同。于是,他想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广告",把一枚价值千元的金币用这种胶粘在店门口的墙上,并告示说,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抠下来,这枚金币就奉送给谁。果然,这个广告引来许多人的尝试和围观,起到了"轰动"效应。尽管没有一个人能用手抠下那枚金币,但进店买"强力万能胶"的人却日益增多。
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处:
事例:人类发明飞机时参考了鸟,发明潜水艇参考了鱼。

逻辑思维因果思维法

简单是说, 因果关系的逻辑就是:因为A,所以B,或者说如果出现现象A,必然就会出现现象B(充分关系)。这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且是原因A在前,结果B在后。
(1)一切先后关系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例如:起床先穿衣服,然后穿裤子,或者说先涮牙后洗脸,这都不是因果关系。
(2)并不是一切必然联系都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只有有了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必然联系,才是属于因果联系。
因果对应关系:
(1) 一因一果:既一个原因产生一个结果。
(2) 多因一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一个结果。
(3) 一因多果:既一个原因产生多个结果。
(4) 多因多果:既多个原因一起产生多个结果。

逻辑思维递推法

递推就是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
有的原因产生结果后,这个结果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于是成为 因果链,因果链就是一种递推思维。
例如:英国民谣:“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失一位将军;损失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逻辑思维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逆向思维法是由结果推理原因。
逆向思维的事例:
例如:大家听过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例如: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已传入英国, 法拉第受其影响,认为电和 磁之间必然存在联系并且能相互转化。他想既然电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也能产生电。

逻辑思维系统思维

编辑
(1)系统结构:
系统的上下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是并列关系。
例如:某所高中系统,分为高一、高二、高三这三个子系统,其中高一这个子系统又分为一班、二班。可见,系统的上下级之间(年级和班级)是归属关系,同级之间(年级之间或班级之间)是并列关系。
局部示例图
例如:人体由 八大系统组成,既 运动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其中的 消化系统又由 消化管和消化腺这两个子系统组成。
其中的 消化管又由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大肠这些更小的系统组成。
其中的 小肠又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这些更更小的系统组成。
局部示例图
(2)同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系统中,同级的事物之间,通常按组织结构分为 合作对立两种。
第一,合作关系:
例如:餐馆是一个系统,里面的厨师、服务员、老板他们相互合作。
例如: 消化系统中的 小肠是合作关系,都是在消化食物。
第二,对立关系:
例如:全国足球联赛是一个系统,里面两只比赛的足球队是对立关系。
例如: 激素系统中的 胰岛素和 胰高血糖素是对立关系,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合作关系与对立关系的事例:在一个 群落系统中,羚羊之间是合作关系,一批羚羊休息时,另一批羚羊要放哨,而羚羊和狮子是对立关系。
第三,同级的事物之间也可能没有相互关系。
例如:一个超市系统中,假设其中的顾客彼此互不认识,那么这个超市系统的顾客之间就没有相互的关系。
(3)系统变化:
通常,系统是发展变化的,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止或暂时的静止。
变化形式分为渐变和突变。
(4)系统接口:
系统 接口是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之间传输物质、能量、信息的地方。
例如:从地理而言,中国这个系统和印度这个系统的系统接口就是两国的边境关口,而边境关口之外的两国边界线上则不能有人或物的传输,所以不属于系统接口,如果有人或物的传输,就是非法入境了。
(5)系统漏洞:
系统中只要存在漏洞,就可能影响到系统的其它部分,因为系统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防止系统有漏洞。
(6)系统中的连续性与无限性:
连续的事物是由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组成的。
一条直线作为一个系统,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所组成的,这无数个点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所以这个系统是一个无限大的系统。
实数作为一个系统,可以看成由无数个数字组成的,这无数个数字就是这个系统中的成员,所以这个系统是一个无限大的系统。
(7)系统中,同级事物之间的对应:
一对一:一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
一对多:一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
多对一:多个事物对应一个事物。
多对多:多个事物对应多个事物。
(8)系统立体化:
不仅要画出系统的上下级之间关系(归属关系),还要画出系统同级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组成立体化的系统。
系统立体化的示意图
(9)系统层次化:
  根据系统的组成关系,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
层次的示例图
(10)系统的本质特征:
整体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超越于系统内个体之上的整体性特征。
个体性特征:系统内的个体是构成系统的元素,没有个体就没有系统。
关联性特征:系统内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
结构性特征:系统内相互关联的个体是按一定的结构框架存在的。
层次性特征:系统与系统内的个体之关联信息的传递路径是分层次的。
模块性特征:系统母体内部是可以分成若干子块的。
独立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独立的。
开放性特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又会与其它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发展性特征:系统是随时演变的。

