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21) 新儒家关于“宇宙”的学说

公元589 年,中国经过数世纪的分裂之后,又由隋朝(590—617)统一起来。可是不久隋朝又被唐朝(618 年至 906 年)取代,唐朝是一个强大的高度集中的皇朝。唐代在文化上、政治上都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可与汉代媲美,在某些方面又超过了汉代。

儒家经典占支配地位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于 622 年重建起来。628年,唐太宗(627 年至 649 年在位)命令在太学内建孔庙;630年,他又命令学者们准备出儒家经典的官方版。这项工作的一部分,是从前代浩繁的注释中选出标准的注释,再为标准注释作疏。然后皇帝以命令颁布这些经典正文及其官方注疏,在太学里讲授。以这种方式,儒家又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这时候,儒家表现在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经典原文具在,注疏甚至更多,可是都不能满足时代的精神兴趣和需要。道家复兴和佛教传入之后,人们变得对于形上学问题,以及我所说的超道德价值,或当时称为性命之学的问题,比较有兴趣。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中庸》特别是《易经》中,已经不少。可是,这些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当时尽管有皇家学者们的努力,仍然缺乏这样的解释和发挥。

韩愈和李翱

韩愈和李翱是唐代后半叶的两个儒学大家,他们的真正贡献是重新解释了《大学》和《中庸》。前面讲到新儒家是先秦儒家理想派的继续,特别是孟子的神秘倾向的继续。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

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

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前一章已经讲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

这三条思想路线是异质的,在许多方面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哲学家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形成一个同质的整体的真正系统,这当然就需要时间。因此,新儒家的开端虽然可以上溯到韩愈、李翱,可是它的思想系统直到 11 世纪才明确地形成。这已经是宋代(960—1279)最繁荣的年代了。宋朝是唐朝灭亡后经过了一段混乱分裂时期而重新统一中国的。最早的新儒家,主要兴趣在于宇宙发生论。

《中国哲学简史》(21) 新儒家关于“宇宙”的学说_第1张图片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号濂溪先生(1017-1073),他研究和发挥了《易传》中的观念,再用道家的图表示出来。他画的“太极图”,解释名为:太极图说。《易传》的《系辞传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图说》就是这个观念的发展。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1130—1200)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朱熹如果不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也是新儒家最大的哲学家之一。后面我们会讲到。

精神修养的方法

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么成佛,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如何成为儒家的圣人。佛家的佛和儒家的圣人的区别,在于佛必须在社会和人世间之外提升精神修养,圣人则必须在社会关系之内提升精神修养。中国佛学的最重要发展,是企图降低佛教固有的出世性质。

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镜的明,好比心的“明”;镜的立即反映,好比心的“通”。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

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另外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哲学家是邵庸,他的宇宙发生论与周敦颐的略有不同,也是从《易经》中发展而来,也是利用图解说明他的理论。邵雍关于宇宙的理论,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十二主卦的理论。周敦颐是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上》)这些话,演绎出他的系统。

第三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是新儒家哲学家张载。他也是在《易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发生论。不过是从另外一个观点提出的。在他的观点里,特别强调“气”。它在后来的新儒家宇宙发生论和形上学的理论中,越来越重要。“气”这个词,比较抽象,有时候也很具体,接近于“质料”的概念,“质料”的概念见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相对立。它这个意义是指原始的混沌的质料。一切个体事物都由它构成。然而当它的意义很具体的时候,它是指物理的物质,一切存在的个体的物,都是用它造成的。张载说的“气”,是这种具体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简史》(21) 新儒家关于“宇宙”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