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2

论语.子路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文】(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吴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迟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通译】

      樊迟问孔子如何种庄稼,孔子回答说:“种庄稼,我不如老农。”樊迟又问孔子如何种菜,孔子回答说:“种菜我不如菜农。”樊迟退出之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仪,老百姓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孩子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呀。”

【学究】

      樊迟要学种庄稼种菜来问孔子,显然是找错人了。当时社会阶级已经泾渭分明了,孔子把自己纳入士大夫一族,自然看不起种庄稼和菜的人了,认为自已学会仁义礼智信就能管理国家,何必去学那种技能呢?

      樊迟这里并不是只问如何种庄稼,是想学习如何提升种庄稼的能力,因为当时社会发展很快,人口繁衍很迅速,要养活这么多人,低下的生产力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樊迟敬重孔子,以为孔子什么都会,就问孔子,结果反被孔子称之为小人,实在有点怨。

      所以孔子也是想当功利的,在现实面前,再好的文藻也是虚伪无比,不堪一击。孔子那种文明的建设需要基层物质基础上才能丰富,如果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如何推崇仁义礼智信呢?

【原文】(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通译】

      孔子说:“能诵《诗经》三百篇,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交涉。这样的人,背诵再多的诗经又有什么用。”

【学究】

      这里说到读书致以用,如果不能用在实际的生活或者管理中,那等于白学。

      读书的本质是学习知识,最后是为了生活智慧,也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积累学识最后灵活应用在社会中才是学习最终目的。反过来所有知识也是先人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出来的逻辑,那么如果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智慧又何必要读书呢。

      真正智慧者根本不用读书,自然就能纵横天下;如果没有这么高智慧那就需要通过学习来点化智慧;没有读书也没有激发智慧到也安逸;最怕的就是读了很多书,且一点智慧也没有,还觉得有智慧,那就是最愚蠢的行为。纵观天下,这样的人还少吗?

【原文】(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通译】

      孔子说:“发号施令者自身正了,即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跟着干;如果自身不正,即便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学究】

      身先士卒便是此章文字的核心。管理社会总要找到管理的规律,利用规律来管理才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社会次序一目了然。要做到这一点,带头者特别重要。

      带头者一呼百应在于给他人一个信心,也告诉大家有好处大家得、没有好处我承担,于是就会跟随者无限。

      这里也说到一个人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身份,要明白角色和系统,要明白服务对象是谁?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通透。


论语.子路2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子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