逻辑思维唯物辩证

编辑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1)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 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 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例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人奋斗,从而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2)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
例如:吹气球。一点一点的吹( 量变),吹到一定程度,气球就爆炸了( 质变)。
(3)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 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 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 曲折性。

逻辑思维阴阳思维

编辑
(1)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2)阴阳相互包含,阴中含阳,阳中含阴。
例如:我国古代经典名著《三十六计》的第一计“ 瞒天过海”中说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有些情况下,阴在阳的 里面,使人不易发现,而不在阳的 明显的对立面上。“瞒天过海”的故事讲述唐太宗带大军来到海边,一位海上民宅的主人请求见驾,称已经准备好海军粮草,敬献皇帝,并邀请皇上去海上民宅做客,那个海上民宅的四周用布包围,看不见外面,其实可以漂浮,所以等皇帝发现阴谋,那个海上民宅已经漂浮到茫茫大海之中,主人早已坐船跑了。有些事情表面是好的(阳性),而里面却藏着坏事(阴性)。
(3) 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 对立面转化,所以有时阳多一些,有时阴多一些,阴阳并非总是 均等的。
例如:人生有时快乐(阳)大于悲哀(阴),有时悲哀(阴)大于快乐(阳)。
(4)判断阴阳:
一些情况下, 性事物的性质 正性的、向外的、释放的、奉献的、发亮的、发热的、中心的、集中的。
一些情况下, 性事物的性质 负性的、向内的、吸收的、获取的、发暗的、发冷的、周围的、分散的。
例如:白是阳性,黑是阴性。
例如:热是阳性,冷是阴性。
例如:原子核是阳性的,周围环绕的电子是阴性的。
(5)阴阳的 互补与 消减:
有的阴阳是 互补的(例如:男人和女人),有的阴阳是 相互消减的(例如:热水和冷水)。
(6)阴阳的混合与中和:
等量的红沙子和蓝沙子混合在一起,成为红蓝交织的沙子,红沙子和蓝沙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等量的红油漆和蓝油漆中和在一起就成为了紫色的油漆,原来的红油漆和蓝油漆都不复存在了,可以看出这就是混合与中和的区别。阴阳可能发生混合,也可能发生中和,也可能都发生。

逻辑思维逻辑与哲学

编辑

逻辑思维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在原因,即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事例: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石头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石头缺少内因(生长发育的功能),开水锅里的鸡蛋也不能孵化出小鸡,因为开水锅里的鸡蛋缺少外因(合适的孵化温度)。

逻辑思维现象与本质

从观察表面现象到发现本质规律。
表面现象是事物的外在体现,而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体现。

逻辑思维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
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
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逻辑思维静止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的两种情况:
(1)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就其不具有这种特定的运动形式这一点而言,它是静止的。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就其对地面没有作机械运动这一点而言是静止的,但是这种静止仅仅是从一定的“参考系”看来才是如此,从别的“ 参考系”看来又是运动的,如建筑物随地面一起围绕着太阳运转,又随太阳系一起在银河系中运转。
(2)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发生质变。当事物还没有发生质变时,这个事物还是它自己,在这个意义上它是静止的。

逻辑思维量变与质变

量变:量变又称“渐变”。与质变相对。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它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而引起,是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连续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具有客观普遍性。
质变: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事物运动的基本状态之一。同量变相对。又称突变。质变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标志着量的渐进过程的中断。

