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日必修
1 极光单词学习:10分钟
2 罗辑思维一:于刚是中国第一流的小儿眼科医生。他说,医生这个职业看起来很辛苦,但是有三个别的职业没有的优势。
第一,是反馈及时。医生每看一个病人,都会得到一次反馈,人生随时会得到奖赏的。我们都知道,及时反馈对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有多大。
第二,是终身学习。任何医生,都没法躺在医学院学的知识上,必须一辈子不断地补充知识。这样的人生大概率也不会无聊和颓废。
第三,是受到尊重,被人需要,所以有更大的机会当一个好人。
你看,这可不仅是医生这个职业的特点,这是未来所有好职业的特点啊。于刚医生的总结特别好。他说,一个好职业和一次好婚姻一样,不是它能给你带来啥,而是它能不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
3 罗辑思维二:现在有一部比较火的科幻小说,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
这部小说里面描述了一个很发达的外星文明,他们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座黑色的方形石碑。那人类发现这座石碑之后,就需用尺子量啊。结果发现,这块碑的三道边的长度比例是1:3:9。
那更令人惊讶的就来了,不管用何种精确的方式测量,穷尽了地球上测量技术的最高精度,这块碑的三道边的比例仍然是精确的1:3:9,没有任何误差。克拉克就写:“那个文明是以这种方式,狂妄地显示了自己的力量。” 你看,这个世界上显示力量的方式其实有三种,不止是我们熟悉的庞大和胜利,还有一种,就是精确。
企业家的力量,往往显示为庞大;政治家、军人的力量,往往显示为胜利;而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力量,则显示为精确。最惊心动魄的力量,恰恰是最后一种啊。
二:从昨天上午开始一直忙到今天中午,昨天上午开全校教师会,说了安全和暑期培训的事儿,然后进行了九年级的聘任工作。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我们确实需要一些新鲜血液补充到毕业班来。年轻老师有精力,有想法,能够走到学生心里,可能欠缺点经验,但只要有虚心认真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弥补不足。
其实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老师不做班主任,教育生活是不完整的。要想走进学生内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其实有时候班级有几个难管的学生,虽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这正是提升我们处理问题的好时机。去年我们班有上一级的四大金刚,这一年虽然也到处灭火,但也基本平稳度过了,这几个孩子也都顺利升入了自己满意的学校。
三:昨天下午开班会,讲了初四一年要做什么,管理班级思路和做法,去年的“令行禁止,自律自强”这八个字今年依然适用。
反思自己去年,由于自身事情协调不到位,管班的精力受到很大影响,在班级纪律和卫生上抓的不够严格,有些扣分只是说了一下,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至于我班的数理化弱科,平时自己对他们的督促没有那么及时。对于个人积分的作用,流于形式,这些今年都要争取有所改观。
发作业的时候,有些科目发的比较凌乱。很多孩子在下边只瞪着眼,丝毫不知道整理,看自己少了哪些,这积极性有点不把作业放在眼里啊!
四:今天早上去学校的时候较早,整理完班会材料,分完作业清单和实践作业。家长会开的还算顺利,举了不少正反两面的例子。感觉自己有时候说的实话信马由缰,会在某一方面耽误时间太长,以后需要注意。
五:看了央视对袁隆平的采访,老爷子虽然年纪大了,耳朵也听不清了,但每天还是坚持工作。不久前,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老爷子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虽然有人调侃他的破碎英语,但我们要看到老爷子都90了,说成这样相当不容易。
他说自己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梦想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
他的第二个梦想是“‘禾下乘凉’,高产不封顶”
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除了科研,他也比较关心中国的三农问题。他认为,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涨其他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但是粮价跌不得,一跌谷贱伤农,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又有问题。政府以比较高的价收购农民粮食,以平价供应市场,这样粮价不涨,通货不膨胀,国家可以补助农民,农民就有积极性(抖音里很多务农的八零后利用自己的知识开展新兴农业就是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实从2012年开始,海水稻的研究已经成为袁隆平工作的重点。所谓“海水稻”,学术上称作 “耐盐碱水稻”,袁隆平希望通过耐盐碱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推广,让盐碱地像普通耕地那样造福人类,他把海水稻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称为拓荒人精神。
对于杂交水稻事业,袁隆平更多的是紧迫感。现在的他依然每天奋战在一线。他吃穿都很简朴,在科学领域拓荒开疆,造福世界人民,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六:看了盖茨推荐的书,Upheaval: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剧变:国家危机中的转折点》,京东和微信图书还没有电子版,看了几份书评,很不错。盖茨推荐这本书最大的理由在于: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危机,而这本书就是教我们怎么去应对危机的。
作者戴蒙德总结出来的解决危机的12个步骤具体是什么:
1 承认危机
2 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
3 确定危机的边界
4 求助外界
5 借鉴榜样
6 自我力量/国家凝聚力
7 诚实地自我评估
8 应对危机的经验
9 耐心
10 灵活性
11 核心价值观
12 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限制
以下是他自身经历:
当年在剑桥,导师把我转到了一个独立的实验室,让我自己随便选择一个研究项目。
为了证明自己,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擅长的项目——研究胆囊。
我以为自己能很快攻克这个项目,站稳脚跟。但每当我测量实验数据的时候,数据显示的都是零。
我尝试了一次又一次,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任何一步,但结果仍然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1959年6月,我在剑桥参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会议上有几百名科学家都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但我却没有任何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自己很丢脸。
我曾是天之骄子,我已经习惯了名列前茅,但现在的我只是个无名小卒。
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
那段时间,我反复阅读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
我读到了一句让我非常震惊、但又感同身受的话:追求科学的真正动机,只是为了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可。
我发现,这的确是大多数科学家的奋斗动机,包括当时的我。
但在梭罗看来,这个动机只不过是“空洞的借口”。
梭罗认为:我们应该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虚荣心所迷惑。
这个观点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自己的怀疑。我在剑桥做的这些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只是为了别人的认可,继续这样下去的意义何在呢?
