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洋节

    韩寒曾在一本书中描述睡在上铺的室友和睡在下铺的自己,上铺的哥们得了湿疹,百挠不爽,于是转移到睡下铺的床,待到湿疹痊愈。下铺的他未能幸免于难,天天奇痒无比地抓挠也没见效。这像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佛教产生于印度,扎根于西藏。而中国的本土教“道教”,信仰的人却很少。我身边信仰基督教、清真教和佛教的居多,唯独道教没看到有信仰的,仅仅看到金庸的古装剧里有道士,成龙演的电影《功夫小子》里有道教的几个镜头。传教士的力量不亚于炮弹的威力,前者是攻克精神的信仰,后者是物质条件的击破。鸦片战争时期,教士可以到中国传教也被写入了《天津条约》里。可见,教士的影响力的一种软文化。战争虽过,教士回国,但是传教士的教堂和传承者至今都在做着礼拜和祷告。

      细数西方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洋节。之所以冠以洋字,因为那是西方的节日。正如传入中国的洋钉、洋火等物,中国人的建造工艺中很少用到钉子,比如天坛,百年不倒,也是因为用的是木头的隼㭌结合,曾经有外国人做了天坛的模型,来模拟九级十级地震,旁边的小房子都倒了,唯独天坛屹立不倒,这就是不用洋钉的智慧积淀。

       洋节与之相伴的有玫瑰花、鬼面具、圣诞树、圣诞老人、麋鹿等产品的出现。营造出来的氛围很吸引人,也受到年轻人的追逐。相比较西方的代表物,我更喜欢中国结、编织、剪纸、香囊、刺绣、糖人等传统工艺。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快过平安夜的那天,每个人都收个或送个苹果或橙子之类的,祈求平安和圣诞,寓意平安和诚意。一个西方节日被我们给谐音,也是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抹文化侵袭。一百多年前,我国被八个国家所侵占,虽然历史已过,但一百年后的今天,我国虽没被炮弹攻击,却过着比传统节日宣传还要人人知晓的洋节。

      传统节日有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春节等等。传统节日多是实惠的美食节日,汤圆、粽子、月饼、饺子等,只有端午节有葫芦、香荷包之类的挂件,其余都是美食。相比之下洋节有着更多的经济效益。比如万圣节时,朋友圈广泛传播着面具、斗篷、南瓜、气球等,无一不是洋节催生的产物。

      多几个像周杰伦一样唱着《青花瓷》《本草纲目》,S.H.E.的《中国话》一样的年轻人宣传文化,也是一件传承给下一代的要事。传统文化被写入歌里,被国人传唱,小孩子也不觉入耳。瓷器本是china,而中国也是China,全国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多是瓷器,在家家户户每餐的餐具之上,都是传统工艺人的匠心文化。

      我们不如让孩子枕老虎枕头,放着风筝,吃着糖葫芦,下着围棋和象棋,静心时打打太极,练练武术,画个国画,练个书法,吹起那心爱的笛子,过节时穿上唐装旗袍,贴个对联,听个京戏,吃顿饺子,岂不美哉! 

     年轻人引领着时尚的潮流,也引领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告别洋节,过咱们自己的节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告别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