逻辑思维普通与特殊

对于一些事物的考察,要从普通状况和特殊状况两个角度来考虑,因为有些事物的某些性质只有在特殊状况下才会显现出来。

逻辑思维实与虚

实与虚是相结合的。
(1)虚中含实:
没有完全的、纯粹的“虚”,因为任何“虚”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实”的基础上。
例如:游戏的虚拟世界是“虚”的,但是这个虚拟世界需要建立在电子设备的基础上,而电子设备是“实”的,此外,虚拟世界里的很多规律也是现实世界里的。
例如:电影《 黑客帝国》描述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一切都是信息,但是这个世界的大部分规则还是根据现实世界的规则而建立的。
(2)实中含虚:
例如:电脑的视频聊天,是和一个真实的人聊天,但是看到的是他的图像,而图像是虚的事物。
例如: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我们从物理学的知识可知:苹果的红色是苹果反射的特定频率的光波到达人眼形成的图像,红色和绿色的差别不过是光波的频率不同而已,所以苹果本身是不带颜色的,看到的红色只是特定的光波频率对人的大脑形成的效果,所以是“虚”的。

逻辑思维偶然与必然

必然性与 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
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的背后暗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有重大意义。
例如: 爱迪生发明电灯泡时,尝试了上千种材料之后,才找到了钨丝,表面看来,爱迪生发现钨丝是偶然的事情,实际上,没有爱迪生“努力”这个必然因素,爱迪生是发现不了钨丝的,因为没有“努力”这个必然的因素,爱迪生可能尝试几百种材料后,就累的不想做了。

逻辑思维流程及判定

编辑
研究系统,需要研究系统中事物的流程关系和流程判定,这在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等工程中,是比较常见的逻辑形式。

逻辑思维传输流程

很多系统中,同级之间的事物通过传输来实现合作。
(1)顺序与并列:
顺序形式:事物按照先后次序运行。
并列形式:事物同时运行。
顺序形式分为线形结构和 环形结构,线形结构表示事物在末端终止,而环形结构首尾相接,表示事物的循环。
(2)集中与分布:
根据是否存在 功能上中心事物,来判断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
(3)反馈:
反馈分为 正反馈和 负反馈两种。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例如:在排尿反射过程中,当排尿中枢发动排尿后,由于尿液刺激了后尿道的感受器,后者不断发出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使得排尿一再加强,直至尿液排完为止。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例如: 血糖降低会促进使 胰岛细胞分泌 胰高血糖素,而当血糖恢复正常值以后又会抑制胰岛细胞继续分泌胰高血糖素。
(4)模块:
模块作为一个局部的整体,好比一个盒子。模块有三个重要方面:输入、处理方法、输出。

逻辑思维判定方式

一些情况下,需要通过判定,来决定怎样操作传输。
判定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什么事物可以进来。(如图:事物A的左边的位点)
第二阶段:事物进来后,应该怎样操作。(例如:加工、修改、完善等)
第三阶段:操作完成后,输出什么事物,向哪里输送。(如图:事物A的右边的位点)
(1)是否的判定:
根据是否符合条件来决定相应的下一步的操作。
例如:下图的数值x可以是等级、积分等。
判断是否的条件还有很多,例如:今天是否下雨,考试是否及格。
(2)多选一判定:
多个选择中,根据符合其中的某一个条件来决定相应的下一步的操作。
(3)循环判定:
根据是否符合条件来决定相应的操作和是否循环。
(4)与、或、非的判定
逻辑与:所有限定的条件都具备才会产生指定结果。
逻辑或:只要具备限定的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会产生指定的结果。
逻辑非:不具备限定条件中的任何的条件才会产生指定的结果。

逻辑思维其它思维

编辑

逻辑思维假设法

假设法就是对于给定的问题,先做一个或多个假设,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如果与题目所给的条件矛盾,就说明假设错误,然后再用其它的假设。