我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去了一趟芬兰。在这里,我尝试学习芬兰语。
我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学习语言,学得也很快。
我的科学研究总是失败,让人沮丧;但学起语言来,我一直都非常高效和快乐。
我开始认真考虑放弃科研,从剑桥辍学,去瑞士做一名同声传译员。
虽然作为一名翻译,我的工资不会很高,但至少我做的是一件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我能感觉到,因为我的痛苦和困惑,我的父母也很痛苦,但他们始终没有擅自替我做决定。
有一天早上,我和父母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父亲给了我一个温和的建议:
“为什么不再坚持半年呢?因为几个月的挫折,就放弃了20年的人生规划,是不是有些太早了?”
“要不先回到剑桥,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如果没有成功,半年后我们仍然可以选择放弃。”
父亲的这番话说服了我。我想也是,不急于一时,半年后我仍然可以选择成为一名同声传译员。
于是,我回到了剑桥大学,继续我的胆囊研究。没想到,因为两位同事的帮助,我很快就解决了胆囊研究的问题,我的研究成功了。
研究结果甚至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注意,这让我兴奋不已。
随着胆囊研究的成功,我对科学家虚荣心的怀疑也逐渐消失。半年后,我并没有离开剑桥。我在剑桥大学待了四年,完成了博士学位。回到美国后,我成为了一名非常成功的生理学家。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危机,一种常见的个人危机。非常幸运的是,我克服了它。
这就是戴蒙德第一次人生危机的故事。
他提出的解决危机的12个步骤,分别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首先是第1步,承认危机。
在这里,戴蒙德给“危机”下了一个定义:
当你发现自己面临一个重大挑战,而这个挑战你没办法用平常的应对方法克服时,就意味着你遭遇了比较大的危机。
为此,你必须想办法去寻找新的应对方法。
比如,当戴蒙德在剑桥大学一次次经历挫折的时候,他在美国一帆风顺的人生经验就完全用不上了。这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危机。
人生中的很多大危机都是突然出现的,这种危机我们马上就能发现,比如突然被解雇、自然灾害等等;
但也有很多危机是隐蔽的,比如情感破裂、慢性疾病等。这种时候很多人会麻痹自己,认为自己并没有遇到危机,从而错失解决危机的时机。
因此,勇敢地承认危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再来看第2步,接受解决危机的责任。
戴蒙德发现,很多人都愿意承认自己身处危机,但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扮演成危机的“受害者”,以这种方式来逃避“解决危机的责任”。
注意,这个责任不是导致危机的责任,而是解决危机的责任。
戴蒙德承认了科研危机之后,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一直在思考应对方案;他找到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放弃科研转而成为一名翻译。
你可能会说,他既然自认为正确,最后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这就得说说应对危机的后续步骤了。
首先是第3步,确定危机的边界。
戴蒙德在这里用了一个词“筑造藩篱”(Building a fence),意思是说,要把真正的危机找出来,并加以隔离。
就如同身体的某个部位感染,只要隔离这个部位就好,没有人会放弃整个身体。
戴蒙德在应对自己人生危机的时候,就曾经犯了这个错:因为两个科研项目的受挫,他就准备放弃整个科研事业。
很多人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会表现出两种状态:
要么把责任全都推卸出去,也就是“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要么就是把危机发生的全部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定义成“罪魁祸首”。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责,把出现危机的责任都包揽在自己身上,那很可能就会因为危机带来的压力,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情绪。
而一个人如果被情绪淹没,就很有可能出现对危机的误判。这么一来,他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就很容易走极端,有些人甚至会因此放弃整个人生,走向绝路。
这种时候,我们应该向朋友、亲人多倾诉一下自己的遭遇,同时向他们求助,请他们给出相对客观的建议。
这也就是第4步,求助外界。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第5步,借鉴榜样。如果有人成功处理过类似的危机,不妨向他们学习一下经验。
不过,因为事件的特殊性,这一步在戴蒙德的人生危机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我们继续往下看第6步,自我力量。
自我力量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你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一个人在面对逆境时的自信心,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但它涉及的范围其实更广,包括独立精神、抗压能力、理性、思想成熟度等等。
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越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就越强。
这一点在戴蒙德的人生危机中也有体现。事实上,当时的戴蒙德在科研方面虽然出现了危机,但他的科学素养还在,他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彻底丧失信心,只是丧失了做科研的动力。
所以,在调整好心态之后,他很快就化解了这次危机。
对自我力量的认识,还要涉及到第7步,诚实地自我评估。
也就是说,你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判,不能盲目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
