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六十二

《传习录》钱德洪录第十四篇原文如下: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六十二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译文见下: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六十二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久违的文字,没看《传习录》之前已经在网上看过很多次。

朋友对王阳明的心学始终保持怀疑态度,在出游时突然对他提出质疑。但是王阳明瞬间即用非常浅显的比喻讲明了道理。

初次看到关于这段文字的典故时,对王阳明的沉着笃定还有随机应变颇为赞叹,也深深折服于他对心学的感悟至深。

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已经去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断然是无法做到这般信手拈来即是道理。

“天下无心外之物”这一观点被很多人讨论过,乍一看上去这句话似乎真的是非常的绝对,世界之大,天地之宽,世间有万事万物的存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的这些人事物,怎么到了王阳明嘴里就变成这样的一个状态了呢?

如果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世间的万物又算什么呢?难道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吗?

我想,应该很多的人都会这样的去想,于是才有了朋友对王阳明的这番质疑。

而先生做出的这番回答,我们可以说他很抽象,也可以说他很具体。

你没有看到这树花,即使它存在这世上,在你的心中也是不存在的。而你看到了这树花,因为它在你眼中鲜活,在你的心中自然也就鲜活了。

如果它的美态和芬芳给你带来的深刻的感受,或许你会流连忘返,甚至欢喜得想要移植回家常伴左右。又或者激发了你此刻的某种情绪,甚至还会诗词以赋。

花还是那树花,文人可以将它述之以文,画家可以将它存之以画,花匠可以将它移植为景,商人可以将它谋之以利,你的心里有什么,这树花便成为了什么。

细细想来,这世间万物又有那一样不是如此呢?所有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其实都是取决于我们的心。

同样的是经商,有些人重品质和信誉为生命,在他们的眼里客户的体验感和对品牌忠诚度是他们的终极追求。而有些人以赚钱为核心,在他们的眼里每件产品能带来的收益最重要,每个客人能够产生的价值决定自己提供的服务级别。不同的初心,带来的后续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追求客户体验感和品牌忠诚度的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顾客都会提供高要求的服务;而用客户价值区分客户服务的企业,顾客产生的价值越低,体验就会越糟糕。

客户还是那个客户,价值和意义却成了两回事。

前者顾客就是上帝,唯恐照顾不到;后者顾客只是提款机,有钱就有用,没钱就是废物。于是在企业不同的心理诉求下,顾客所体会到的服务就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心的作用。

公司组织参加学习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虚心好学的人,不停的记录,不停的吸收。在他们的心里,老师所讲的东西都是有道理有价值的,值得自己好好的思考和实践,而且相信只要学懂了,一定会对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作用,所以他们每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骄傲自满的人,就姑妄听之,也不会记录。在他们心里,大道理谁不会说,讲来讲去还不是那些话,听得多了,都有免疫力了,简直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与其抄抄写写,不如省点精神,想想晚上去哪里吃饭,约谁玩最好。于是如坐针毡,心神不定。

同样的一个老师,同样的培训内容,对待的心理不同,产生的行为和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哪里呢?还是在人的心里。

你的心是什么样的,投射在事物上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射。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皆能折射出他的内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为他的内心无比的包容接纳,所以天下人皆可为师!

大 汉 .奸汪.精. 卫说: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因为他的心里是冷酷无情的,所以视生命如草芥,毫无人性。

这世间有的人认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不可天下人负我。也有人认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绝不负天下人。同样的决绝,负与不负的价值和意义却是天壤之别。其区别同样的也是因为人的心。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你的心是黑的?白的?亦或是色彩斑斓的?就决定着你的世界是黑的还是白的,又或者是色彩斑斓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走近先贤王阳明之六十二)