逻辑思维排除法

排除法:已知在有限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于一个答案,不知道它是否正确,但是知道这个答案之外的其它答案都是错误的,所以推断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著名侦探 福尔摩斯说过:“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逻辑思维反证法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法”一类,是从反面的角度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得出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反论题入手,把命题结论的否定当作条件,使之得到与条件相矛盾,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从而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常见步骤:
第一步: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第二步:从这个命题出发,经过推理证明得出矛盾。
第三步:由矛盾判断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

逻辑思维等级和阶段

  1. 等级:事物的发展过程分为多个等级,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入相应的等级。
  2. 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分为多个阶段,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进入相应的阶段。
等级和阶段的作用:
(1)区分作用。一些事物可以按照所处的等级或阶段来进行区分。
(2)描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事物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或者一个事物发展到什么等级了。

逻辑思维筛选思维

筛选:通过淘汰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的挑选。
对于多层筛选,需要为每层都设置通过的条件,符合条件的事物可以通过,不符合条件的事物被淘汰掉,那些符合条件的事物再进入到下一级别筛选,从而实现一层一层的筛选。

逻辑思维限定思维

限定是为了缩小范围。语言中的定语就是为了限定主语和宾语,从而缩小主语和宾语的范围。
(1)用形容词限定主语:
例如:“猫”→ “黑色的猫”。“黑色的”这样的限定,就缩小了指定的猫的范围。
(2)用名词所有格限定主语:
例如:“猫”→ “小明的猫”。“小明的”这样的限定,就缩小了指定的猫的范围。
(3)用数词限定主语:
例如:“两只猫。”“两只”是数量上的限定。

逻辑思维计算法

定性决定事物的性质,而 定量是决定事物的数量,很多时候要用计算法来解决事物的定性和定量问题。
(1)计算法解决关于定性的问题:
例如:计算质子数来决定化学元素。
例如:计算分数判断考试及格还是不及格。
(2)计算法解决关于定量的问题:
例如:在商店买了几件商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逻辑思维表格法

表格上的一个值,是由某一个行值和某一个列值所确定的一个值。
计算机的 SQL数据库的数据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展现的,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很多信息以表格的形式来组织。

逻辑思维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逻辑思维点线面体

点组成线,线组成面,面组成体。
数学上,一条直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
一根直线是一维的,一根曲线则是二维的。
一个平面是二维的,一个曲面则是三维的。
体是三维的。

逻辑思维作图法

作图法可以描述有些时空关系的问题。
例如:基于一维坐标轴的绘图、基于二维坐标轴的绘图、基于三维坐标轴的绘图、基于极坐标的绘图、 矩阵绘图、 流程图绘图等。

逻辑思维集合

子集:对于两个非空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交集:一般地,给了两个集合A和B,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
并集: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和B,把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
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子集A在S中的补集。

逻辑思维建模

对事物建立模型,就是按照需要,留下重要部分,去掉次要部分,从而简化事物、突出重点。

逻辑思维聚集形式

第一种:按功能聚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聚集在一起,或者功能互补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第二种:按性质聚集。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例如:在水中,很多疏水的物质趋于聚集),或者性质相反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例如:一个磁铁的南极和另一个磁铁的北极,相互吸引。)
第三种:按传输关系聚集。前一个事物的输出是后一个事物的输入,为了方便传输而聚集。
第四种:按照时间关系而聚集。
第五种:随机聚集。

逻辑思维上位效应

一个事物的选择受上一个事物的控制,既以上一个事物的选择为前提。
(1)肯定上位:上一个事物选择 否定,才轮到下一个事物选择肯定或否定,如果上一个事物选择 肯定,下一个事物就没有决定的机会。
(2)否定上位:上一个事物选择 肯定,才轮到下一个事物选择肯定或否定,如果上一个事物选择 否定,下一个事物就没有决定的机会。
例如:遗传学中的 显性上位和 隐性上位就是这个原理。