以戴蒙德为例,他在应对人生危机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
他过度低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语言能力,这让他差点儿做出错误的选择。
戴蒙德后来说:一直到70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做一名同声传译的难度有多大,当时的自己其实根本就不够格。
除了个人能力,如果一个人以前成功应对过比较大的危机,也会给他应对新的危机提供经验和信心。这也就是第8步,应对危机的经验。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面对危机的时候,受到的伤害总是更大一些。
另外,戴蒙德认为,解决危机的过程是一场持久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反复地对危机进行客观评估,对自己的心态和选择也要不断调整。
这个过程尤其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如果缺乏耐心,很可能会让人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所以,应对危机的第9步是耐心,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在戴蒙德的例子里,他的父母建议再试6个月,他也最终从这个建议里获益。
但打持久战也要注意方法,不能钻牛角尖,只用一种应对方法死撑是行不通的。
应对危机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要不断调整方法尝试解决危机,一直到危机解决为止。这就是第10步,灵活性。
这也正是《易经》里说的“穷则变,变则通”。
最后,戴蒙德认为还有两个步骤,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应对危机的结果。
第11步是核心价值观,你也可以理解为信仰。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你认为就算不解决危机,也不愿意放弃的东西。如果这两者出现冲突,就会大大提升解决危机的难度。
比如,楚国诗人屈原在晚年遭遇了楚王的不信任危机,解决这个危机可能需要他放弃信仰。
那他要不要为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呢?我们都知道,屈原给出的答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最后一步,也就是第12步,是外界的约束条件。对个人来说,外界的约束条件可能是缺钱、缺人脉、年龄限制、家庭限制等等;对国家来说,可能是国家的地缘条件、天然资源,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果解决某个危机需要面临这些限制,那也只能选择一个一个去克服。
幸运的是,戴蒙德的这次人生危机并不涉及这两个步骤,他的父母并没有给他任何限制,这让他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很多。
戴蒙德的12个步骤其实可以用更简单的8个字来概括——“知危、求助、自助、克服”。
知危是1-3步。危机是什么?解决危机的责任是什么?危机的边界在哪里?
对危机的全面认知,才是解决危机的基础。如果对危机的认识不够客观、不够深刻,想解决危机绝非易事。
求助是4-5步。无论是直接求助还是借鉴榜样,都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想要真正解决危机,这两步只能作为辅助,如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上,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解决危机真正能够依靠的,还是自身的力量,也就是自助。
其实这12个步骤里,6-10步严格来说都是“自我力量”的体现。
无论是理性(诚实地评估自己)、韧性(耐心)、灵活性、经验,其实都来源于自己。
戴蒙德在12个步骤里,把5个都定义成了自我力量。由此可见,想要真正解决危机,一定要先过自己这一关。
最后的11、12步,其实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两个障碍。
外界的限制条件显而易见,核心价值观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在跟你解决危机的理念一致时,它会让你变得更有耐心;但如果跟你解决危机的理念产生冲突,它也可能会变成你内心的执念。
当然,从根本上说,价值观其实也是自我的一部分,而外界的限制条件属于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你也可以把这12个步骤分成三大块:危机、外部环境、自我。
能不能彻底解决一个危机,就看你对这三大块的把控程度了
戴蒙德在《剧变》里对危机的解读,深深地震撼了我:
“人们总是会说,我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我的痛苦都是他人造成的。”
“这种自怜,以及扮演受害者的行为,是人们逃避危机最常用的手段。”
想想看,很多人不正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受害者,用这种方法来逃避“解决危机的责任”吗?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在遭遇“丧子之痛”这一重大人生危机之后,彻底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她每见一个人,就讲一次自己的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以此缓解内心的痛苦。但讲着讲着,就再也没有人听了。祥林嫂终其一生也没有想过接受解决这次人生危机的责任,所以在受害者的角色里沉沦了一辈子。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危机,逃避都是毫无益处的。如果未战先怯,危机就永远不会解决。
只有你直面它、挑战它、战胜它,你才能真正化解危机,甚至从危机中汲取力量。
这几句话我们都听过:
丘吉尔说过:“永远不要让一场好危机白白浪费。”
拿破仑说过:“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成功即将到来的时候。”
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们的,必将使我们更强大。”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us, makes us stronger
各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