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圣经》,被美国人民至今奉为鸟类的圣经!凡读过此书的每一位读者无不赞美概叹,这真是一本关于鸟类的“圣经”啊!
画中的每一只鸟儿都是那般的惟妙惟肖、羽羽如生、呼之欲出。
在画中,它们嬉云弄烟、翱翔天空、栖息枝头、凝然远眺、抓捕猎物、品尝美餐、引颈高歌、翩翩起舞、谈情说爱、修巢筑穴、抚儿育女、欢笑打闹,甚至吵架斗殴、争夺巢穴……
这些画,细到每一只鸟儿的羽衣霓裳、色彩纹路、形状神态、瞳孔虹膜,飞翔姿势、交流情态,甚至口腔、舌头、脚爪,直至猎物的惊恐、挣扎与绝望等等,无一不是活体的再现,就连它们站立的岩石的纹路、栖息树枝的脉络、筑造的巢穴的线条都是那么的跃然纸上。
读者仿佛看见了血液在鸟儿体内汩汩流淌,脉搏在鸟儿体内有力跳动,音符从鸟儿嘴里轻轻流出。
似乎,每一幅画都蕴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与语言,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且,画家对每一种鸟儿的生活习性,观察的亦是那般细致,描写亦是那般的精细准确。
他写黑秃鹫散热:“它们的散热方式很特别:把尿撒在自己腿上,利用尿液蒸发使腿部降温,再依靠血液循环,为整个身体降温。”
“金雕的巢筑在悬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树上。金雕每窝大约产1—4个卵,一般是2个,雄雕和雌雕轮流孵化。金雕性情凶猛,经常袭击羊群,所以遭到牧人的捕杀。金雕现在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红树林杜鹃的羽毛呈橙褐色。杜鹃鸟的产卵方式很怪异,即自己不筑巢,而将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不断地以鹰的方式飞翔,恐吓其他鸟类,其他鸟类误以为鹰来袭击,便匆匆离巢,杜鹃便侵占其巢,然后衔走其中的一个蛋,它再产一枚蛋。这样,其他鸟类就成了杜鹃幼鸟的养父母。红树林杜鹃以各种昆虫为食。”
“哀鸠走起来来昂首阔步,很神气。它们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终生不渝。即使一方丧偶,也要过了很久以后才能再婚。”
在那个没有望远镜、没有照相机的十九世纪,这要画家进行怎样细致入微的观察、技艺精湛的描画啊?画家要投入怎样的热情与痴狂啊?
是的,这就是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图谱画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的绘画作品。《鸟类圣经》只是从他的《美洲鸟类》精选了325幅绘画和关于这些鸟的文字说明。
《美洲鸟类》被誉为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至今仍被美国人民珍为国宝,而且仍以多种版本形式被翻印着;也被全世界人民喜爱着。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1785—1851),1785年出生于海地,为了躲避拿破仑皇帝军队的征召,18岁时来到美国,随即开始绘画。他被父亲位于费城的庄园里的小树林深深吸引,小树林里数不胜数的各种野生鸟类和野生动物让他目不暇接,尤其是美洲鸟类更是让他痴迷。
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观鸟和画鸟。
在那个汽车尚未发明的年代,他几乎靠自己的双脚遍访名山大川,以追寻鸟的踪迹;他对鸟的狂热使他无心他顾,以至于难以维持生计,全家包括两个女儿,四口人全靠妻子做家庭教师的工资维持;他甚至因为还不起欠债而被关进监狱,等法院宣判他破产,才得以出狱。
他出狱时,身上只有一套衣服,一只猎枪和一卷鸟的绘画。
当年,他对人们滥杀鸟类、破坏大自然发出的警告:“我希望人们能喜欢它们,我希望人们能够学习尊重大自然,和其他动物们和谐相处”,成为了美国19世纪末期影响包括环境保护、自然、生态、野生动物、自然文学等领域在内的一种理念。
如今,奥杜邦这个名字在美国已经演变为一个包含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等含义的文化代名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奥杜邦学会现已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环保团体之一,共拥有55万会员、508个分支机构、100处会馆,拥有300位科学家、教育家在内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大批志愿工作者,它的100多个保护区遍布美国。
《美洲鸟类》除了是最伟大的图谱画,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书籍之一”——1992年4月,奥杜邦的《美洲鸟类》原版书,公开拍卖达407万美元之巨。
从《鸟类圣经》里面,读者能充分了解美洲大陆的主要野生鸟类及其生活习性,能感觉出画家对画这些鸟儿付出的巨大热忱和执着,从而激发出人们与画家一起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愿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