逻辑思维定性与定量

定性决定事物的性质, 定量决定事物的数量、程度。
例如:植物开红花或白花是定性,植物的高低则是定量。
例如:黑鼠和白鼠的皮毛颜色是定性,而鼠的体重是定量。

逻辑思维增、减、换

(1)增是事物的增加,分为重复增加和不重复增加。
例如:有的DNA插入了重复的序列,形成了重复的DNA片段。有的DNA受到异位DNA的插入,形成了增加但不重复的DNA。
(2)减是事物的减少。
例如:有的DNA片段缺失了。
(3)换:就是替换,就是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例如:基因的 点突变,就是 碱基发生了变化。
与“增、减、换”相对应的是“增、删、改”。“增、减、换”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也可以是人为发生的,而“增、删、改”通常是人为发生的。

逻辑思维转化与代换

(1)转化:
事物的转化,按照性质,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事物由一个状态转化为另一个状态。
第二种:一个事物转化为另一个事物。
事物的转化,按照方向,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单向转化。例如:纸在燃烧时,转化为灰,但是灰不能转化成纸。
第二种:双向转化。例如:很多化学反应是可逆的。
(2)代换
代换和转化不同,代换是用另一个事物替换原来的事物。最常见的代换是等价代换。

逻辑思维继承与补充

(1)继承:
继承分为两种:
第一种: 扬弃继承:新事物继承旧事物中好的方面,抛弃旧事物中不好的方面。
第二种:权限继承:新事物只继承旧事物中新事物有权继承的方面。
(2)补充:
继承后,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新事物对旧事物补充新的内容。
第二种:新事物不补充新的内容,就是只保持继承下来的内容。
补充分为两种:
第一种:补充好的方面,从而继续发展事物。例如:在前人创造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完善。
第二种:补充坏的方面,从而阻碍事物的后续发展。例如:三国时期,蜀国的刘禅继承刘备的大业,却补充了坏的方面,以至于蜀国最终灭亡。

逻辑思维短板原理

短板原理又叫木桶原理,就是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围成水桶的最短的那个木板,从而用来说明:对于有些事物,短处起到决定性作用,而长处却不起决定性作用。

逻辑思维语言逻辑

第一,句子(事件)关系:
  1.因果关系。
  意义:原因产生结果。
  关键词:因为、所以、因此。
  2.前提条件关系。
  意义:实现事件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只要、就可以、才能。
  3.目的关系。
  意义:做事都有目的。
  关键词:为了、使。
  4.顺序关系(承接关系)。
  意义: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关键词:然后、之后。
  5.并列关系。
  意义: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
  关键词:同时。
  6.选择关系。
  意义: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关键词: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7.递进关系。
  意义:一步步的加强或增加性质。
  关键词:不仅...而且、不但...还。
  8.转折关系。
  意义: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关键词: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
  9.假设关系。
  意义:假想的事件。
  关键词: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
第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
充分条件:A可以推导出B,A就是B的充分条件。
  例如:因为A,所以B。
  例如:A,才能B。
必要条件:B可以推导出A,但是A不能推导出B,A就是B的必要条件。
  例如:因为B,所以A。
  例如:B,必然A。
充要条件:A可以推导出B,B也可以推导出A,A就是B的充要条件。
  例如:因为A,所以B,并且因为B所以A。
  例如:A才能B,并且B,必然A。
逻辑与:多个条件都必须具备才行。
逻辑或:多个条件只要具备其中任何一个就行。
逻辑非:任何一个条件都不具备就行。
1.A是B的充要条件,B多个充要条件之间是逻辑与的关系,都必须满足。
逆推:事件B发生了,意味着事件B的所有充要条件都发生了。
  例如:
  充要条件:有钱才能旅游,旅游必须有钱。
  充要条件:不下雨才能旅游,旅游必须不下雨。
  如果旅游,必然有钱并且不下雨。(注意:是逻辑与的关系)
2.A是B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那么B的多个充分条件之间是逻辑或的关系。
  例如:
  充分条件:周末才能旅游,但是旅游不一定是周末,也可以是放假的节日。
  周末或者放假的节日才能旅游。(注意:是逻辑或的关系)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编辑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 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
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 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
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 结论。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
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 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发散与收敛

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收敛思维: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逻辑思维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法是在不同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联想思维的类型:
接近联想。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当你遇到大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他过去讲课的情景。
相似联想。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如由照片联想到本人等。
对比联想。是由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其突出的特征就是背逆性、挑战性、批判性。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

逻辑思维多角度思维

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发现。
事例:有个小男孩说:“苹果里有颗五角星。”这让人难以理解,小男孩把苹果横放在桌上,然后拦腰切开,就会发现苹果里有一个清晰的五角形图案。
事例:有一家手帕厂生产的锦缎白手帕销售受阻,库存积压20万条。按照习惯思维,手帕总是用来擦手,揩汗的。但销售人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手帕除了实用的功能外,应该还有美化功能,而市场上没有一家手帕厂是以美化功能进行定位的。这个发现让他们欣喜不已,他们对库存的20万条手帕重新进行加工,在上面印上图案,配上说明书,重新投放市场,结果大受欢迎,这批滞销的手帕成为了畅销商品一售而空。

逻辑思维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法就是思考问题时,不从正面角度,而是将注意力引向外侧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超出限定条件以外的新思路。
事例:一百多年前,奥地利的医生 奥恩布鲁格,想解决怎样检查出人的胸腔积水这个问题,他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自己父亲,他的父亲是酒商,在经营酒业时,只要用手敲一敲酒桶,凭叩击声,就能知道桶内有多少酒,奥恩布鲁格想:人的胸腔和酒桶相似,如果用手敲一敲胸腔,凭声音,不也能诊断出胸腔中积水的病情吗?“ 叩诊”的方法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逻辑思维U型思维

从思维方向看,有直线思维和U型思维之分。在求解问题过程中,如果能用直线思维求解,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直接求解的思路最短,但是许多问题的求解靠直线思维是难以如愿的,这时采用U型思维去观察思考,或许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运用U型思维的基本特点就是避直就曲,让思路拐个大弯。在实际操作时,思路又怎样拐好这个弯呢?借助“第三者”的介入进行过渡思考,便是常用的拐弯技巧。
例如,电冰箱中的冷冻机中充满着 氟里昂和润滑油,如果密封不良,氟里昂和润滑油都会外漏。传统的查漏办法是直接观察,费时费力且不可靠,能否发明一种新方法实现自动检测呢?有人想到了一种避直就曲的办法:将掺有荧光粉的润滑油注入冷冻机里,然后在暗室里用紫外光照射冷冻机,根据有无荧光出现来判断是否出现渗漏和渗漏发生在何处。在这种方法中,荧光粉和紫外光就属于“第三者”。

逻辑思维作用

编辑

逻辑思维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逻辑思维在创新中的作用

逻辑思维训练题

编辑
1、在8个同样大小的杯中有7杯盛的是凉开水,1杯盛的是白糖水。你能否只尝3次,就找出盛白糖水的杯子来?
解:先要再准备四个空杯子,将8杯分为2组,一组四个,将每组的水都取出一部分倒入空杯子中,这样就有两杯水,都分别汇集了四个杯子的水的信息,注意到糖分这个信息是可以掩盖纯水的信息的。这两杯水只尝一次,如果是甜的,那么糖水一定在这一组中,不是甜的,那么一定是在另一组中,这样就可以知道糖水在哪一组。然后再将那四个杯子分为两组,一组两个,也是同上的步骤,就可以知道糖水再哪一组,最后只剩两个杯子,同上只用尝一次,就可以知道哪杯是甜的。其实逻辑说白了就是用是否判断来处理信息,本身不会增加原始信息。而且本身糖水这种信息是有覆盖特性的,如果换成其他的,方法就有不一样了,最好是可乐,这样不用尝一看就知道,因为可乐的信息是可见的。这里由于二的三次方就是八,因此正好是要用三次判断八杯水,16杯水就是尝四次,依次类推。
只需要两个空杯子即可,看图:
2、某药店收到10瓶药,每瓶中装有重100毫克的药丸1000粒。后被告知其中一瓶药发错了,错药的形状、颜色及包装均与其它9瓶药完全相同,只是每丸药重110毫克,你能用天平一次称出错药吗?
解:把瓶子编上号,然后从各瓶中拿出与编号相同数的药粒。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00
200
300
400
550
600
700
800
900
1000
如果都是正确的则应有5500毫克,其中第5瓶是错的则总重为5550毫克,如果第6瓶是错的则应重5560毫克。
逻辑思维
3、下边有10个不同的字母,代表(0—9)10个不同的数码已知D=5,求其余字母各代表什么数码?
D=5 ∴T=0 有一个很特殊的式子Q+E=Q 显然,E=0才能满足,但T=0,E不能重复等于0,E+1=0有进位。E=9,A+A=E,A不能是分数,又有进位。A=4 ∴2L+1-10=R=5+G+1,R是个位数,又是奇数R ﹥5,∵D=5,E=9, ∴R只能等于7。N+R=B ﹥10,还剩下2、3、6,N=6,B=3,Q=2。这里运用的是逻辑思维的综合分析的方法。
A=4 B=3 D=5 E=9 R=7 N=6 Q=2 L=8 T=0 G=1

逻辑思维儿童培养

编辑

逻辑思维动作思维阶段

不到三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 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的,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一岁的孩子看到桌子上的娃娃,想拿可够不着,他就会一边叫一边无意识地抓桌布,结果娃娃随着桌布被拉过来了,孩子以后就学会了借助别的东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岁的孩子拍球时,开始是乱拍,不了解自己的动作与球 弹球的关系,经过学习和训练,他逐渐理解了其中的关系,学会了正确的拍球动作。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动作、运动训练很重要,因此,训练孩子的爬行、滚翻、蹦跳等平衡协调能力以及捏 橡皮泥、摆 积木等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相反,限制孩子的活动,只让孩子看电视、玩玩具、玩游戏机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

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三到六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缺少 立体感和 空间感,不信,你拿两个同等体积但形状不一的杯子,让他们挑出谁大谁小,他们肯定答不出。在做计算时,用苹果来 举例子,就容易理解;用数字加减,他们就 反应不过来了。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丰富孩子的词汇,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孩子拆装玩具或积木时,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让孩子从具体中学会 归纳和抽象,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写字、计算等,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

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六到十一岁是培养孩子抽象 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要 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程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一只大盒子,内有三只小盒子,每只小盒子里又有四只小盒子,那么,连大带小一共有几只盒子?”有些孩子就不能计算出来,因为他们 顾此失彼,不能一步步考虑题目的结构,做出正确的计算。另外,家长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 思维习惯,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不要给孩子现成的答案。
孩子的思维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动作思维和 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孩子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非常重要。如果早期训练不足,后期还需科学的强化弥补,所以,心理学家认为对那些早期运动不足的孩子要训练他们的知觉——动作综合能力,以促进其 心理发展。

逻辑思维儿童逻辑思维培养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儿童的智力,就要注意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 概括、推理、论证等。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 学习分类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根据某些相同点将其归为一类,如根据颜色、 形状、用途等。父母应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从而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其观察能力。
认识大群体与小群体首先,应教给孩子一些有关群体的名称,如家具、运动、食品等,使孩子明白,每一个群体都有一定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让孩子了解,大群体包含了许多小群体,小群体组合成了大群体。如动物-鸟-麻雀。
培养孩子逻辑思维
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最大到最小、从最硬到最软、从甜到淡等,也可以反过来排列。
建立时间概念幼儿的时间观念很模糊,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清楚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
理解基本的数字概念有些两三岁的孩子就能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与其说是在数数,不如说在背数。应该把数字具体化,如“1个苹果”、“3个人”等。父母在孩子数数时,应多点儿耐心。让孩子一边口里有声,一边用手摸摸物品,逐渐过渡到眼睛“ 默数”。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数字准确表达的概念,父母们尽量讲得准确。同时,还应注意使用“首先”、“其次”、“第三”等序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